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錦
(無為縣十里墩鄉十里中心小學,安徽 無為 238300)
“話怎么說,文章就怎么寫”(葉圣陶)是“口語交際與習作指導課”的核心理念。只有整合“口語交際與習作指導”,習作才不是單純的課上命題、指導,學生敘寫這樣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生活、交際的真實過程,是“使學生的習作來源于生活”、“使習作成為學生真實的生活交際”的體現。如果使學生感到習作就是生活中一次次現實的語文交際,是生活的一種需要,那么他們就會把習作當作一種樂趣,一種自覺的行為,習作教學也就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2009年我參加了鄉習作交流課研討活動,聽了幾位老師的課后對比我自己上的習作課《編動物童話故事》,深刻體會到只有有效整合口語交際與習作指導,讓學生“話怎么說,文章就怎么寫”,才能提高習作教學的實際效果。
我的習作指導課課堂教學流程是:引入話題(編動物童話故事)→口語交際(回憶印象深刻的動物童話→明確口語交際要求→交際→匯報評議)→習作(自由習作→展示賞評→修改習作)→拓展(把自己的習作讀給爸爸媽媽聽,聽聽他們的意見)
從教學流程可以看出習作教學中的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的有效整合。
梁啟超曾說:“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要指導學生作文,首先應教會其如何讀書。”的確,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葉圣陶曾把閱讀與寫作比喻為“吸收”和“傾吐”的關系,不吸收豐富的養料,就寫不出好的文章。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學生就沒有豐富詞匯的積累,這樣的寫作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在平時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是關鍵所在。在班級成立一個小圖書室,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課外讀物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樣,學生會得到更多汲取課外知識的機會,同時能豐富學生的詞匯量。由于小學生的識別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較差,在語言積累的過程中他們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師應引導學生準備一個“采蜜本”,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將好詞、佳句進行分類整理記錄下來,作為以后的寫作素材。厚積薄發,居高臨下,作文就容易了。
在課前我布置學生讀動物童話。在課堂上,我請學生交流以前讀過的動物童話,并回憶自己最喜歡的一篇動物童話,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傾吐”。大家暢所欲言,極大地激發了表達的欲望,在編故事時,他們也胸有成竹、出口成章了。
明確習作目標后,我請學生選動物自己編故事。先在小組里互相說說,再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別的同學當評委,談聽后感受,指出好在哪里和不足之處,并提出建議。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學生在聽說過程中可以吸取別人的優點,不斷修改自己的故事,同時也培養了聽話、說話能力。
培養學生大膽說話的能力,重視思維能力的訓練,思維能力增強了,內部言語的水平會相應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說和寫有密切的關系,作文就是把想說的寫下來,教說話就是教寫作。所以,注重平日口語訓練,把說和寫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要把糾正學生口語中的每一處語病,當成作文教學工程中細碎而又重要的經常性工作。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訓練學生從學會普通話開始,初步學會用完整的語句回答問題,看圖說簡單的事,到說一段意思完整連貫的話,以及復述指定的課文。學會禮貌用語,說說見聞,這些練習都為作文打下扎實的基本功。每單元的聽話訓練內容,都認真完成。為了讓全部學生都有機會過關,我采用“金字塔型”的練習方法,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進行說話。學校開展講故事比賽,我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故事,先在班級里講,再挑選比較突出的學生去參加學校組織的講故事比賽,讓每個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學生提高了口頭作文的能力,為人際交往和書面作文服務。
先說后寫,說寫給合。口語交際的內容和過程實際也就是習作的良好素材,稍加修改、整理就是一篇習作。學生在身心放松的閑談中往往滔滔不絕、妙語連珠,但當正式作文時,卻常常愁眉苦臉、無話可說。這與學生尚不能很好地處理說和寫的關系,分配注意,以及克服心理緊張等有關。應當先讓學生放開膽子盡情地說,然后把說過的話記錄下來。這樣先說后寫,還可以充分發揮集體優勢,起到互相借鑒學習的作用。在全班交流時,我發現還有許多學生舉手想發言,我對他們說:“你們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等會兒讓老師和同學慢慢欣賞,好嗎?”學生寫好后,自己修改。我讓他們反復地讀,邊讀邊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學生自己會修改,作文便成功了一半,不同于教師的批改。教師的批改是告知,而且大多不能當面向告訴學生,或交流,于學生的能力并無多大的促進作用。教師的告知與學生的自悟比起來是蒼白無力、毫無生命的。在修改時,我首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在小組中朗讀自己的精彩片段;接下來小組評議,說說組員的習作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并推薦一個最優秀的選手參加交流;然后各組代表先后朗讀本組最精彩的片段,同時請其他小組成員評議。學生將自己的精彩片段讀給同學聽,其實是在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同時也用身邊同學的“現身說法”,去激發自己的寫作熱情和興趣,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和途徑。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了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了寫作水平。學生自己評改、互改,對自己同伴作文的優缺點往往看得比較清楚,也樂于去品評。在討論評改同伴作文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互相學習借鑒,會領悟到很多關于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這是教師的灌輸所無法比擬的。
聽是說的基礎,讀是寫的基礎。聽、說、讀、寫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如果培養好學生的聽話能力,說話能力,那么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就會大大提高。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我就要求學生寫日記。學生識字量不夠,我允許他們把一些字詞用拼音代替,也可請教別人。起先,我告訴他們想到什么就寫什么,逐漸地培養他們寫一件事,再到寫一件有意義的事,最后是寫這件事時,會想到些什么,逐漸培養他們把記敘的事件寫得更為具體一些。從二年級開始,我把語文課中的看圖說話提高到看圖寫話,讓學生在說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看到的圖畫通過自己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每當作文前,先指導學生說,然后習作,使學生有話好寫,以提高寫作興趣,每次是自然而然地寫作,學生沒有壓力,作文就快樂。
最新的作文教學理念:“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就是鼓勵學生自由自在地表現他們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進而引導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傾注真情,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不能說空話、說假話、說套話。
葉圣陶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作出什么樣的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對認真練習寫作是有妨礙的”。學生寫作的過程,是從客觀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經過頭腦中的加工制作,再運用文字符號表達出來的過程。離開了“生活”這個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在習作教學前,我讓學生明確習作目標,如在生活中觀察動物,在爺爺奶奶家或花鳥市場等地方觀察自己見到的動物,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去體驗,收獲頗多。在教學中,我啟發學生聯系生活中的見聞來編故事,可以說見過的小動物,結合動物的特點來編,學生思維活躍,創作興趣極高。這時我引導學生書寫自己個性化的感受、獨特的見解,自己的真情實感,要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見所聞,鼓勵大家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真正體驗到“我手寫我心”、“我文抒我情”的快樂。學生在創作中自然地領悟出動物童話里告訴我們的道理,比如要謙虛不能驕傲,大家要團結友愛,遇到困難勤于動腦,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的見聞和學習生活中體驗。
作文教學的實踐證明,“說”有助于“寫”,作文教學應包括書面表達和口頭訓練兩個部分。寫和說都是表達,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經常性的口語訓練能鍛煉學生選材、構思、語言表達等能力。學生充分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口語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必然會相應提高。我們在習作教學中應讓學生“話怎么說,文章就怎么寫”,實現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