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莫日基夫
(通遼實驗中學,內蒙古通遼028000)
音樂欣賞知識在器樂教學中的意義
孫莫日基夫
(通遼實驗中學,內蒙古通遼028000)
演奏者是音樂作品的再現者,是作者與聽眾之間溝通的橋梁。演奏者自身藝術修養(yǎng)會直接影響到其作品的再現和詮釋,而聽眾往往是通過他(她)的視野“看世界的”。因此,對于一名學習器樂演奏的學生而言,除了磨練基本功和演奏技巧之外,音樂欣賞能力也是必須具備且從入門階段就應該重視起來的修養(yǎng)之一。本文作者以通過幾首器樂作品為例,結合教學實踐,簡述自己對音樂欣賞知識在學習器樂演奏中起到的積極作用方面的認識,拋磚引玉,以期與廣大音樂教師及音樂愛好者交流、探討,共同把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貫穿于學生的一生,將其放到應有的位置上來。
音樂欣賞知識器樂教學意義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并且其中同樣可以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感悟。因此,我想人們都會認可這樣一個觀點:沒有情感的演奏是麻木的、沒有表情的、難以引起聽眾共鳴的;沒有思想的演奏是缺乏啟發(fā)性的、沒有生命力的。盡管情感和思想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但要想在音樂作品演奏中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需要經歷一個長期學習、磨練、糾正與積累的過程。然而“音樂學習的程序總是先有音樂的吸收,然后才有音樂的表現,因此,在音樂欣賞中學習音樂,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1]。音樂欣賞是人們感知、理解音樂和體驗音樂情感的一項音樂實踐活動。實踐證明,音樂欣賞可以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想象能力及音樂理解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從起初的在整體上感受、體驗音樂表現的內容,逐步提升到以所積累的音樂形象為基礎,經過想象和聯想形成新的音樂形象的階段,進而獲得對音樂現象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如果學生在不斷磨練演奏技巧的同時,還能夠學著把以上這些能力陸續(xù)放到音樂演奏實踐中去表現出來,那么,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就能使自己的演奏有血有肉、引人入勝了。接下來,我就選取音樂欣賞知識的三個方面,談談在實際教學中,這些知識和能力在學生學習器樂演奏過程中發(fā)揮的啟發(fā)效果和積極作用,不求全面完備,只是舉例說明。
音樂的基本語匯如節(jié)奏、旋律、和聲、力度、表情記號、演奏記號等,都與音樂的表現手段密不可分。因此,無論從欣賞音樂的角度,還是從演奏音樂的角度,這些都是必須掌握和不斷積累的知識。對于正規(guī)、系統的器樂演奏教學而言,基本功練習是基礎。為基本功練習專門編寫的教材雖因各種樂器的特點而有差異,但從根本上說,不外乎就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好正確演奏由音樂基本語匯組成的各種作品集合。這些音樂的基本語匯以大大小小練習曲、獨奏曲等形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組織起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演奏教材體系。因此,從一開始,就讓學生在正確理解這些基本語匯的基礎上,通過演奏實踐去感受其聽覺效果、表現作用等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不少器樂學生在長時間練習演奏音階、琶音等基本功時,往往都會覺得枯燥乏味,產生倦怠情緒。這個時候,老師必須給學生做好思想工作,給學生說透說明白,讓學生懂得這些練習中出現的音樂元素,會在今后的作品演奏中經常出現。如果指導老師能給學生舉例說明,并當場做示范演奏,效果會更好,學生自己就會有所領悟。比如在給學生布置某個器樂曲之前,先教會學生這個樂曲中將要出現的調式音階、琶音等,一邊讓學生看譜子聽老師示范演奏,一邊向學生說明二者的聯系。這樣做要比單純的說教更具有說服力,學生也就更容易接受了。在培養(yǎng)和磨練學生毅力與韌勁的基礎上,還應該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啟發(fā),以增加學習興趣和樂趣,學生從枯燥的練習中找到了樂趣,練習效率就會提高,開始學會動腦。學生能夠按時有質量地回課了,自然就獲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能建立自信心,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練琴習慣,形成良性循環(huán),日后的學習才能持之以恒,穩(wěn)步提高。舉個例子說,一次,有個初一年級的學生來上鋼琴課,回課內容有音階和琶音。這個孩子性子比較急,總想彈得飛快,卻不注意每個音的質量,結果一塌糊涂。