□傅 偉 柳青松 鄧 光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專業建設內涵探析
□傅 偉 柳青松 鄧 光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專業建設的內涵包括:首要任務是提高教學質量,核心是以能力為本位,基本要求是按職業成長規律構建行動導向的課程體系,根本途徑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道路。準確把握專業建設的內涵是高職專業建設首要解決的問題。
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專業建設;內涵
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辦學最重要的基礎性建設,是高職院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目前,高職教育在經歷了規模迅速擴張之后,加強專業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高職院校的當務之急。因此,準確把握專業建設的內涵是專業建設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層次中新的類型,也是職業教育類型中新的層次,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這既是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也為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進入新世紀以來,高職教育的辦學規模得到了空前快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高職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職教育的辦學定位不準、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創新、教學模式不適應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求、教學條件不配套和師資隊伍能力不夠等。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強化專業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這既是高職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高職教育能夠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要。
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教育實現以服務為宗旨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創新型國家的建立,大批技術含量高的項目投產,先進設備的不斷引進,生產崗位的分工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逐漸向知識密集型轉變,生產第一線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為高職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與發展機遇,同時也使高職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機遇和挑戰,高職教育應在認真總結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與創新,通過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變革,尋找高職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與手段,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這是高職教育更好地實現其服務功能的唯一途徑。
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教育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必然需要。由于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對象的智能類型不同,所以高職教育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更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著眼于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專業建設中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建立學生個性發展機制,拓展學生個性發展空間,選擇和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的個性和特長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并在主動的學習中提高素質和培養技能,滿足就業需要和適應社會要求。由此可見,培養和發展每一個學生在職業方面的道德、素養、興趣、愛好和特長,既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不可或缺組成部分,也是高職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
以學生為本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是高職教育的特色之一。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既要為人的生存又要為人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就是要求高職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強調的是掌握知識與技能、學會學習與工作、學會共處與做人,這是學生動態變化職業生涯中的決定因素。因此,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形成符合職業或崗位要求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有利于學生達到職業或崗位的工作要求,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學生適應職業生涯的變化。在高職教育專業建設中構建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必將是一項核心工作。
以社會需求為根基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是高職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一般來說,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對象的智能類型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前者智能類型傾向于形象思維,而后者的智能類型則更傾向于抽象思維。兩種不同智能類型的培養對象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與培養結果不應該也不可能相同;高職教育是培養學生熟練應用知識,提高職業能力,培育創新精神,逐步將學生培養成為技能型或技藝型的專家為目標;而普通高等教育是培養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提高學識水平,培育創新能力,逐步將學生培養成為研究型或應用型的專家為目標。兩者共同之處是都具有人才培養的高等性,不同之處在于培養對象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工作崗位、工作階段和工作層面的不同。因此,高職教育的人才衡量標準必須要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要以社會需求為根基樹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觀,以實現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樹立正確的高職教育人才觀也有利于形成專業特色,有利于增強學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加強老師培養人才的決心。
以能力為本位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專業建設的關鍵。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與途徑,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培養的特征。從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來看,人才培養的特征是職業能力的培養;從高職教育培養方式和途徑來看,人才培養的特征是工學結合;從課程結構來看,其特征是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由此可見,傳統的以學科體系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因此,在高職教育的專業建設中應通過開展廣泛的社會調研,明確專業所服務的企業和面向的職業或崗位及其工作要求,確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將工作結構轉化為課程結構,將工作內容轉化為課程內容,形成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引領的課程體系。通過校內外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建設,形成具有濃厚職業氛圍的教學條件,構建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即實現在學習中工作和在工作中學習,充分體現高職教育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特色。這是高職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由之路和關鍵所在。
課程體系是先于教學活動而設定的育人方案,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要素,按職業成長規律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是高職教育專業建設的基本要求與核心工作。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人才培養的特征是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高職教育必須改革傳統的學科本位的課程體系,牢固樹立能力本位的思想,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首先要依據職業和崗位的工作要求,以職業能力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其次要依據由初學者到專家的能力培養與發展階段,以學習內容簡單到復雜的遞進關系進行課程程序化,形成符合學生職業成長規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通過課程結構的整體設計和教學模式的創新,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學生對社會和職業的適應能力;真正實現課程體系由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由知識體系系統化向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轉變。
