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萍
(成縣婦幼保健站,甘肅 成縣 746500)
通過對影響早產兒體重增長的積極與消極因素研究進展進行回顧,總結出影響早產兒體重增長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即危險因素),現分析如下。
大多數早產兒出生后24 h就會出現腸鳴音,因為腸鳴音是腸蠕動出現的最早臨床標志[1],所以,待腸鳴音出現后再開始胃腸喂養較為合適。對體重>1 500 g,無明顯肺部疾患,并不需要輔助呼吸的早產兒,可在24 h內開始喂養,但對體重較小或有新生兒窒息需機械通氣者可延遲胃腸喂養;極低體重兒大多數情況下可于生后3 d內開始第1次喂養[2]。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對早產兒給予早期喂養可防止低血糖及高膽紅素血癥,減少其自身蛋白分解和酮尿癥的發生,可縮短生理性體重下降的時間[3],早期胃腸喂養也能刺激胃腸道激素的分泌和釋放,促進胃腸道組織細胞的發育,提高胃腸道黏膜酶的活性,加速胃腸道結構和功能的完善,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避免單純腸道外營養的并發癥,防止饑餓使腸黏膜萎縮[4]。袁惠華等研究發現,對于早產兒,應于出生后6 d內開始胃腸喂養,這樣有利于胃腸功能成熟,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5]。董梅等報道,早期微量喂養、合理加奶、謹慎禁食、促進排便可使早產兒盡早耐受胃腸喂養,加速體重增長[6]??梢姡瑸榱舜龠M早產兒胃腸功能成熟和體重增長,應建議無合并癥的早產兒盡早開始合理的胃腸喂養(出生后12~24 h),在胃腸能夠耐受的情況下,逐漸增加輸入量。
現普遍認為,早產兒生后的能量需要量是120~150 kal/(kg·d),其中基礎代謝需要量為50 kal/kg·d,只有攝入能量>100 kal/(kg·d)時才有體重的增加,而足月新生兒的靜息能量消耗為46 kal/(kg·d)[7]。故早產兒能量貯存少,早期缺乏胃腸營養吸收能力,其代謝、體溫調節所需的能量相對高于足月新生兒,在環境溫度過低、感染、休克、手術等應激狀態下,能量需求都會增加。因此,確保生后早期足夠的能量供應,可以減少分解代謝,達到正氮平衡,有利于早產兒的體重增長,但是因早產兒營養吸收功能較差,營養攝入應該從低熱量開始逐漸增加,根據早產兒的體重認真計算熱量和蛋白質的攝入量。Htmbrahim等在早產兒生后1 h內開始給予0.5 g/(kg·d)氨基酸和0.5 g/(kg·d)脂肪乳劑,結果發現超低出生體重兒可耐受早期給予的高濃度氨基酸、脂肪乳劑,能增加正氮平衡與能量攝入,而不增加酸中毒與高脂血癥的風險[8]。有實驗證明,動物發育期間能量攝入不足可造成腦細胞體積變小、數量減少,而這一變化是不可逆的,即使以后營養改善也無法挽回[9]。同樣研究還表明,早產兒早期能量供給不足可致晚期智能發育遲滯。故臨床上我們應根據不同早產兒的情況予以早期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即在一般治療基礎上先保證其基礎能量,然后合理增加能量供應,以避免增加代謝負擔,防止分解代謝和負氮平衡,確保早產兒生長發育必要能量的供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早產兒的體重增長,有利于其生長發育。
早產兒(尤其是低出生體重兒)的各種營養物質儲備少,胃腸分泌、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食物耐受力差,對在出生后1w內不能滿足基礎能量需要或不能耐受經口喂養者,必須積極采取腸道外營養(包括部分或全部靜脈營養),以防止組織分解代謝,內源性能量消耗,從而獲得體重增長[10],這是維持早產兒生后早期營養與體重增長的又一重要治療手段。葡萄糖是靜脈營養中熱量的主要來源,可以減少氮的消耗,早產兒糖原儲備少,無法進食時易致低血糖。靜脈營養提供外源性氨基酸的目的是促進機體修復及保證生長發育,改善氮平衡。早產兒出生后頭幾天若限制蛋白質攝入而僅接受葡萄糖可每天丟失儲存蛋白質的10%,若接受1.5~2.5 g/(kg·d)的氨基酸即足以避免內源性蛋白質分解,給予3 g/(kg·d)氨基酸即可達到與宮內相似的蛋白質增長速率;靜脈營養中脂肪乳劑具有供能和補充必需脂肪酸兩方面的作用,作為主要的非蛋白熱量,其可減少CO2的生成、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11]。這說明體重增長良好的早產兒接受合理靜脈營養,能更容易獲得自身生長發育所必需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有效地加速新陳代謝,使自身的營養建立更加完善,保證體重正常增長。有研究表明,若不給某些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提供足夠的必需脂肪酸,他們會在72 h內出現必需脂肪酸缺乏的生化表現,故盡可能較早給予合理靜脈營養,即可避免其缺乏[12]。
近年有研究顯示:比較對照組、早產組及SGA組的體重、身長和頭圍,發現SGA組生長率最低[13]。其他調查者也報道ELBW和VLBW中SGA組所有體格生長測量值的平均分均低于早產組和對照組[14]。彭詠梅等經研究發現SGA的主要形成原因為宮內營養不良或其他有害因素導致宮內發育遲緩,到出生時,他們的生長發育已經處于落后狀態[15]。
