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
(永州市零陵區大廟頭中學,湖南 永州 425100)
教學理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其缺失是科學認識教學活動的障礙,從思想根源上牽制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改革要重視教學理念的改革與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導”與學生向老師的“學”是教學中的主體活動,是最基本的教學行為。教師之“導”需要正確的理念來支撐,學生之“學”同樣需要正確的理念來支撐。基于對師“導”與生“學”行為的綜合考察與分析,建構導學理念體系,是創新與完善教學理念的途徑之一。
導學是一種師生共同活動,是“導”與“學”兩種活動的有機統一。導學理念是兼顧“導”與“學”的理念,是在分析導學現象并把握導學規律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從教師角度來講,導學理念可以“幫助教師在教育引導學生時,獲得一種高屋建瓴的遠見和從容”,使教師的導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而從學生角度看,它可以促進學生獲得對學習認知與學習行為的全局性把握。導學理念的作用在于它既利“導”又利“學”。
首先,導學理念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同時促進學生對教師的心理認同。導學理念,不僅是師“導”的理念,而且是生“學”的理念。基于共同的理念認同,可以創造良好的心理認知氛圍,為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提供最佳時機。
其次,導學理念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同時促進學生對老師的積極配合。行為是受思想支配表現在外面的活動,“落后”往往是“觀念落后”。理念的覺悟與提升會讓師生認識一致,認識一致會讓師生態度接近,態度接近會讓師生行為配合,行為配合會促進師生有效對話,從而在教學中實現師生“雙贏”。
最后,導學理念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同時促進學生主動向老師學習。理念,它不僅僅是經過思考與推理等明顯的智力活動而獲得的結論,還是一種既能科學體現時代特征又能反映未來需要的公式化想法。導學理念的確立,讓師生基于“導”與“學”這個實際存在事實,看清了未來與發展方向,在師生的現實與未來之間架起了橋梁,促成師生想方設法互動,達成共同的目標。而這個過程,既是“導”對“學”實施方法指導的過程,又是“學”對“導”不斷靠近與深入探索的過程。
目前,關于導學理念的研究,尚無專門系統的論述。不過,新課程改革中倡導的“以人為本”、“有效教學”、“以評價促發展”等理念,以及來自人本主義心理學、后現代主義、認知建構論的觀點,都為我們建構導學理念體系提供了研究基礎。在對導學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與反思的基礎上,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建構導學理念體系,是嘗試,也是責任。
在導學活動中,沒有教師片面的“導”,也沒有學生片面的“學”。教師的“導”離開學生的“學”,只是閉門造車式的理論研究,無法構成真實的教育行為;同理,學生的“學”離開教師的“導”,就是純粹意義的自學,不能構成教育學意義上的學校教育。“沒有交流就沒有對話,沒有對話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因此,講導學,必須提倡一種參與意識。這種參與即“導”與“學”的交流與對話,強調的就是教師的“教”必須參與學生的“學”;學生的“學”必須參與教師“教”。從精神準備與心理需要上講,只有師生愿意共同關心導學現象,共同參與導學過程,共同完成導學目標,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有效對話才能成為可能,教師的“導”才有可能跟學生的“學”在實踐層面互動起來。
參與意識的缺位,直接導致導學行為散漫。教師帶學生不帶學生一個樣,上課不上課一個樣,教好不教好一個樣;學生課堂課外一個樣,有沒有學習任務一個樣,完成沒完成學習任務一個樣。導學無效直接導致無效教學。確立參與意識,讓師生同時認識到,一旦參與導學活動就必須遵守導學行為規則,具體地說,即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必須以“導”的形式支持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學生要充分認識到必須以“學”的形式支持教師完成工作任務。導學不是單方面的行為,而是共建的,是師生在參與意識支配下的一種共建行為。
踐行參與意識,意味著師生是合作伙伴,師生關系是為達成導學目標形成的合作關系,師生行為則是共建規則之上的合作行為。在這種特殊的合作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心理疏導、行為引導、方法指導等,不僅體現專業水準,而且因材施教,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學生方面來說,必須跟教師充分互動,在互動中生成新的東西,獲得新的發展。師之“導”與生之“學”相互衍生,與生之“學”相伴而行,與生之“學”共同發展,導學活動必須踐行參與意識。
在實際生活中,教師的“導”不是教師生活的全部,學生的“學”也不代表全部學生生活。當教師的“導”對學生正在進行的“學”產生積極影響時,或者說當學生的“學”是在教師提供的實時支持下完成時,導學活動就真正發生了。在這里,導學的真實存在與師生同時參與密不可分,導學是“現在進行式”。否則,教師就有可能離開“學”的現實場景,對學生作一些空泛的安排與偏離需要的討論,譬如有的教師喜歡對學生課外布置很多作業,卻又沒時間檢查,只把希望寄托在學生的自覺性上。事實上教師這樣的行為對學生的學習起不到實質上的“導”的作用。教師之“導”,在于現在,在于“實時”。在一個特定時段,教師控制自己的行為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影響,支持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就是“導”;沒有支持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就無所謂“導”。
從“學”的角度來看,就意味著學生在教師之“導”的現實場景中,能夠抑制情緒沖動,抵制外來誘惑,為完成既定的導學目標采取適應于當時情景的學習行為。譬如在課堂上,有的同學聽課三心二意,下課又趕去請教老師,有的同學上數學課在默英語單詞,上英語課又在補數學作業等,這些“學”都跟課堂上教師的“導”脫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學”跟“導”在“現在時行為”上融為一體,導學才會落到實處,才會產生實效。