我沒有馬上責備他,而是先跟他進行溝通,了解他的想法。我啟發(fā)式地問:“你喜歡賽跑么?”他回答:“我喜歡百米賽跑。”我暗示道:“那你覺得百米賽跑是不是跟快速彈奏音階很像?”他點頭。我又問:“那彈奏琶音像什么運動?”他很快回答:“像劉翔的跨欄賽跑。”我繼續(xù)問:“那他們天生就會跑嗎?”學生答:“不是啊!人都是先學著站立,然后學走路,后來就會跑了......”我贊同地說:“對!每個人都要經歷從學著站穩(wěn),再學走路,之后慢慢跑起來的過程。劉翔也不例外,而且他在日常的訓練中必須耐著性子認真邁好每一步,一步一個腳印,才能獲得最理想的訓練效果。其實學習彈鋼琴不也是這樣么?”學生明白了我的意思,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老師,我懂了!以后彈鋼琴,我一定按老師的要求認真學好站穩(wěn)、走穩(wěn),然后慢跑,最后才快跑。”于是,這個學生從此之后的回課質量明顯提高,因為他已經能夠用正確和長遠的眼光對待這個問題了。另外,還可以借助在音階練習中加入不同的節(jié)奏型(如切分節(jié)奏、附點節(jié)奏、三連音等形式)或有一定起伏的力度變化等不同練習方法來打破單一的練習模式,這樣既能激起學生挑戰(zhàn)自我的欲望,增加樂趣,又能提高學生彈奏不同節(jié)奏音型的能力,在比較中學習,從而促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對這些音樂基本元素表現效果的初步印象,為今后的學習鋪好路。
“想象指人腦對原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聯想指感知或回憶某一事物、連帶想起其他有關事物的心理過程。想象和聯想是音樂欣賞者必然產生的心理現象。音樂欣賞中的想象和聯想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描繪性音樂所引起的聯想,情節(jié)性音樂所引起的聯想,由音響感知與情感體驗引起的自由想象”。[2]如果演奏者腦子里一片空白,只是機械地演奏音符,我想他的音樂也是無從談起感染力和啟發(fā)性的。其實,演奏者不外乎必須努力做好兩件事:一個是通過長期刻苦的科學練習獲得自如演奏一些作品的技巧和能力;另一個就是要學會在忠實于原作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借助于作品一并表現出來,而演奏者個性上的差異就在演奏上形成了不同的美和對美的不同感受。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個性是美的最根本特征。”由于演奏者為各種可感的音樂形象賦予了“個性”印記,決定了音樂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就自然形成了一個色彩繽紛的感性世界。這一點恰好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音樂存在主觀性和客觀性、明確性和模糊性的特點。
以手風琴獨奏曲《牧民之歌》為例。這首作品是中國作曲家在手風琴領域中探索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為之后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從創(chuàng)作背景而言,這首曲子表現了新中國成立后,草原人民從此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抒寫了一幅感恩毛主席、歌頌共產黨的生活畫卷。但一開始跟學生不需要過多地介紹這些,也就是說不要過多地灌輸,而應該側重于啟發(fā)。音樂的啟發(fā)首先應該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起初不一定非得是具體的、統一的,甚至唯一的,恰恰可以是模糊的、贊賞性的、音樂的。換句話說,老師在范奏時,只要使學生感覺“旋律挺好聽”、“挺感人”或“挺有氣氛”或“挺喜歡”的程度就達到目的了。因為,只有引起學生的興趣,才是進一步教學的基礎,學習效率在學生主觀積極性上才有保障。至于作品究竟表現了什么,就需要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推敲、不斷積累;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獲得自己對作品的詮釋。當然,這么說起來仿佛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的,實際上,持續(xù)時間上會有因人而異的情況。但無論如何,我認為這個能力的培養(yǎng),從學習手風琴演奏乃至器樂演奏的基礎階段就應該堅持貫穿進來,決不能遺留到后期才“打補丁”。
