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深焰
(福建科技職業技術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8)
創新是人類社會各個階段生產力發展進步最大最直接的推動力。一個民族的繁榮昌盛,與這個民族的創造力分不開。創造能力的培養,必然先要解決好創造思維能力培養。所謂創造性思維,是指“在客觀需要的推動下獲得的信息和已貯存的知識為基礎,綜合地運用各種思維形態或思維方式,克服思維定勢,經過對各種信息、知識的匹配、組織或從中選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或者系統地加以綜合,或者借助類比、直覺、靈感等創造出新辦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觀點,從而使認識或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思維活動”。[1]創造性思維形式有橫向思維、求異思維、想象思維、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等五種表現形式。[2]
2007年8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出席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向全國教師提出了四點希望,其中第三點就是希望廣大教師要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胡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大力倡導新課標的今天,作為施教者,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呢?下面我就創造性思維五種主要表現形式,結合歷史課堂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1.橫向思維能使我們擺脫舊有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有助于我們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題途徑和思路。比如在講到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時,老師不但要講清明成祖派鄭和七下西洋時間之早、人數之多、規模之大、費用之高、影響之大,而且要擺脫舊有的思維模式,把鄭和下西洋和西歐新航路開辟活動進行深入對比。通過比較我們就會發現鄭和七下西洋時間在1405—1433年,遠遠早于新航路開辟;鄭和下西洋時船隊規模更大,船只抗風浪能力更強;鄭和下西洋政治目的高于經濟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加強經濟文化交流,而西歐新航路開辟者從踏上非洲就開始了掠奪貴金屬,販賣黑人奴隸,建立殖民據點,進行殖民擴張,在給亞非拉地區帶來嚴重后果的同時也促進了西歐資本原始積累和擴大了銷售市場,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打破了世界相對隔絕狀態,密切了全世界聯系。而鄭和下西洋給中國帶來的影響相對于新航路開辟就小得多,這種不顧經濟成本的海外交流活動隨著明王朝國力的衰弱而難以為繼而必然消失了。通過打破思維定勢,我們才能提高歷史學科要求的各種能力,才能達到學以致用、古為今用的目的。
2.求異思維也是相對于常規思維來說的,其思維活動的要訣在于不受任何框架、模式的約束,從而突破傳統觀念和習慣勢力的禁錮,從新的角度認識問題,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決現實難題或創造更好、更美的東西。逆向思維是求異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眾多創造性思維成果誕生的重要運思策略。
我們在思考問題時往往習慣于對已有事物分析聯系,習慣于沿著近乎思維習慣的傳統方向推理,這就容易導致思維定勢,如果換個角度倒過來分析問題,就很可能會產生一種全新的見解或突破性視角。如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正文和小字部分講到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向敵艦,中了敵方魚雷后艦沉人落水,其養的太陽犬將鄧世昌的發辮叼起,欲救其出水,最后鄧世昌摁下太陽犬,和自己的愛犬一起沉入海底,自殺殉國。以上情節我們當然可以從英勇頑強,視死如歸,強烈的愛國之情等方面對鄧世昌加以謳歌。但我也注意到有的學生提出:作為一艦之長,在艦已嚴重受損的情況下去撞敵艦,這種打法是否有勇無謀之嫌?大敵不前,正是用人之際,國家培養一個海軍人才,實屬不易,一戰敗便自殺殉國,是否值得稱頌?講到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西進運動的影響時,學生又質疑,難道西進運動僅僅是印第安人的血淚史嗎?西進運動促進西部經濟發展,這不是為美國總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和重要條件嗎?如有這些積極影響,教材為何只字不提?且不說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完全正確,但這種敢于向“定論”提出質疑的逆向思維品質應值得肯定。
3.想象思維也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想象思維是人體大腦通過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對腦內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或重組的思維活動。想象思維可以說是形象思維的具體化,是人腦借助表象進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類進行創新及其活動的重要的思維形式。想象思維有再造想象思維和創造想象思維之分。再造想象思維是指主體在經驗記憶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再現客觀事物的表象;創造想象思維則不僅再現現成事物,而且創造出全新的形象。
