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新源
檢察機關建立取保候審風險評估制度初探
文◎單新源*
取保候審作為一種強制措施,在現行法律中由公安機關自行決定,自行執行,但是,取保候審制度作為檢察機關不批準逮捕后的一種變更的強制措施,與檢察機關的決定息息相關。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的監督機關,對于取保候審制度缺少監督,這與憲法的精神是相違背的,也同刑事訴訟法的原則相違背的。因此,筆者建議強化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過程中對取保候審制度的有效監督,建立取保候審風險評估制度,完善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作用。
取保候審作為一種刑事強制措施。在我國,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公安機關責令某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保證隨傳隨到的強制措施,由公安機關執行。本文所探討的主要是公安機關對于檢察機關所作出的不批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取保候審制度。取保候審制度和監視居住,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公安機關的控制,因而存在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審中逃跑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棄保逃跑,不能出庭的風險;重新犯罪的風險;干涉證人作證的風險;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的風險;妨礙司法的風險等。
伴隨著我國刑事訴訟民主化的進程的加快,盡管取保候審有諸多風險,但是出于對于公民人身自由權利的保護,它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國的刑事訴訟的民主化進程。因此,我們應該量化出一套風險評估制度,對于是否對于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審的措施進行量化分析,對于辦案人員提供依據,同時,也為我們檢察機關監督公安機關執法提供參考依據。
影響取保候審風險評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罪行的社會危害性的大小。這主要是案件的性質和情節所反映出來的,一般來說,案件性質越惡劣,取保候審后逃跑的可能性越大,主觀惡性越大,逃跑的機率也就越大。二是是否具有前科或者累犯。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具有前科和累犯的犯罪嫌疑人是不具有取保條件。三是是否有其他的犯罪案件。一般來說,犯罪嫌疑人如果還有其他的犯罪問題,只是時間問題尚未查清楚,對于此類案件,一般也是不適用取保措施的。四是是否有從重或者從寬的處罰情節。這與犯罪嫌疑人的罪行情節息息相關,一般來講,有加重情節的犯罪嫌疑人不適合取保,它具有強烈的報復意識,而具有從寬情節的犯罪嫌疑人他可能是過失犯,或者其他的較輕的犯罪意識,應當給予采取取保措施。五是證據的掌握的全面程度。證據作為我們司法機關講話的權利,如果證據不足或者不充分的情況下,我們本著對法律負責的精神,也必須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等較輕的強制措施。六是是否會影響訴訟等情況。在采取取保候審的強制措施的時候,是必須考慮這一點的,如果犯罪嫌疑人棄保潛逃而不能參加訴訟,或者干涉證人作證,或者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等行為的,一律不應當采取取保的措施的。七是其他情況。
風險評估體系主要是為司法機關提供判斷對于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措施的重要依據。下面根據我國的法律擬提供一個參考依據,分別將風險評估體系分為三級,分列為Ⅰ級,Ⅱ級,Ⅲ級。分別從高風險到低風險進行排列。
Ⅰ級,具有下列情形的,我們可以將其界定為高風險的犯罪嫌疑人,不應當采取取保候審的措施。一般來講,我國法律規定的適用取保候審的例外情形不得取保候審:實施暴力犯罪,情節惡劣、作案手段殘忍的。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有流竄作案、結伙作案、多次作案的重大嫌疑的。累犯、教唆犯或者犯罪集團的主犯或者首要分子的。嚴重的刑事犯罪,有可能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Ⅱ級,我們可以將其界定為中等風險的犯罪嫌疑人,對于這類犯罪嫌疑人我們可以附加一些或者創造一些條件,使之可以依法取保候審。這主要是在Ⅰ級,Ⅲ級之間的犯罪行為,我們綜合考慮他們的社會危害性,制定出嚴格的附加條件,嚴格控制這類犯罪嫌疑人的取保之后的活動。