課程是教育的基礎活動,是為完成預定培養目標而組織的有序的教育活動,它在整個教育教學中始終處于“靈魂”地位,是承載教育教學思想的主要載體,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從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目標來看,高職教育的課程目標是通過學習過程性知識獲得職業能力,也就是要通過學習符合職業能力發展需要的技術理論知識提高技能、培養素質和發展能力;工作結構與課程結構、職業崗位(群)的工作內容與課程內容應符合一種映射的關系。因此,高職教育的課程開發必須基于工作過程,形成以充分發映職業世界、學生以及社會發展要求為目標的行動體系課程。
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其組成要素(對象、內容、手段、組織、產品、工具)時刻處于運動狀態,而組成結構(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卻是相對固定。學科體系課程與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體系課程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是以學習陳述性知識為主,是以結構邏輯為中心,其邏輯形態是相對靜止的,適用于培養研究型或應用型專門人才;而后者是以學習過程性知識為主,是以過程邏輯為中心,其邏輯形態是相對動態的,適合于培養技能型專門人才。以工作體系為基礎,依據完整的工作過程構建行動體系的課程(即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既充分體現了職業、社會和個人需求的高職教育課程目標,又體現了高職教育課程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根本屬性。學生在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的背景下學習,有利于將過程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相結合,有利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有利于掌握普適性的工作規律從而提高職業能力。
行動體系課程的目標與傳統學科體系課程的目標不同,決定了其課程模式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行動體系課程的結構是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完整工作過程為依據,按照從行動到知識的規律進行設計,即構建以入門和概念性知識為起點,關聯性知識為基礎,詳細和功能性知識為目標,逐步升華到學科系統化知識螺旋上升的課程結構,體現由初學者到專家的職業成長規律;第二,行動體系的課程內容是以工作任務為載體,整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顯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實現課程內容綜合化,體現“學習的內容就是工作”的職業教育課程本質特征;第三,行動體系課程的教學模式是以工作本位為主要形式,即“通過工作實現學習”,體現工學結合的特征。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在教學設計中是以情境為中心,注重學習與工作的一致性,做到理論融于實踐;在課程教學的實施中引導文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仿真教學法、角色扮演法、認知教學法等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普遍得到應用;教學場所將逐步向具有職場氛圍的多功能一體化教室和實訓基地轉變;第四,行動體系課程的教學評價是以整體性、連續性、過程性、互動性、科學性為特征,以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發展為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后的智能發展水平和職業能力的真實反映,體現出整體的評價的特征。
以職業為主題,融合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打造特色“專業文化”是專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專業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企業與學校、職業與專業、工作與學習聯系的紐帶。職業教育類型決定了高職專業具有職業性的本質屬性,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但要有生產型的設備,還要有良好的職業氛圍,也就是先進的企業文化。如果說生產型的設備是專業職業性的顯性特征,那么企業文化就是專業職業性的隱性特征。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引入先進的企業文化,可以打破高職院校相對封閉的文化傳統,使專業能夠更加面向社會、增強活力和對職業發展的適應能力;通過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精神。由此可見,以職業為主題,融合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打造特色“專業文化”,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是提高職業素質的重要舉措,是形成專業特色的重要因素。
校企合作是產學結合的顯著標志。校企合作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以校企雙向參與為途徑,以相互服務為宗旨,實現校企間緊密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的顯著標志。通過在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技術資源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形成教育規律與市場規律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相結合、校內實訓與頂崗實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過程,實現為社會和經濟發展而服務的宗旨。這是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得以實現的根本途徑,是專業建設的內在要求,更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具體體現形式。工學結合是以任務引領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為主要形式,以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模式。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本質是學習與工作相結合,關鍵是教學過程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基于工作過程系化的課程是以工作體系為基礎、以工作結構為邏輯、以工作內容為依據進行構建,即以工作(職業實踐)為主線進行構建,其教學模式與工作必定相關,不可分割。只有通過實施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才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車間與教室相結合的理實一體化教學過程,將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建設落到實處。因此,在高職教育中“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涵。
教學團隊建設是實施產學結合的關鍵環節。提升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教學團隊建設是關鍵,面對未來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在要求,應著重加強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一方面要把優化雙師結構作為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尤其要加快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同時要加強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基于工作任務的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與設計能力,掌握課程開發技術,改善教師從事專業實踐和科技開發活動的能力,提升師資隊伍的雙師素質。因此,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教學能力強、教學特色突出、專業技能水平高的教學團隊是實施產學結合的關鍵環節。
專業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高職教育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關系到專業的發展與生存。只有準確理解和把握專業建設內涵與實質,才能夠不斷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向縱深發展,才能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才能形成專業特色,提高教學質量。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一)[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01):5-10.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二)[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04):5-11.
[3]馬成榮.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若干問題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09):70-74.
[4]劉洪宇.高職教育的類型特色與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J].教育與職業,2007(21):10-13.
[5]周勁松,李文權.高等職業院校精品專業內涵建設的著力點[J].職教論壇,2008(1)下:37-39.
[6]沈宏毅,等.關于高職專業內涵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4):7-9.
[7]歐陽霞,劉增安.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內涵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08(01):90-91.
[8]郝超,蔣慶斌.試論高職教育項目課程的基本內涵[J].中國高教研究,2007(07):59-60.
責任編輯 王國光
傅 偉(1965-),男,江蘇揚州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化工機械;柳青松(1965-),男,甘肅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機械設計;鄧 光(1966-),男,重慶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
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2009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規劃課題“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的質量標準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ZZKT09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主持人:傅偉。
G423.04
A
1001-7518(2010)09-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