Eber等發現患有嚴重慢性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早產兒易患肺炎,且體重增長相對較慢[16]。考慮患有肺炎的早產兒由于感染的關系及炎癥的消耗,其胃腸消化吸收功能較正常早產兒低下,從而影響其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能維持其正常生長發育,故在給予相同熱量及蛋白質的條件下,出生體重相同但患有肺炎的早產兒體重增長相對較慢。
有研究表明,鼻飼喂養的早產兒較經口喂養的早產兒更易發生殘留等喂養不耐受情況,從而影響其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17],而某些需要呼吸機輔助支持的早產兒由于特殊病情(如肺透明膜病、呼吸暫停及動脈導管未閉)往往需要限制液體輸入量,從而限制了能量的攝入,影響體重增長。雖然呼吸管理技術的提高及胃腸外營養的廣泛應用使一些小于胎齡兒、低出生體重兒的存活率明顯提高,但這些先進技術在應用的同時也可能會成為早產兒感染及體重不增的高危因素,例如呼吸機輔助支持的時間如果偏長就會使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率增加,從而加重早產兒的病情,影響其對營養物質的攝入,造成體重不增。
綜上所述,影響早產兒出生后體重增長的因素眾多,出生體重、胎齡、喂養延遲、呼吸機輔助支持及各種并發癥均可能會影響其體重增長。故待早產兒生命體征穩定后,應盡早給予胃腸喂養以促進胃腸功能的成熟,同時選擇恰當的靜脈營養為其提供足夠的能量,積極治療并發癥,縮短呼吸機輔助支持時間等,以促進早產兒體重的增長,確保其健康地生長發育。
[1]呂改玲,師紅玲,程金鴿.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兒的喂養體會[J].醫學信息,2006,19(11):2037~2038.
[2]陳雅珍,李霞.早產兒早期微量間斷喂養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6B):35.
[3]薛辛東,蘆惠.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腸道喂養[J].小兒急救學雜志,2002,9(1):51~52.
[4]范玲,姜紅,齊彥彥.改善低出生體重兒胃腸蠕動功能方法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8):580~581.
[5]袁惠華,黎小秀,張雪宇.早產兒胃腸喂養開始時間的臨床研究[J].中國航天醫藥雜志,2004,6(1):24~25.
[6]董梅,王丹華,丁國芳,等.極低出生體重兒胃腸喂養的臨床觀察[J].中華兒科雜志,2003,2:87.
[7]韋君.早產兒喂養方法新進展[J].醫學文選,2005,24(2):299~301.
[8]許植之.新生兒胃腸道外營養[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14:270~272.
[9]Li M,Zhang Y,Liu XH.A case-constudy on life style and health status for mothers of preterm infants[J].Zhong Guo Dang Dai Er Ke Za Zhi,2002,10(6):728~731.
[10]Mensack S.Fluid therapy:options and rational administration[J].Vet Clin North Am Small Anim Pract,2008,38(3):575~586.
[11]盧憲梅,任青.極低體重兒早期靜脈營養的臨床探討[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40(6):455~457.
[12]蔡威.早產兒全腸道外營養的合理必需脂肪酸的配方研究[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90,11(1):67.
[13]詹新.低出生體重兒學齡期體格發育的隨訪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3:46.
[14]Schild RL,Maringa M,Siemer J,et al.Weight estimation by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imaging in the small fetus[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8,32(2):168~175.
[15]彭詠梅,馮玲英,郭志平,等.低出生體重兒體格生長16年縱向隨訪研究[J].中華兒童保健雜志,2003,1:3.
[16]Eber E,Zach MS.Long term sequelae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chronic lung disease of infancy)[J].2001,56:317~323.
[17]李青霞.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7,6:69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