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琛
(長江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飲食文化是其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式菜譜更是其重要體現(xiàn)。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國際的交往日益頻繁。如今,許多外國朋友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也對其菜名的涵義、使用原料、烹調(diào)方法等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然而,不準確的英文譯名不僅無法體現(xiàn)中華名族的優(yōu)秀飲食文化,而且會影響外國游客的胃口。可見,中式菜肴的準確英譯在傳播中國飲食文化、加深國際交流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造就了其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飲食則精致巧妙。兩者在飲食觀念、對象、方式、菜品命名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
1.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國飲食進一步體現(xiàn)著食以味為先的觀念,食物首先要色香味俱全,而后才是營養(yǎng)搭配。而西方飲食則較為理性,烹調(diào)重營養(yǎng)而輕味覺。
2.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肴主要是補充能量的,所以愛吃高能量的食物。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攝取的食物包羅萬象。
3.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體現(xiàn)在烹調(diào)方式和進餐方式等方面。就烹調(diào)方式而言,首先是原料的加工,中餐就十分講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狀多種多樣,有整體(Whole)、塊(Cubes)、片(Slices)等,西餐原料的處理則較為簡單,一般有整體、塊等;其次是火候,再者是調(diào)味,中餐較西餐而言,烹飪方法更繁復多變。在進餐方式上,筷子對刀叉、圓桌對長桌的對比都體現(xiàn)著中西方文化的極大差異。
4.菜品命名的差異。
西菜命名多實用性,突出菜品原料。中菜命名則注重表情達意,多富于藝術(shù)性,除少數(shù)一般大眾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當一部分菜是以創(chuàng)始人、景物、典故和傳聞來命名的。
隨著中國與國際交流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涌入中國,在宣傳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方面,一份精妙準確的菜單就是一支好的廣告。菜名的翻譯不僅是語言層次上的意譯,而且是文化層次的傳譯,譯者在翻譯時必須遵循一些相關(guān)的原則。
1.避免文化沖突。
中文菜譜為追求其“意”美,命名時常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食的動物名,翻譯時應按原料名直譯,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則可省略。如“脆皮乳鴿”,西方人認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不能食用。考慮到此種情況,此類菜在英譯菜單上就應省略。
2.注重原料,避虛求實原則。
大多數(shù)中文菜名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其中不乏神話典故、自然聯(lián)想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此類菜名應從其原料出發(fā),采用轉(zhuǎn)譯或意譯。如“百鳥歸巢”,應譯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3.音譯原則。
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且也被外國人接受的傳統(tǒng)食品,可使用漢語拼音注譯。如:餃子(jiaozi)。還有些用地方語言或音譯拼寫的菜名,則仍保留其拼寫方式。如:豆腐(tofu)。有些流傳廣泛的傳統(tǒng)菜點在音譯后還可以附加說明。
漢英語言差異很大,因此在翻譯菜單時,譯者應盡量體現(xiàn)出其原料、烹飪方法、味道形態(tài),以讓人一目了然。
1.初加工中的英語對應語。
中國菜肴制作較為復雜,在正式烹制之前,要先對原料進行初步加工,如去鱗(scaled)、剝皮(skinned)等。中國菜肴的加工注重刀工,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丁(diced)等。
2.烹調(diào)方法的英譯。
中餐的烹調(diào)方法極其多樣,大致分類如下:燒、燴、燜(braise);燉、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燒、烤、烘(roast,barbecue,broil),而蒸(steam)、腌、鹵、醬、熏(smoke)、釀、扒、燙、糟等有其對等詞,可一對一翻譯,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歸入“煎炸”類,西餐沒有“拔絲”方法,類似方法為candy,toffee。應注意的是,英譯時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
3.直譯及轉(zhuǎn)譯法。
直譯法能較好地保有菜肴本身的特色,是一種可取并且實用的方法。菜名的直譯可借鑒下列格式及技巧:
以主料開頭的:主料(名稱/形狀)+with+配料;如:白靈菇扣鴨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以烹制方法開頭的:做法(動詞過去式)+主料(名稱/形狀)。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
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形狀/口感+主料。如:脆皮雞(Crispy Chicken);做法(動詞過去式)+形狀/口感+主料+配料。
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 Tofu(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菜名含器具的可譯出器具,也可直接譯出原料。如:八珍火鍋(Eight Delicacies Hotpot)。
4.意譯法。
有些中文菜名極具象征意義或由神話典故得來,需采用意譯法。如“螞蟻上樹”,若直譯為Ants Climbing Tree,可能會引起外賓的詫異。螞蟻在中餐中雖可以入菜,但此螞蟻非彼螞蟻,而是用醬油和淀粉和過的肉末,應意譯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通過菜名這一窗口,食客可以領(lǐng)略中國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領(lǐng)略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名的準確英譯是極為重要的。中文菜名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翻譯時要克服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障礙,因此要準確且生動地翻譯出中文菜名較為困難。譯者需熟知中西飲食文化知識、飲食漢英語的對等轉(zhuǎn)換等。英譯中文菜名的方法不可能是單一不變的,譯者可運用多種翻譯技巧以達到通過菜名能很好地體現(xiàn)菜肴本身的特點,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蘊。
[1]陳克成.旅游交際英語通[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黃承球.中國菜譜英譯初探[J].廣西師范學報,1997,2.
[3]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4]劉清波.中式菜名英譯的技巧和原則[J].2003,11.
[5]朱葆琛,朱錫炎.實用旅游英語[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