Ⅲ級,具有下列情形的,我們可以將其界定為低等風險的犯罪嫌疑人,他們的社會危害性較小,犯罪動機和行為屬于過失,對于這類犯罪嫌疑人我們應當依法取保候審。未成年人犯罪的,并且罪行可能判處在三年以下的。交通肇事案件的當時人,雙方達成賠償協議的。故意傷害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到被害人諒解的。犯罪嫌疑人在本地有固定收入和居所的,并且罪行輕微的。團伙犯罪中的脅從犯和幫助犯等。其他情節較輕的犯罪行為。
以上的三級區分只是簡單的提出筆者的構想,只想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案件的實際操作中,我們應當更加量化的風險評估制度,對于具體案件進行打分量化,達到一定的分數就不能采取取保措施,低于一定分數就可以有條件的采取取保措施,再設置一個分數點,低于此點就可以完全采取取保措施。
檢察機關建立取保候審風險評估制度是對于公安機關進行取保候審措施的一項法律監督,它可以從量化層面對于取保候審制度起到監督作用,這樣更有利于維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起到打擊犯罪的重要作用。
1.明確檢察機關對取保候審的監督權。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檢察機關對刑事訴訟活動實行監督。取保候審是刑事訴訟中一項重要的訴訟制度,但是在具體條文中沒有規定,這時刑事訴訟法的缺陷,由此,法律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對取保候審的適用實行程序性的監督。法律明確規定檢察院可以對公安的拘留措施予以監督,既然取保候審同樣是一種強制措施,那么檢察機關對取保候審予以監督。檢察機關對取保候審實行監督的內容應包括:有權對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而決定適用取保候審的提出糾正;對符合法律規定的取保候審條件,而辦案機關沒有適用取保候審的,有權通知有關機關予以取保候審。對檢察機關在辦案中需要辦理取保候審的,則要加強內部監督制約,以保證取保候審制度的統一、公正適用,保證公正執法。
2.檢察機關對于取保候審制度進行量化評估。目前我國的取保候審制度在程序設計上行政色彩過于濃厚,不利于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權利,與現代法治的公正程序理念相違背。只有構建量化評估的取保候審制度,才能使取保候審制度的功效充分發揮,起到法律的監督作用,促進我國的刑事訴訟民主的發展。因此,取保候審制度應當納入到司法領域,有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共同制定一個統一的量化標準來統一認識,既可以規范執法,也可以來規范法律監督。取保候審的完善必須加強對于公安機關的監督。首先,在現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內,公安機關內部應制定相應的細則,避免留下腐敗空間;其次,要加強檢察監督機制,建立取保候審風險評估制度,從量化層面監督公安機關,制定強化檢察機關對公安的監督職責;三是要加強社會輿論監督,使公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
3.完善立法和司法真正體現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訴訟程序中,應當考慮將取保候審準予權與不準予權
分離。在同時考慮訴訟的效率和公正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公安機關應該在收到取保候審的申請后48小時內作出是否準予取保候審的決定,如果認為不應該準予取保候審的,應該在48小時內交檢察機關審查,檢察機關在收到申請后應該在3天之內進行程序審查并作出是否準予取保候審的決定。訴訟程序中,取保候審準予權與不準予權分離,取保候審的準予權交由公安機關,不準予權交由檢察機關通過審批來行使。這是訴訟效率和成本所要求的,在偵查階段,如果每一個取保候審的申請都要由檢察機關來審批,那就成為越俎代庖的行為,也把檢察機關的定位給搞混了,檢察機關是法律的監督機關,同時也會影響偵查的有效進行,而且浪費司法資源。但是不準予的決定直接涉及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權的限制,不應該由與犯罪嫌疑人地位相對立的公安機關決定不準予取保候審,公安機關認為不應該予以取保候審的,應當交由檢察機關審批,檢察機關可以根據我們制定的取保候審風險評估制度來對于案件的判斷。
*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