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宗祥
高職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很短暫,在人生歷程中猶如是一場短跑。既然是短跑,那么起跑的優劣就顯得至關重要。高職的起跑,其實就是指對新轉變的適應。適應環境快,占據了有力的首發位置,這樣才能迅速地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掌握學習生活的主動權。
大學生活與學習環境是多內容多層次的,正確認識和把握高職階段學習和生活的基本特點,有利于高職大學生合理地制定學習生涯規劃。
(一)學習強調自主。高中或中職、技校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牽著走”,上課、作業、考試及活動均由教師或者班主任統一安排,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少。而高職的學習和教學則以學生主動參與為特點,注重技能性、實踐性。課堂的基本理論學習以必需、夠用為度,學生要走出教室到生產、管理、實驗、實訓的第一線,老師邊教、邊輔導、學生邊干、邊學習。將課堂教學和實驗、實訓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強化實踐性教學,使學生獲得較高的技術應用能力和操作能力。這與中學時期學校、老師、家長層層鞭策,處處督促,考試不斷的高壓狀態明顯不同。因此,面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實踐性強的特點,高職大學生應該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
(二)生活要自理。高職大學生從上大學的第一天起,就要開始嘗試著自己去求知,自己做決定,自己去理財,獨立自主地規劃自己的高職生活。因此,高職大學生必須克服過去那種“事事有人管”的依戀心理,變“有人管”為“自己管”,自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大學生活也為我們留下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這也要求大學生自己去充實內容。因此高職大學生還需要主動組織起自己的生活框架,有選擇地將校園提供的生活新鮮元素吸納到自己有主導目標的生活當中去。
(三)思想更加活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僅豐富多彩,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更加活躍。在高職院校里思想深刻而又富于創造性的教師和學生,他們思維的碰撞常常表現得自由和激烈。同時由于高職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成長的經歷不同,發展的層次不同,對耳聞目睹的人和事的認識也就不一樣。因此,對于所爭論的話題,往往都基于各自的思考,對同樣一個問題的看法可能大相徑庭。而且不是僅僅基于某一個權威結論,這也正是高職大學生精神生活的魅力所在。
(四)交往日益廣泛。高職學段交往的廣泛性,表現在三個層面上。一是與周圍師生的交往。初上高職,與新同學交往是所有學生都必須經歷的事情。尤其是面向全國招生的高職院校,其生源來自五湖四海,同學們要在一起共度高職學段生涯。二是與校內師生的交往。不同專業和年級的師生之間,由于學習、生活、以及各種各樣的學術文體娛樂活動等,不同專業之間需要相互交往,有的同學還要參與一些社團活動,交往會更為廣泛。三是與社會的交往。進入大學意味著我們開始獨立進入社會,加之學習與社會實踐的需要,使我們交往的領域不斷擴大。通過參加不同形式的活動,增加了人際間的交往,各自不僅能結識一些新的朋友,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更重要的是通過交流也會相互取長補短,使各自都學到很多知識,這些都會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很大影響。
(五)活動樣式多樣。較之中學生活,大學生活具有內容豐富、多姿多彩的特點:除了日常的教學活動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講座、文娛活動、社團活動、討論會、學術報告等等。這些活動有的是學校組織的,有的是學生自己組織的。這些活動對于初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如果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加以選擇的話,就會有“分身乏術”之感了。
(六)管理突出自律。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管理,看上去似乎較松散,但其實質上是“外松內緊”,這種嚴格不僅僅來自于外部的就業壓力,來自于“他律”,更重要的是來自于“自律”來自于新的目標和競爭環境所引起的新的自我發展需求的壓力。高職大學生需要認真學習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自覺遵守校規校紀,既不要在學習上“罰黃牌”(如不及格、定量淘汰)又不要在紀律方面碰“高壓線”(如因考試作弊、打架等違紀現象而受處分)。所謂制度肯定有其強制性,而作為高職大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樹立自律意識。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培養多層次、多樣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培養的學生,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理論型、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一是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要求培養對象不但懂得某一專業領域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某一崗位群所需要的生產操作和組織能力,是一種專業理論夠用、生產技術操作熟練和組織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二是人才的畢業去向都是實用性很強的基層企業或部門,強調對崗位的適應性(應用性),即要求培養對象能夠適應技術含量比較高或業務比較復雜的技術應用工作,比如一些高新技術設備的安裝、調試、檢測、操作和維護,一些較為復雜的工藝管理或施工現場管理,能夠實現工程設計到產品的轉換以及市場營銷、財物管理等。
高職大學生應確立新的目標—通過學習順利就業,成為社所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知識經濟社會,企業的發展迫切需要“留得住,用得上,上手快”的一線技術型人才。因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于可塑性較強的高職大學生來說,在入校之際就應明確自己的發展定位,盡快完成從傳統的“理論學習”向“理論、實踐操作并行學習”的觀念轉變,向高等技術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定位的方向發展。通過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高尚職業道德、能把科研與開發設計成果轉化到生產工藝或實際生產中去、以生產技術的引進消化和開發運用為主的工藝型人才;成為在現代化生產線上,對高新技術設備及流程能進行熟練操作和科學管理,能直接實現經濟效益的技藝型人才;成為能把領導和決策者的意圖、政策以及相關法規貫徹到實際業務中去的實際工作和管理人才。
