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麗,王紅麗,由海燕
(1.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萊陽 265200;2.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9;3.萊陽柏林莊衛生院,山東 萊陽 265200)
中醫院校專科護生培養模式探討
于麗麗1,王紅麗2,由海燕3
(1.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萊陽 265200;2.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9;3.萊陽柏林莊衛生院,山東 萊陽 265200)
目的 完善中醫院校護理專科教育,使學生既掌握現代護理技術,又掌握更多的中醫理論和實用技術(針灸、按摩、推拿等)。方法 分析當前形勢,基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和特點,從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結果 中醫院校護理專科教育應依靠自身優勢,將中醫常用理論和實用技術貫穿于課程教學中。結論 應加強實踐教學,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實用型中西醫結合護理專科人才。
中醫院校;專科護生;培養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醫療衛生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護理工作范圍由單純的疾病防治護理擴大到全身心的保健護理[1],護理工作對象由少數患者逐步擴大到全社會人群,護理人員的責任也由促進疾病痊愈、減輕患者痛苦延伸到恢復和增進人們身心健康、預防疾病、減輕痛苦、適應社會方面。面對這一形勢,傳統的護理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要求。因此,必須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構建全新的、滿足社會需求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2]。
目前,我國護理教育正處于新舊交替的過渡階段,而適應國內需要的教育模式尚處于嘗試與摸索中。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注重學生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已成為護理教育者的共識。據此,根據就業形勢,拓寬高職護理專業學生服務范圍,發揮中醫院校優勢,在護理專業課程設置中加大中醫護理的比重[3],從而將中醫護理方法與現代護理理念有機結合,建立一種更新、更有特色、更加符合現代護理理念的課程體系。
中醫護理在我國醫學整體觀、辨證觀的理論指導下,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4]。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強調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經絡、氣血為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強調人體與自然界及社會的關系,進行辨證施護。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手段獲取患者疾病信息,應用中醫八綱辨證的方法加以分析、歸納,確立證型及患者潛在的健康問題,提出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護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導方法,符合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現代護理理念。
目前,中醫臨床護理通過幾十年的實踐,已總結出一套從理論到臨床的辨證施護方法和具有中醫特色的操作技術。除藥物、針灸療法外,還有放血療法、拔罐療法、刮痧療法、熏洗療法、敷藥法、貼藥法、推拿療法等許多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5]。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中,明確指出中醫護理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以提高中醫護理技術、發揮中醫特色和優勢為主線,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據中醫護理防重于治、注重養生的思想,發揮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養生康復中的作用,突出中醫整體觀和辨證施護的原則,加強中西醫護理技術的有機結合,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
依據中醫院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即具備較為完善的中醫理論知識講授和技能訓練體系,完全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要,高職中醫院校的護理教育工作者應在教學改革中緊扣時代脈搏,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提高學生的中醫護理技術,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實用型中西醫結合護理專科人才[6]。
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和高新技術在診療工作中的運用,護理技術水平顯著提高,在急危、重癥、疑難癥患者的救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護理服務不斷向家庭、社區延伸,逐步開展了家庭護理、臨終關懷、老年護理、日間病房等多樣化的社區護理服務。面向農村基層及城鎮社區,面向各醫藥行業,面向各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技術崗位,面向各級各類康復保健機構,以職業教育和崗位培訓為中心,培養技術應用型、高級技能型、勞動服務型的全面發展的專業護理人才。而衡量高職院校畢業生素質主要是以其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標準。由此可見,高職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及時滿足社會生產需求,其發展的動力源于行業對勞動者職業技能的要求和變化。
中醫護理教育起步較晚,尤其是高等中醫護理教育,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學科理論體系、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模式,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主要來自中醫院校和西醫護理學院,其中西醫護理學院相當一部分教師中醫理論知識不扎實,加之缺乏相應的中醫實用技能培訓,教授中醫護理課程對他們來說比較困難。因此,急需一批中醫高等護理院校畢業的專業人才,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此外,還應對現有的西醫護理人才進行中醫培訓,從而使教學團隊既全面、系統地掌握西醫護理技術,又熟悉中醫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
中醫護理教材的編寫應根據國家高教部制定的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本著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以職業技能教育為根本,力爭滿足3個需要(學科需要、教學需要、社會需要),力求體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同時,堅持“三基五性”原則,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強化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為學生學好中醫護理課程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但是,就目前而言,雖然編寫了不少中醫護理方面的教材,但仍缺乏規范性和實用性。因此,中醫護理教材建設需進一步完善,力求突出護理特色,完善、規范中醫護理理論與技術操作規程,使其更具有實用性及可操作性,以適應和滿足學校教學、院內護理、社區護理及涉外護理的需要。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基礎理論教學要本著必需、夠用原則,使學生明確職業定位,從而使其認識到課程的重要性,并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同時,根據中醫學特點,邊學習理論邊實踐,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輔以課堂討論、啟發式提問、角色扮演、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式,開拓學生學習思路,激發其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果。在課堂學習與臨床技能操作之間搭建橋梁,不但能拓寬學生知識面,加深其記憶,更能促使學生較早地參與到實踐中,使其更快地適應社會。
中醫常用實用技術之一的推拿手法,是康復保健的重要手段,其具有適用范圍廣、經濟實惠、療效顯著、針對性強、無毒副作用等優勢,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學校可以開設選修課的形式,讓學生學習常用手法的規范動作,并掌握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手法。通過學習推拿手法,不但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幫助其取得保健按摩師等證書,拓寬其就業渠道。
綜上所述,中醫院校護理專科教育應依靠自身優勢,加強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將現代護理學內容與中醫的辨證施護結合起來,在理論上力求創新與突破,將中醫常用理論和實用技術貫穿于課程教學中,進一步完善現代護理學理論體系[7]。同時還要突出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特色,加強教師培養,重視現代護理教育教材建設,改革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完善繼續教育制度,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實用型中西醫結合護理專科人才。
[1]王敏.對中醫護理發展前景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07,7(5):19~21.
[2]符坤秀.中醫院校護理本科教育探討[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7,28(11):56~57.
[3]姚萬霞.高等護理教育應注重中醫護理課程設置[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2):55.
[4]施珍妮,陳佩儀,丁富平.對中醫藥院校中醫護理本科課程設置的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6,14(12):27~28.
[5]符佳,徐愛民,陸志明.試論中醫護理在我國護理學教學中的重要性[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21):62~63.
[6]王琦,翟雙慶,李瑋,等.中醫護理臨床課程改革的設想[J].中醫教育,2006,25(2):60~61.
[7]王曉冰,李伊為,楊少雄,等.中醫護理專業課程的整合與優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6):68~69.
G420
B
1671-1246(2010)15-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