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娜 鄭麗瓊
(江蘇大學學生工作處,江蘇鎮江212013)
新形勢下大學生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源開發
王亞娜 鄭麗瓊
(江蘇大學學生工作處,江蘇鎮江212013)
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存在影響了學生成才和高校的發展。因此,通過綜合救助、全面教育,以及機會創造的方式加強大學生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源開發,使其逐漸發展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選擇。
大學生弱勢群體人力資源開發有效途徑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大眾化,高中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這些學生中,存在著一些由于經濟貧困、生理殘疾、心理障礙、競爭失敗等原因而處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現了學習、生活、就業困難等問題的大學生群體,我們稱其為大學生弱勢群體。社會上存在的許多或明或暗的漠視、歧視行為,使大學生弱視群體無法獲得平等的就業權,被無情地剝奪了公平競爭的資格,引發了種種社會沖突和矛盾。因此,加強大學生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源開發,促進他們德智體均衡發展,使其逐漸成為具有相當的健康水平、知識水平、技能水平及社會適應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選擇,它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公正,利于和諧、穩定社會的構建。
大學生弱勢群體是由于客觀或主觀原因,在經濟、身體、心理、學習、人際交往、學校地位等方面處于不利境地的大學生群體,這一群體的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其健康成長。大學生弱勢群體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經濟貧困、學習困難、心理健康不佳、生理有缺陷、曾受違紀處理的類型。
1.經濟貧困的大學生群體
高校經濟貧困學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間因家庭經濟貧困而難以交付學雜費及購置必要學習用品,日常生活缺乏經濟保障的學生。由于窘迫的經濟條件而帶來生計的壓力,很容易使這類學生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即使充滿自信和樂觀態度的學生,也不得不犧牲休息甚至學習時間進行各種勤工助學活動,而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最終也會產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反應。
2.學習困難的大學生群體
一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自控能力差,或無法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雖和其他同學一樣在學校學習但不能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成績的落后,使這部分大學生經常體驗到學習的失敗,再加上心理的脆弱,使之在學習上產生了陰影。而在高校的各種榮譽往往是與學習成績、實踐能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樣,對他們來說各種評優、評獎、擔任職務的可能性就不大,這就使他們感覺低人一等,產生嚴重的自卑情緒和心理負擔。
3.心理健康不佳的大學生群體
進入大學后,一方面隨著學業、就業、情感壓力的加劇,面對市場經濟和各種矛盾,有些大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生處在生長發展最旺盛的時期,生理、心理的需要特別多卻又得不到完全滿足,會加劇心理負荷,誘發心理疾病。
4.生理有缺陷的大學生群體
生理的缺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理缺陷會給人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使人產生焦慮、憂愁、煩惱、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了人的情感、意志和性格,乃至人際關系的和諧。部分大學生身體有疾病或生理上有些缺陷,從而產生極強的自卑心理,整日沉默寡言、悶悶不樂,從而影響著他們的理智與行為。
5.曾受違紀處理的大學生群體
一部分學生因考試作弊、偷竊、打架等違紀受到校紀校規處理,從此對前途失去信心而一蹶不振,表現為思想消極、情緒低沉、行為懈怠、同學關系冷漠。由于缺乏進步動力及正確引導,他們沒有正視自己的錯誤,沒有重新樹立信心,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以后的就業。
學校應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源開發,對其進行思想上的教育、經濟上的扶助和學習上的輔導,促進其自信、自立、自強,從而成長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者,這既是高校的一項重要教育任務,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1.大學生弱勢群體人力資源的開發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
大學生弱勢群體的行為及心理活動,一方面影響其自身正常的學習、生活,對成長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對那些正常發展的學生造成不利影響。諸如自殺、逃課、賭博、打架、無所事事混日子等消極現象的存在,必然會對周圍的同學產生不良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利于學校的管理,更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2.大學生弱勢群體人力資源的開發是其成功就業的必要條件之一
大學生弱勢群體往往社會實踐能力差,綜合能力不強,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感到無所適從,無法獲得合適的就業機會。因此,現階段加大對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源開發,提高這部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幫助他們順利就業成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3.大學生弱勢群體人力資源的開發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通過對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源開發,提高其就業能力,從而提高學校整體就業率,使學校在“招生—就業”上形成良性循環,有利于學校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對大學生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源開發,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促進其健康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不利于和諧校園建設的因素。
對大學生弱勢群體自身而言,處于弱勢的最重要原因是,缺乏牢靠的基本素質、開闊的知識面、實踐能力及創業能力而引起競爭力低下,從而缺乏自信心或前進的動力,以致形成不思進取、自我放棄、自甘墮落的惡性循環。
強化大學生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源開發,首先要深入解學生,通過分類建立弱勢群體學生檔案,建立大學生弱勢群體綜合救助體系。正確地對學生進行定位,了解學生,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是對其進行良好教育與教學的前提。學校應根據導致大學生弱勢群體的不同原因建立不同顏色檔案袋,為下一步對大學生弱勢群體的跟蹤調查工作做好基礎,通過對其情況的了解,分別選擇不同的個體救助途徑。包括大學生弱勢群體經濟救助制度,大學生弱勢群體心理援助制度,比如學習心理輔導、個性心理輔導、人際關系調節與就業心理指導。通過這些途徑矯正學生不良的心理和行為,調節其情緒,發展和完善其人格,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其次,加強對學生的全面教育。除了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還應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他們踏上漫漫人生之路的過程中,給予扶助與引導,提高他們對挫折的忍耐力,教會他們正確對待和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問題。加強素質教育,提高自身素質。大學生要想在競爭中顯示出較強的實力,關鍵還是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作為弱勢群體更應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拓寬知識面,以較高的素質去贏得社會的青睞,靠自身的努力去改變世俗的偏見。
最后,注重教育公平,為弱勢群體創造更多機會。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對弱勢群體學生細節的關懷,每個教師都應當首先從班主任和輔導員那里掌握所教班級學生的心理檔案,在做好專業知識教學的同時,利用課余時間或課堂暫息,有針對性、有目的地,并且懷著一種慈愛和關愛的心了解弱勢群體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外,由于弱勢群體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性,教師應主動為他們提供機會,使他們在鍛煉中提高自身能力,培養良好習慣,樹立自信心。
當然,大學生弱勢群體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老師、家長和全社會的努力,需要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成長起來,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使他們奮發向上,不斷充實自己,去適應社會,做生活的強者。
[1][美]R·韋恩·蒙迪,羅伯特·M·諾埃.人力資源管理(第六版)[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楊在華.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難現狀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現化,2007,(2).
[3]汪清,汪飛鴻.大學生弱勢群體現狀分析及教育對策—以和諧社會的構建為背景[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