記得我剛開始學習演奏手風琴的時候,第一位老師只教我演奏的基本功和技巧,我當時在音樂欣賞方面的知識幾乎是空白的,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欣賞,學校也沒開過這門課程。于是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指法、節(jié)奏、風箱等問題上面,忽略了音樂的情感表達,根本沒有任何想象或聯想。后來,我又另找了一位老師學習手風琴。這位新老師在指導我彈奏時,除了在基本功和技巧方面提出要求外,還對我進行了啟發(fā)式的教學,令我受益匪淺,至今不忘。那是在我去老師那里上的第二節(jié)課上,他要聽一聽我彈奏的《牧民歌唱毛主席》。記得當時我把引子拉得太慢了,老師就讓我停了下來,并感慨地說:“你這么拉的話,整個草原就沒有一個年輕人,都是老頭兒了。”就這么一句生動的評價,使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到音樂上來,自己一想可不是嘛,于是很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此后,我從引子開始仔細體會和感受這首曲子的內涵和情感,不斷拓展聯想和想象,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和心得。并在日常的練習中找到了明確的目標,因為我覺得無論能否做到最好,至少可以將自己腦海里的畫面努力表現出來,為能夠用我的琴聲勾勒出一個明確的、清晰而生動的音樂形象而努力練琴。
有了這樣的經歷,我自從教學以來就一直堅持注意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因為在一些學生身上仿佛看到了我當初迷茫的影子。有一次,我經過琴房時,聽見一名拉二胡的學生正在練習《賽馬》,我沒有打斷她,只是進屋去聽。聽她拉琴,我心里想:她在演奏過程中沒有感情,也沒有聯想或想象,就是一門心思撲在運弓和把位上了。于是,我問她:“你覺得這首曲子表現了什么?”學生茫然地回答:“不知道……就是賽馬唄。”她的回答,印證了我心里的判斷。我就啟發(fā)地說:“其實,這首作品把賽馬的各種場面和細節(jié)都表現得非常生動。咱們可以試想一下……”我選取了這首曲子的幾個代表性的段落,用哼唱的方法,啟發(fā)她將這些音樂片段與她自己所看過的賽馬場面聯系起來。從細節(jié)入手,不需要太多的舉例,說到一兩處,點到為止即可。果然,學生笑了:“哎……原來是這么回事呀。”從此以后,這個學生通過在日常練琴中的摸索和積累,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和音樂聯想。后來再聽她拉這首曲子時,就感覺到有了明顯的變化,而且更加生動而富于感染力。
曲式結構是作者對一首音樂作品的整體構思,對它的認識和了解有助于幫助演奏者或欣賞者“鳥瞰”作曲家的布局意圖,所以對理解和把握整個作品的內涵是意義深遠的。其實,音樂的曲式結構跟文學的段落結構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果說有個人不懂作文的段落結構,往往就會把文章寫成人們常說的“流水帳”。音樂亦是如此。通過曲式結構,我們可以借助比較聽賞的手段洞悉不同主題、不同樂段的異同,以及這些情緒、內容不同的主題或樂段是怎樣連接、怎樣過度的。這樣,對作品就可以有一個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細節(jié)的初步把握。在一次鋼琴課上,學生彈奏我布置的作業(yè)《采茶撲蝶》。聽學生彈奏時發(fā)現,她腦子里顯然沒有曲式結構的概念。我表現為:一是不同樂段的演奏速度不統一,忽快忽慢,太過隨意;二是不同情緒的主題之間的銜接沒有過渡感,要么突然,要么含糊,且對比渲染上也不夠明顯。第一個問題乍一看,是學生在日常練琴時不打拍子的緣故,其實也是腦子里沒有整體構思造成的。試想,如果蓋一座大樓沒有可行的設計圖紙,怎么能夠完成呢?如果學生具備一些曲式結構的初級欣賞知識,就會對作品有整體布局的概念,自然會想到用一致的拍子脈搏貫穿整個作品的練習方法來避免彈奏速度不統一的問題了。第二個問題也不例外。所以,我針對這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效果很不錯。我先是利用蓋大樓和設計圖紙的關系打比方讓她明白曲式結構的重要性,之后又布置了一個作業(yè)給她,要求她用比較聽賞的方法在鋼琴上邊彈、邊聽,一邊再在紙上用“A、B、C”等字母把劃分出來的段落標記出來;如果有某個主題在之前出現過,則延用原名;如果有的主題出現過,但有一些變化,則在原名右上角加上一個上標“1”;最后,在反復推敲自己劃分的段落之后,仔細體驗,并給每個不同的主題段落起一個自己認為比較恰當的小標題。就這樣,這名學生在第二次回課時,給我展示了她的勞動成果。我先是贊許地點點頭,對她進行鼓勵。之后,讓她拿著自己畫的結構圖解釋給我聽。我沒有打斷她,只是在最后給她進行了簡單的整理和歸納,說到一些在這個作品中出現的曲式知識以豐富她的知識儲備,并啟發(fā)她獨立思考,諸如“某個主題再現有什么作用?”等問題。經過這樣一個訓練,增強了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提高了學生在曲式結構方面的審美能力,以及在彈奏中對作品的整體把握能力,為日后良好的練琴習慣的培養(yǎng)和如何表現音樂整體與細節(jié)的協調美奠定了基礎。
以上所述,都是我從自身學習經歷和實際教學中獲得的一點心得和體會。雖然這些方法效果明顯且對學生的影響比較深遠,但因每個學生身上都存在不同的差異,所以不可生搬硬套,而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在訓練學生演奏能力的同時,通過豐富他們欣賞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探索藝術之路上舞得更精彩、走得更遠。
[1]王偉任,王順通.音樂欣賞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2]邵祖亮.中學音樂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