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宏 ,楊亞偉
(1.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北京 100069;2.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北京 100081)
關于建立醫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思考
陳志宏1,2,楊亞偉2
(1.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北京 100069;2.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北京 100081)
醫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志愿服務一般是指志愿者在自愿的前提下,不計報酬,貢獻時間、精力,推動社會和福利事業發展的活動。志愿服務是一項高尚的社會行為,其在彌補政府資源不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服務社會經濟生活和道德構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培養“白衣天使”的醫學院校,應該主動發揮志愿服務在醫學生培養方面的優勢,充分利用志愿服務這一形式完善教育方式,優化教育過程,培育高素質醫學人才。
在大學生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方面,醫學院校承擔著艱巨的任務。衛生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中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而道德教育是基于醫學生對于公共生活的不斷體驗和參與。醫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培養需要學校拓寬教育途徑,豐富教育方法,整合教育資源,發揮教育合力,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公共生活的機會。在此方面,志愿服務是一個重要的平臺。志愿服務行為是一種基于道德、良知、社會責任等因素,自愿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無償行為。志愿服務的過程較少受到金錢、權勢的干擾和影響,行為動機單純,特別有利于處于青年時期的醫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公民道德品質的熏陶,豐富閱歷。各高校對2008年抗震救災和奧運會醫學生志愿者的調查顯示,志愿服務會促進醫學生的人格塑造。特別是在抗震救災志愿服務中,醫學生備受關注,擁有醫學專業知識優勢使他們發揮著特殊作用。通過直接投身社會事業,醫學生加深了對社會的了解和對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應有的責任和奉獻精神。這些為醫學生體驗醫德、醫風內涵提供了方向和載體,深化了醫學生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對其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能夠做到愛崗敬業、救死扶傷具有重要意義。
醫學是一門經驗學科和實踐學科,對醫學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需要為醫學生提供多元的實習機會。通過開展志愿服務,可以有效彌補醫學生實踐經驗的不足,這對提高醫學生專業知識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事實上,純粹道德實踐意義上的志愿服務已不能吸引更多學生參加,學生往往把志愿服務與個人成才和價值實現相結合,在為他人和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提高自身實踐技能,實現自身價值,為今后的專業發展奠定基礎[1]。特別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醫學生只有不斷獲取新信息和知識,才能具有多元知識結構和創新意識。志愿服務能給醫學生提供完善知識結構,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機會。因此,醫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不僅是了解國情、開闊視野、豐富人生閱歷的過程,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檢驗和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專業技能的過程。調查顯示,從1994年暑假開始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在豐富醫學生專業知識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醫學院校通過搭建志愿服務這一平臺,不僅對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培育德藝雙馨醫學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對我國和諧社會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日常性的醫學生志愿服務一般都是聯系社區和鄉鎮等基層單位。醫學生深入城市社區和農村開展衛生援助、義務咨詢、預防調查、心理保健等服務,有效地開展基層衛生服務工作。社區衛生服務是當前城市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已初步建立比較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公共衛生和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服務在社區廣泛開展。然而,我國城市社區衛生工作與群眾的需要和國家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社區衛生人才匱乏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還很薄弱,服務監督管理和各項技術、規范有待完善,服務模式尚需轉變。通過醫學生志愿服務,可以緩解基層衛生服務部門人員短缺的矛盾,對促進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的規范化、專業化具有推動作用。
志愿服務在醫學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承擔著重要使命。應將志愿服務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載體,醫學院校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支持。通過完善機制,以保障其作用的發揮。醫學院校在建立醫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方面應注意以下問題。
志愿服務隊伍建設是有效開展志愿服務的首要任務。對于任何一個志愿服務組織來說,沒有相對穩定的志愿服務隊伍,志愿服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就是一句空話[2]。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調動醫學生的積極性,提高醫學生的理論認識和參與熱情。其次,廣泛推行志愿服務注冊制度,建立志愿服務信息網絡。另外,規范整理志愿服務信息,及時發布志愿服務崗位信息。再次,完善志愿培訓制度。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志愿服務組織,無論是在管理人員培訓方面,還是在實際工作能力培訓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高校必須加強志愿服務培訓制度建設,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建立相應的培訓機構,以提高志愿服務水平。
有效管理是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首先,創新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倡導常態化和制度化的志愿服務模式。開展社會公益活動要充分發揮醫學院校的特色和優勢,醫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應立足于圍繞醫療衛生工作中心,緊密結合行業特色和專業優勢,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其次,要求組織者精心設計,周密安排,加強志愿服務組織的規章制度建設。必須建立一個長效機制,認真做好志愿服務的籌劃工作,事先做好志愿服務調查,為每次志愿服務安排好時間、地點、服務人員和服務對象,將志愿服務工作不斷推向深入[3]。再次,注意加強志愿服務活動的效果評估和總結,盡量避免流于形式。積極推進社區、基層志愿服務的理論研討和經驗交流。只有通過科學的組織管理,使志愿服務在培育人才、服務社會方面收到切實的成效,志愿服務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配合當下醫療體制改革和社區衛生事業發展,特別是醫學院校附屬醫院應發揮其對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輻射作用,定期開展專家社區出診活動,以配合醫學院校的志愿服務。這樣既有利于社區全科醫學的發展,又有利于正確引導群眾認識到社區醫院在常規性、日常性醫療診斷救治中的主力軍作用,引導患者合理選擇就診醫院。同時,由于醫學生不具備行醫資格,加之臨床經驗不足,在志愿服務中醫學生離不開專業醫生的指導和監督。為此,應加強醫學院校和附屬醫院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搭建志愿服務平臺。
對于任何一項活動而言,經費是重要組成部分,志愿服務也不例外。雖然從人力上講,志愿服務的人力成本很低或沒有成本,但是活動過程中設備、交通等費用仍需經費支持。一般而言,院校的志愿服務往往是政府主導下的規模化志愿服務的一部分。對于規模化的政府主導的志愿服務,經費問題往往由組織方解決。如果以醫學院校為主體組織志愿服務,就要加強與政府和社會的聯系,合理設計服務項目,多渠道籌措經費。當前醫學生志愿服務經費來源渠道相對單一,資金缺口相對較大,這已成為制約志愿服務開展的瓶頸。應通過醫學院校補助、社會捐助等途徑建立醫學生志愿服務專項基金,適當補貼志愿服務中的交通費、資料費等必要費用,保證志愿服務持久地開展下去。
[1]陳燕萍.醫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及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專刊:45~46.
[2]魯克,錢潔.青年志愿者的苦惱與困惑[J].中國青年研究,2008,2:16~17.
[3]汪江平.醫學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服務發展現狀及制度建設[J].科技信息,2009,3:143~144.
G455.7
A
1671-1246(2010)19-0014-02
注:本文為北京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09BaJG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