為了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師生雙方必須“左思右想”。只有涉及廣泛領域才能大大提高創造成功的機會。側向思維主要包括聯想和類比推理兩種形式。如我講到1949年9月在北京為討論新中國的成立問題召開了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時,就引導學生聯系1946年初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并要求學生明確指出這兩次政協會議的本質區別在哪里。講到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在教材分析其劇變解體原因后,我再深挖一步,問:東歐劇變時中國也出現了89年動亂,為什么東歐挺不住,而中國的五星紅旗卻依然飄揚?在學生思考討論之后,我明確指出這根本原因在于我們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取得巨大的成就而蘇東的改革卻嚴重受挫,當然跟以鄧小平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正確、果斷的決策也分不開。在介紹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新加坡、韓國經濟騰飛的成功經驗時,我就引導學生思考哪些經驗是值得我們中國學習借鑒的;良好的國際關系的形成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等。
4.發散思維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與聚合思維相對。創造性思維本質特征是突破常規,這一點在發散思維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創造性思維在思維方法上特征是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統一,它巧妙地結合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從而使某種新設想脫穎而出,但其更偏重于發散思維,因此,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要以發散思維訓練為主。如講到世界近代史上冊“工業革命的影響”這一重要內容時,課文在概括其影響時從“極大提高了生產力”,“兩大對立階段的日益分裂”,“開始了城市化進程”,“密切了世界的聯系并使東方從屬于西方”這四個方面進行講述的。我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可以不囿于這四個方面,鼓勵其結合所學過的知識,有所突破并形成自己的觀點。經過課堂的討論交流,學生有的說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最終徹底地戰勝封建主義,理由是工業革命后基本沒有出現封建王朝的復辟,維護封建秩序的維也納體系也隨著西歐諸國工業革命的完成而土崩瓦解;有的說工業革命宣告了農業文明的衰敗,理由是工業革命創造了農業文明無法比擬的發展速度和社會財富;有的說工業革命直接促進西方列強對外進行殖民擴張的熱潮,理由是工業革命的進行需要更廣闊的市場和原料產地;有的說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對外殖民擴張對亞非拉地區而言是否意味著建設性的增多和破壞性的減少,理由是工業革命前后的殖民手段、目的、客觀影響均有較明顯的不同。通過這種發散思維,學生加強了對問題深度和廣度的認識,同時討論交流能自圓其說,有利于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的形成。
5.直覺思維是相對于邏輯思維來說的,它是指人們不經過逐步分析而迅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測或突然頓悟的思維形式。直覺思維著眼于對研究對象的整體性把握,它與邏輯思維強調對研究對象的局部性分析大不同。直覺思維能力強的人常常會從一些偶然事件中突然領悟問題的實質。比如講到明清北京城的建筑特點時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憑直覺思考這種建筑特點和唐朝長安城相比有什么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說明了什么?在講到元朝大運河時,就要馬上讓學生憑直覺對比和隋朝京杭大運河的區別和聯系,并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地理位置、氣候變化等方面原因對這些異同點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
1.要有針對性、目標性。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中要以學生學習歷史的實際知識水平和實際智力水平為基礎,根據學生年齡心理和生理階段特征,確定每個年級、每個學期、每個階段的創造性思維訓練目標,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地培養。
2.善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在課堂中,教師應隨時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及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創設更多的機會。
3.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前提,興趣是指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參與某項活動的積極傾向,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內部動力,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4.教學和評估測試中要注意引入激勵機制。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和質量給予充分的肯定。在測試中,教師應加大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考核力度,以引導和落實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
[1]盧明森.思維奧秘探索.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2]李建軍.創造發明學導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