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艷君
(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
淺談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樊艷君
(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
由于高職高專教育發展歷史較短,目前,高職院校的師資現狀與社會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還很不適應,體現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教育觀念落后,導致“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滯后
由于高職教育發展歷史不長,對高職的理性認識還不夠,在社會上鄙薄高職教育的還大有人在,專家的認識還不能變為一般教師的理念。學校對“雙師型”教師要么學歷要求過高,加之有些高職院校的教師對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工程技術素質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制約著自身“雙師型”素質的提高。
2.“雙師”素質教師緊缺,提高動手能力受限
伴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教師嚴重不足,“雙師型”教師的缺口則更大。很多職業技術學院只好聘請了一些從事學科教育,甚至低層次學校的、不甚了解高職教育的教師,從而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職教育特色的形成。這些在客觀上造成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沒有保障,各種措施難以真正有效落實。
3.機制配套不到位,人才流失問題嚴重
就目前狀況來看,由于高職院校從企事業單位進人渠道并不十分暢通,教師的來源主要還是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即從校門到校門,由于這一先天的不足,這部分教師普遍感到“雙師型”教師的目標要求比較高,達到目標困難也較大,從而產生畏難情緒,不愿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缺少追求目標的原動力,造成實際動手能力較差的現實情況。同時,高職教師一旦具有了較高學歷、較高職稱,掌握了工程實踐知識,具備了工程應用能力,就成為較好的企業和普通本科院校挖掘的對象。由于地區發展水平和自然條件不同,也使得“雙師型”教師在高職教育學校間向發達地區流動,從而造成了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師的嚴重流失和畸形流動。
1.日本:教師須先到企業工作
日本的“雙師型”教師被稱為“職業訓練指導員”,是指具有技術專業和教育專業雙學士學位的教師?!奥殬I訓練指導員”的培養有 4年制的長期課程、6個月的短期課程和在職指導員的進修課程等。4年制的長期課程,通過考試招收高中畢業生,培養目標是具有較高理論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的指導員,畢業生可獲取有關專業的指導員資格證書。6個月的短期課程,主要是為具有專業技能和經驗者開設的,屬于職后培訓。
2.德國:師資培養“雙元制”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現在有企業和職業學校兩個培訓場所上,學習與工作、學校培訓和企業實踐緊密結合。這也決定了德國職業教育師資素質結構的雙元性,以培養“雙師型”教師為核心目標。在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中,教師去企業實習進修是一項重要內容,這樣就能讓教師及時把企業中的最新信息帶到教學中去。
3.丹麥:教師源自專業技術人員
丹麥職教師資培訓采取附加培訓方式,即在專業技能經驗的基礎上,補充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使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成為合格的職教師資。丹麥教育部要求新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學歷背景和工作經驗,在指定培訓機構進行全日制的脫產學習,課程內容為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課程結束并通過考核后將取得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憑此資格可以上崗執教。
4.美國:師資要求比中小學更高
美國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有嚴格的規定,職業教育教師資格的一般要求為:教師應當勝任他們的教學工作,一般應在他們所教范圍取得學士學位,并對所教技術課程有1年以上實際工作經驗,在相關技術領域有1年以上經驗的可以代替學士學位要求。教師要有工業、商業、銷售方面的最新經驗,或者有所講授技術的相關專業實踐經驗,這些經驗要包括一些團體的最新成果,還要有當顧問和單獨判斷與研究的能力。因此,職業教育新任教師必須盡快達到技術性和實踐性能力的要求,成為“雙師型”人才。
通過對我國職業教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現狀分析,通過對國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借鑒,筆者對此談以下三點建議:
1.提高認識,正確理解“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與能力要求
一直以來,我們在“雙師型”教師隊伍方面表現出了不足,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那就是“雙師”的標準是什么?以哪一個標準來認定“雙師”?作為“雙師”素質的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又是如何?學者們眾說紛紜,使得在實際的操作中很難把握。為此,要想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正確理解它的內涵和能力要求是首先要做的。
2.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優秀教師參與行業管理
通過校企合作,使教師在合作中獲取企業先進的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和新方法,為實現教學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充分利用產學合作的契機,直接從生產一線獲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為企事業單位培養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同時,許多工廠、企業里的高級人才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也有專業方面的技能,聘請他們到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這是彌補專業技術教師緊缺很重要的途徑。另外,學校在培養師資時應當根據教師的專業發展、實踐經驗水平的不同層次有計劃地塑造不同層次的專業教師,使優秀的專業教師有機會成為行業內較有影響的專家型的職業人。
3.政策傾斜,建立健全機制,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國家應對高職教育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增加培訓基地。作為高職院校則要采取政策吸引人和政策留人的兩條發展路線,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人手培養培訓教師。引入急需人才、留住優秀人才,控制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嚴重流失和畸形流動。學校還應建立切實有力的激勵措施,健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管理體制,包括任職資格、管理條例、考核辦法、職稱評審體系等,既要重視教師第一職稱及教師系列職稱的評定,又要完善第二職稱的評聘,使得一些已具“雙師”素質的教師成為“雙師型”人才。對已經取得相應任職資格證書的教師,要積極聘任,以充分調動其工作的激情。
[1]王薇.關于“雙師型”的若干問題.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2]黃斌.深度解讀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內涵.教育與職業,2006, (11).
[3]高瑛.世界各國及地區職業教育師資培養與培訓情況簡述.職教通訊,2003,(08).
[4]李建忠.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現狀、趨勢及中國職業教育的基本對策.外國教育資料,2000,(6).
[5]楊群祥.德國職業教育技能培養模式及啟示.職教論壇,2002, (15).
[6]孫道遠.國外職業學校怎樣培養“雙師型”教師.中國教育報,2007.
課題編號:XJKO8BZC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