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瓊,劉克林
(瀘州醫學院教務處,四川 瀘州 646000)
應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趙 瓊,劉克林
(瀘州醫學院教務處,四川 瀘州 646000)
為滿足西部地區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對醫學人才的需要,加強醫學教育與衛生需求的結合,促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重大戰略目標的實現,作為西部地區省屬醫學高等院校,瀘州醫學院按照“整體優化、學科交叉、協調發展、質量為本”的培養思路,進行“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應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實踐,在實用上下工夫,成功培養出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應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西部地區經濟落后、人口分散,醫療資源和醫學人才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而中小城市及廣大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條件差,病種繁多,廣大群眾就醫不便,缺乏實用型醫學人才。為適應西部地區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對醫學人才的需要,加強醫學教育與衛生需求的結合,促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重大戰略目標的實現,瀘州醫學院審時度勢,科學定位,確定了“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輻射全國、服務基層”的人才培養目標,創新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具有“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臨床醫學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在實用上下工夫,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促進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改革和重組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及方法,按照“整體優化、學科交叉、協調發展、質量為本”的培養思路,培養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應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
醫學教育是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衛生人力資源在總量增加、結構變化和素質提高的同時,存在著不能適應廣大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需求的問題。一是衛生人力資源總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二是衛生隊伍專業結構不合理、布局不平衡,衛生人力資源過度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三是衛生人才素質差異較大,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四是衛生人力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均衡,東部與中、西部以及城鄉之間衛生人力資源差距較大[1]。衛生事業的發展,要求醫學教育不僅要造就一批高水平的衛生領域學科拔尖人才,更需要培養千千萬萬具有適宜醫學知識和技術的應用型衛生人才[2]。改善醫療衛生隊伍的學歷結構,培養厚基礎、高素質、能力強、協調發展的應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已成了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醫學教育已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醫療服務也從單純的以“疾病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轉變。醫學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醫學教育基本要求(GMER)和我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提出,醫學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備正確的職業價值、行為、態度和倫理觀以及結構合理的臨床、預防、康復、保健等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信息收集、處理、分析和判斷能力,溝通技能和團隊合作能力等。面向基層、服務基層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有過硬的臨床診治能力,還需要具備公共衛生、心理咨詢、保健康復等綜合醫療服務能力。
為了適應醫學教育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求,我們在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思路、培養方案、管理與運行機制等多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創新。
3.1 在教育理念上,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進行學分制、主輔修制及雙學位制改革,實行導師制,設立創新學分,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選擇和個性化培養的機會,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優秀學生脫穎而出。
3.2 在培養目標上,緊扣地方經濟發展對醫學人才的需求
緊密結合西部地區經濟落后、醫療欠發達、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醫學人才有非常迫切需求的實際以及作為省屬醫學院校面向基層的辦學定位,突出了培養服務于基層的應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目標。
3.3 在培養思路上,遵循“整體優化、學科交叉、協調發展、質量為本”的原則
對應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進行整體優化,以多學科交叉融合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協調發展,堅持質量為本,以優良的師資、堅實的學科基礎、良好的教學條件,使學生在學習的全過程中接受全面的優質教育和實現個性培養,培養具備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高尚醫德醫風的臨床醫師。
3.4 在培養模式上,創立“前期趨同、后期分化”的培養方案
積極探索臨床醫學專業方向和雙學位培養方案,前期讓學生學習相同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后期實行主輔修、雙學位的分化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輔修專業課程或第二專業課程。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的培養模式,培養方案著重突出“職業素質好、基礎知識牢、臨床技能強”的實用特色。
3.5 在課程體系上,實出醫學通識教育,體現學科交叉,強化基礎與臨床的整合
構建醫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開設一批跨學科、跨專業的整合性課程、綜合性實驗,建立必修課、選修課、素質講堂、社會實踐等有機結合的通識教育模式。如改革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三段式”教學模式,進行以“器官/系統”為單元的教學改革,促進基礎與臨床的整合。
3.6 在教學改革上,加強課程建設,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以精品課程建設、立體化教材建設和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建設為契機,優化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者到主動學習者的角色轉換。如在英語教學中,以英語教學改革推進雙語教學進程。大力開展案例教學、PBL教學和研究型學習,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新模式,實現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優化。
3.7 在評價方式上,注重形成性評價機制
改革傳統的筆試、口試等側重于知識掌握情況的終結性評價方法,開展側重于能力和表現的形成性評價。引入客觀結構化臨床技能考試、計算機網絡考試等,從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全方位、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3.8 在教學管理上,創新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創造良好育人環境
實行附屬醫院與臨床醫學系“院系合一”的管理體制,實行學分制管理,建立導師制,為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創造良好條件。鞏固教學的中心地位,強化臨床醫生的教學意識,改善醫學教育管理結構,使資源分配更趨合理,為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環境。
3.9 在文化建設上,建立校園文化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堅持育人為本,以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建立校園文化體系,優化育人環境。文娛活動、科技學術講座、論文報告會、社會醫療服務實踐、科研資助項目等活動,可對學生學術修養和文化品味的提高、人格的完善、能力的鍛煉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院已培養了一大批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應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我院畢業生以基礎知識牢、臨床技能精、科研素質高、創新意識和拼搏精神強,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他們秉承團結奮斗、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長期扎根于廣大患者、社會、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辛勤工作,銳意進取,勇于創新。據2006年我院畢業生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四川省醫學界的學術骨干和業務管理領導多數為我校畢業生,部分畢業生在國外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院畢業生就業率高,社會評價好。近3年畢業生就業率在96.5%以上,用人單位滿意度在94.5%以上。多數畢業生及用人單位認為我院培養的醫學人才符合醫學教育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我院應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實踐的成果顯著,值得推廣。
G40-03
A
1671-1246(2010)04-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