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有平
(河北內丘中學,河北 內丘 054200)
《學記》作于兩千多年前,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它既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總結和概括,又是我國最早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雖言僅千余,但卻開古代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理論研究之先河,形成了系統而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寶。更為可貴的是它的許多思想與現在提倡的和諧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對當前大力推行的和諧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
知識觀,就是對知識的看法,不同的知識觀形成不同的教學觀、課程觀,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什么是有價值的知識是知識觀的最直接反映。本文就從《學記》所反映的知識觀入手,分析其對和諧教育的借鑒作用。
一
《學記》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就是說一個教師僅憑死記硬背得來的學問搞教學是不稱職的。《學記》還針對當時的教育弊端,提出:“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也就是說:當今的一些老師只會照本宣科,自己一知半解,講解時毫無定見,只顧趕教學進度而不管學生的接受能力。在講授內容時又故意有所保留,不肯傾囊以授。老師的教學違背教育規律,知識的傳授錯漏百出,學生的問題自然也無法得到正確的解答。如此一來,學生學得一塌糊涂,心里就會怨恨老師,既覺得課程太難,又不知道學來有何益處。盡管完成學業了,但學到的知識很快就會忘掉。教育的不成功,大概就是緣于此[1]。從《學記》所否定的這兩種現象可以看出,它否定了只重視書本上前人遺留下的靜態的結論性的死知識,反對將教學只作為這些死知識傳授的過程。但是《學記》并不完全否認和拋棄書本知識,還指出在教授書本知識時要做到“約而達,微而臧”。這是《學記》知識觀的重要反映,與當前和諧教育的知識觀有相通之處。
《學記》提出,教師要具備善于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行為發展規律及個性差異的能力。在教育活動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學內容是認識的客體,教師則是橋梁。教師要發揮自己的橋梁作用,必須了解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技能技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呢?最根本的一條是按“喻”的原則教學。這就需要進行啟發式教學,它是教學成功的根本保證[2]。每個學生由于遺傳因素的不同,成長環境的不同,受到的家庭熏陶不同,等等,因此,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會在性格、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教師如果不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凡事都一刀切,對所有的學生都按照一個模式來實施教學的話,效果往往不能盡如人意。《學記》中指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失者也。”說的是學生在學習方面有四種缺點,當教師的必須知道它,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缺點是貪多嚼不爛,有的是孤陋寡聞,有的是淺嘗輒止,有的是畏難而退。產生這四種缺點的根源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心理狀態的差異,所以只有教師了解各個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狀態,而后才能對癥下藥,幫助他們克服缺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當代教師首先要摒棄教師作為知識的擁有者單純傳授知識,學生作為求知者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統觀念。教師和學生之間要有心靈與心靈的溝通、心理與心理的交融。有了學生對教師的接受和認可,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培養出有健康個性的學生。
二
既然書本知識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那么什么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呢?最有價值的知識應該是最能為教育目的服務的知識。
《學記》對教育目的和作用作了兩方面的估量:一是對國家社會。如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教育作為統治人民,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二是對個人。如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3]《學記》的知識觀正是植根于這一教育目的之上的。
首先,《學記》注重與現實社會實際和實踐相聯系的學習內容。《學記》是戰國時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總結。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就十分注重聯系政治實際的知識,他認為:“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希何為?”[4]另外,《孟子》、《大學》、《中庸》等書中也有類似思想的反映。《學記》載:“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認為大學的教育應當按照季節的不同來安排教學內容,所教授的內容必須為“正業”,即所謂“先土正典,非諸子白家”,意指教材的選擇應當慎重。而且還強調官府應當為學生提供穩定的課后體息場所。《學記》中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則主要有樂、詩、禮等六藝。學者先學樂律,再學詩,后學禮法。
其次,《學記》重視學生親自實踐并在實踐中體驗領悟到的知識。《學記》提倡師生問答式的教學方法。問答是對實踐能力的檢驗,因此重問答就是重實踐能力。教師在解答學生問題時就不能死搬書本上的現成答案,而必須能靈活運用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學記》用“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作喻,指出學習是為了在實踐中應用,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一定的訓練,把死的知識轉化成活的技能。《學記》還將學習與親口品味美味佳肴類比,蘊涵了“學習必須是學生自身經驗和體驗的過程”的教育理論。[5]不但如此,《學記》還以實例說明了對參與體驗性學習的重視。如在“大學”開學時,天子穿著禮服,用蔬菜祭祀先圣先師,以表示尊賢重道。學生要學唱《小雅》中的三首詩歌。這樣的開學是每個學生的開學,學生不再僅僅是聆聽者、旁觀者,而是開學典禮的參與者。
和諧教育的知識觀也蘊含有這層意思:相對于書本知識來說,經過學生親自實踐、親自經歷、親自體驗、體驗領悟獲得的知識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因為體驗性知識是內化了的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知識。
再次,《學記》進行的是“學而優則仕”的目的性教育,最重要的實踐便是社會政治實踐。它十分重視入學教育,一開始就用做官來勉勵他們。這也就是所說的“官先事”。這種目的在今天看來雖不可取,但它重視的不是陳舊的書本知識而是與當時時代結合緊密的“活知識”,在這一點上我們現在提倡的和諧教育也可得到啟發:我國教育的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養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具有獨立個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因此加強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更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最后,《學記》也注重與學生個人生活相聯系的學習內容。這主要表現在注重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學記》指出考核學生,第一年要看“離經辯志”,所謂“辯志”就是辨別、選擇自己的志愿。《學記》中還提到“游其志”“樂學”,也都反映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關注。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精選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提出的。《學記》雖然也說明了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但人的發展問題是服從于政治與社會的發展的。我們現在的和諧教育是以育人為本,將教育的社會性功能與育人功能有機整合于培養一代新人身上。許多學生在圍繞著升學率而奔波,忙于應付各種考試時的學習勁頭有可能相當足,過后卻沒有如此大的激情去學習了。教師的某些教學策略若不能從學生獲取更好的發展方面進行考慮,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也就難以維持,更不用說讓學生經常積極地處于創造性發展的狀態之中了。因此,教育若不轉到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軌道上來,學生的“讀死書”狀況就難以得以改觀。要在教育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學生的個性、特點獲得全面發展,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教育。
教育和諧化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反思與借鑒。《學記》作為中國古代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教育專論,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光輝的思想成就,從中我們可以汲取有益的思想精華。《學記》從先秦的教育實踐中來,又指導了以后歷代的教育實踐,在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它仍以其無可辯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吸引著我們的目光,并給我們以深刻啟迪。
[1]樂愛國,馮兵.《禮記·學記》的教育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8).
[2]鄒光鑫.《學記》的教育理念及對當代教師的啟示[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6).
[3]高時良.中國古代教育史綱[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論語·子路[M].
[5]張警鵬.從《學記》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J].教育科學研究,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