人的行為是在人的心理支配下進行的,但人的行為并不是天然地適應于一定系統的功能要求。當我們把導學看成一個系統的時候,維持這個系統的運轉及其自身穩定的“調節裝置”就是師生現在行為。離開了對現在行為的調整和控制,導學混亂,導學目標無法完成,教育質量的提升是空談。控制現在行為,既包括來自導學目標的誘導性控制、導學過程的程序性控制、導學話語的指令性控制,又包括來自師生本身的自我意志控制。通過對導學目標的精心設計,導學過程的整體優化,導學話語的細節錘煉,以及對師生意志力的訓練,促進師生對現在行為的自覺控制,發揮導學活動的最大效能,提升教學質量。
導學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是過程生成的東西不會完全跟預設的一樣。可能跟預設的一致,也可能跟預設的不一樣。主要原因在于“人腦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的信息,而是主動地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并建構意義”。在這種“加工并建構”的過程中,學生之“學”不會獲得唯一標準的答案,教師之導不會獲得唯一的效果。這樣,導學的生成就有了有效生成和非有效生成之分。非有效生成是導學活動的“副產品”,對參與活動的教師與學生可能會產生積極影響,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非有效生成是導學活動無法預設的,也不是導學目標追求的。
關注有效生成,就是關注每一位學生在教師之“導”的情景下,是否進入了導學狀態,是否參與了導學過程,是否獲得了導學預設的發展。在這里,導學預設應該不是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一種判斷結果的答案標準。學生在學習導學過程中,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會生成不同的認知,會產生不同的答案。只要跟預設標準相符的,就是有效的,就值得關注。在師“導”生“學”的積極情景下,這種有效生成就是判斷導學有效的依據。導學有效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講,考察有效教學,就是關注導學是否有效。如果導學是無效的,教師的“導”不曾影響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總是脫離教師的“導”,有效教學就無從談起。
在導學視域下,關注有效生成就是要關注教師之“導”的每一個細節,使教師之“導”步步行之有效。同時,又要關注學生的之“學”正面,關注學生之“學”的亮點,只要學生取得的成績是有效的,即使微不足道,就應該給予關注,予以肯定,而不是要所有學生達到同一個標準。
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學生的成長,它是連續的、漸進的,是在一小步一小步的進步中提高的。學生之“學”是一個持續進步的過程,而與學生之“學”相伴,教師之“導”也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教師能夠掌握適用于一切學生的萬能方法,教師之“導”總是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學習內容、學習要求等方面的不同情況作一些改進與完善,這樣才能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因此,導學是一個持續進步的過程。
激勵持續進步,從“學”的角度看,需要教師采用形成性評價與診斷性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這意味著三層意思。首先,學生已經取得的進步就是進步,不能因為進步本身之外的原因加以否認。譬如一個學生通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可是后來因為某種原因退步了,我們就不能判斷這個學生沒有進步過。其次,是一個方面的進步也是進步,不要因為學生一個方面的缺失而否認學生另一個方面的進步。最后,就是要為學生的繼續進步提供條件,允許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取得足夠的發展。
從“導”的角度來講,激勵持續進步也包括三方面的涵義:其一,不要以為教師已經掌握一切。教師某些知識或能力可能比學生懂得還少,教師需要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其二,不要以為教師可以做到一切。教師之“導”只能對學生某一個方面或者某一次活動產生作用,能“導”好一點就是一點,“導”不可能使學生一下子脫胎換骨、出類拔萃,需要教師長期地堅持下去;其三,不要以為教師應該管到一切。教師之“導”需要對學生正面的、積極的東西進行肯定,需要讓學生感到自己不斷得到外界的認可,需要為每個學生都可以進步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即使是僅僅有益于一個學生,在對其他學生沒有危害的情況下,教師也有責任去改進、去提升、去完善。
導學理念體系的建構,需要來自多個層面多種因素的支持。參與意識、現在行為、有效生成與持續進步等四個因素作為構建導學理念的四個核心因素,被統籌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相互促進的發展體系。如果用“→”表示促進之意,則它們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確立并踐行教育教學背景下的參與意識,將促進師生提高對具體教學情境中現在行為的控制力;對現在行為的控制,促使師生自覺關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生成;對有效生成的熱切關注,為激勵師生追求持續進步創造了條件。而對持續進步的激勵與支持,則反過來促進師生參與教學的意識進一步加強。導學活動通過踐行參與意識、控制現在行為、關注有效生成和激勵持續進步等理念的建構,為認識教學活動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1]王曉云.有效教學與教師教學理念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10,(1).
[2]王淑琴.教學理念的轉變與創新[J].中國商界,2009,(10).
[3]陳玨.教學理念思索.中國教師[J].2009,(S2).
[4]陳浩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理念與實踐[J].教書育人,2009,(3).
[5]任順元.導學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