(一)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自我認識、既包括對自己的身體條件、心理特征、行為能力等的認識,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如何。這是自尊、自信等科學的自我評價的基礎[1]。每個人的自我都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的,在新環境中,高職大學生需要通過在適應新的環境的過程中,對自我進行重新認識或重新評價,以達到悅納自我。比如正確認識學習成績相對下降問題。學習內容變了,比較對象變了,學習成績相對下降是正常的、自然的,不要因此喪失學習信心。另外,高職大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弱點和缺陷。人無完人,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很多時候弱點暴露了,更有利于認識自己、克服缺點、促進發展。高職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文體才能、社會交往等方面存在差異是自然的,即使對自己無法彌補也應當泰然處之。要多認識自己的長處,多發揮自己的優勢,正確評價自己,形成悅納自己我的積極態度。
(二)分解目標,規劃學涯。高職大學生為了實現“術業有專攻”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總目標,還要為自己制定一個為實現遠期目標所設的近期目標。遠期目標要靠一個個近期目標。遠期目標要穩靠一個個近期目標的完成來實現。如果只有遠期目標,沒有近期目標,人生理想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時間一久,就會迷失方向,喪失信心。當然,只有近期目標沒有遠期目標,人生也難以擁有持久永恒的動力。在此我們不妨引用一下這樣一個科學小故事:科學家們經過精密的計算得出結論——火箭飛向月球需要一定的速度和質量。而火箭如此笨重的龐然大物無論如何也是無法飛上天空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科學界都一致認定:火箭根本不可能被送上月球。直到有人提出“分級火箭”的思想,問題便豁然開朗起來。將火箭分成若干級,當第一級將其他級送出大氣層時便自行脫落以減輕重量,這樣火箭的其他部分就能輕松地逼近月球了[2]。
正如上文中例舉的小故事一樣,在個人的發展問題上要學會把目標分解開來,化整為零,就會形成一個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然后將其一步步實現,不失為一個實現終極目標的有效方法。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困難不可逾越、成功無法企及,正是因為覺得目標離自己太過遙遠而產生畏懼感。只要高職大學生根據成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總目標,確立若干合適的分解目標,就會有行動的方向和動力,對大學生生活就會充滿信心與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確立目標、規劃學涯應當從自身的實際和客觀的實際出發。盲目地追隨別人或追趕時尚,不但不會獲得成功還會影響心理的平衡。同時還應該隨時根據已經變化了的情況對近期目標及時做出相應調整,以免因為脫離實際而不能實現長遠目標。
(三)擴大交往,錄求友誼。高職大生對環境的適應主要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人才會有支持力量,有了歸屬感和安全感,心情才能愉快。人際關系的建立既有認識問題也有技巧問題。每個人都不能只是埋怨別人,埋怨周圍環境,而應該首先主動關心別人,主動為別人做一些事情,只有付出真誠才會得到真誠。人際交往要心理相容,每個人長處短處各不相同,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學習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缺點,這樣同學之間就會得到很多的朋友。
(四)積極行動,融入環境。積極行動可以擺脫由于環境不適應帶來的孤獨、苦悶、煩躁和空虛。當我們對環境不熟悉、不滿意時,只要我們積極主動為集體為他人做些事情,我們就會逐漸熟悉了解環境,別人也從我們的行動中了解我們,這樣我們就會逐漸融于新的環境當中。
很多看起來挺難的事情,其實做起來并不是很難,關鍵是我們是不是積極動去做了。例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后,一舉成名,有些貴族卻對此不滿。在一次慶功會上,一名貴族當著哥倫布的面說,發現新大陸只不過是偶然碰巧了,算不上什么大的成就。哥倫布沒有反駁,而是拿著一個雞蛋問誰能把它豎在桌子上,大家逐一試過,卻沒有一個人能把雞蛋成功豎在桌子上的,這時哥倫布拿過雞蛋,輕輕敲碎底部輕而易舉地把雞蛋穩穩地豎在桌子上。他說:“是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做起來非常容易,不過其中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我已經動手做了,而你們卻至今沒有。”因此,“積極行動”是適應新生活的靈丹妙藥,積極主動的行動習慣可以讓我們事事爭取主動,增加鍛煉自己的機會,從中調適自己來到新環境中的種種不適應,從而在新環境中和諧生活與學習。
5.多樣活動,助人成長。學校里有很多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和學生會組織的有關活動,為大學生融入校園、開發潛能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因此,在學習之余要有意識地參加一些適合自己的社會活動。比如參加技術性的社團可以有機會表現自己的技術專長,從被接納認可中獲得自信與自尊的滿足;又如參加服務性的社軒,既能鍛煉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又能進一步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再如參加娛樂性的社團,既可以借著娛樂活動使感情升華,減少情緒上的困擾,又有機會表現自己的才華,被人欣賞,并因共同的愛好而增進同學間的感情。
高等職業教育突出培養實踐能力的教學特色。很多課程是在實際崗位中進行的,教師應推薦學生經常到與專業對口的單位實習,這種學習方式能提高大學生學習與將來工作的銜接性。因此,高職大學生的老師既有校園內講臺上的老師,又有企業內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在讀書時,如能與企業里的技術人員、工人師傅交往,那是成熟的表現。一方面多與企業內的技術人員、工人接近;另方面找機會參加由專家、技術人員舉辦的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多了解社會,多學到一些書本以外的知識,這樣才能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1][佚名].大學生入學教育讀本[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2][佚名].心理健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