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丹
(惠州市華僑中學,廣東 惠州 516000)
在初中歷史教材中,許多課文的旁欄都有與課本內容相關的一些思考題(即旁欄中“想一想”、“議一議”、“談一談”、“說一說”等帶“? ”的內容),內容豐富新穎,通常以鍛煉學生的思維運用能力為主題,從多角度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教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有些教師在授課時,因為時間關系,往往會省略這部分內容,這種做法,雖然節省了時間,卻也失去了一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資源。我覺得在教學中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問題框,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作更廣、更深的探究,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1.利用問題框深化課程內容,突破教學重、難點。
有些問題框與所授課的內容緊密聯系,是對課本內容的深化和延伸,合理利用之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如八年級歷史上冊第2課《劫難中的抗爭》,問題:為什么說圓明園的被毀是對人類文明的一次浩劫?利用這一思考題引導學生通過圓明園被毀前后的對照,被毀前圓明園建筑華美,有“萬園之園”的美譽,被毀后一片廢墟,幫助學生理解侵略者的淫威和強盜嘴臉,以及清王朝甘愿受辱、腐敗無能的表現,這正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又如八年級歷史上冊第7課《維新變法運動》問題之一:戊戌變法為什么會失敗?通過引導學生發現是因為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而當時的國家大權正是掌握在他們手中,從而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順理成章地突破了本課難點。
2.利用問題框進行歸納總結,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
有些問題框是對課本內容的歸納總結,這類思考題將學生已有的知識及有待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使所學知識結構化,同時也成為檢驗學生掌握情況及教師調整與修正教學設計的有力工具。如九年級下冊第10課《“冷戰”與“熱戰”》,問:美蘇“冷戰”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利用這一思考題引發學生思考,美蘇“冷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包括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等,通過這一問題既檢查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又整理了本課的知識結構,因為此問題概括了本課的重點內容,也為學生理解二戰后美蘇錯綜復雜的關系奠定了基礎。這類思考題通過知識間的有效聯系,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形成必要的知識網絡。
3.利用問題框拓展課本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有些問題框是對講授知識的拓展,答案是開放性的,可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如七年級下冊第7課《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思考題“唐末用于軍事上的火箭與現在航天發射的火箭有何異同?”學生大膽想象,認真分析、思考,分組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回答結束后,師生再作一簡短評價,對討論過程中出現的科學判斷錯誤性,教師要及時加以指正,對于學生大膽的設想及正確的分析則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做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分析和表達能力。再如八年級下冊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問:開國大典上為什么要用54門禮炮齊鳴28響?很多學生對數字特別感興趣,教師還可以增加關于中外歷史上重要慶典使用的禮炮規格標準史實,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既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問題又迎刃而解。還有一些問題框,如《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一節,問:“你知道端午節、七夕節等節日的來歷嗎?”《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中,問:“14世紀的中國勞動婦女黃道婆手中能同時紡出幾根紗?”等也屬于這類既可以豐富學生見識,又培養其學史興趣和創新思維的開放性有效提問。
4.利用問題框聯系實際生活,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分析解決問題,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充分保證和拓寬學生主體活動的空間,讓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握解決問題的規律和思維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長期以來,傳統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而要他們將所學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時,他們便會覺得自己的聰明才智似乎一下子消失了,對遇到的問題無從下手。教材中某些問題框,恰好起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和樞紐作用,此類思考題可引導學生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如九年級下冊第19課《機遇與挑戰》中:“如何解決嚴重危害人類社會的共同問題?”七年級下冊第15課《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中:“你知道我國的印刷術近年來有什么變化嗎?”通過這類貼近生活的思考題,學生不僅可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解釋現象,還可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長課外知識,進一步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
5.利用問題框實施學科間的滲透,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
有些問題框知識涉及面廣,不同學科間相互滲透,如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則可不斷提高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如八年級下冊第18課《藍色的地中海文明》中:古代希臘與古代中國在自然地理環境方面有哪些差異?教師在授課時,讓學生了解兩種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經濟特色,進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文明,這里不僅有歷史學知識的運用,而且有地理知識的運用,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好時機。再如七年級下冊第1課《隋的統一與大運河》中:大運河對生態環境方面會有哪些影響?這一問題涉及歷史、生物學、環保等方面知識,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及通過查閱和聽教師講解等得到的知識,分析得出答案,并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而鍛煉綜合分析能力。
6.利用問題框引導學生感悟總結,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人生觀。
一些問題框里的提問內容字面上是根據課文內容評價歷史人物的言行或事件,就事論事,實際上滲透著深厚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七年級上冊第10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中的提問,孔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你同意孔子的說法嗎?為什么?這句話體現孔子學無常師、擇善而從的主張和謙虛、好學的精神,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實施素質教育中依舊要大力提倡的,并且可以擴大到孔子的其他有益于社會發展、有益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益于學生潛能發展的教育教學思想。再如八年級下冊第3課《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的舉動體現了怎樣的民族精神?通過講述和思考鄧世昌的主要事跡,體會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對學生進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又如七年級下冊第16課《繁榮的宋元文化》問:對司馬光幼年的這種勤奮學習的精神,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借鑒?通過了解司馬光,學生會學習和發揚司馬光勤奮刻苦、自覺自律、持之以恒的精神。
此外,還有一些問題框,如《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一節:“你能根據下面的地圖說出“絲綢之路”的路線嗎?”是考察學生的識圖能力,由此可見,問題框涉及的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多彩,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合理、適度地使用。如有些問題框,意在使學生有所了解即可,這類問題框則不適宜過量、過深擴展,以致學生無法理解,加重學生的負擔;而有些章節問題框較多,教學中應加以取舍,選取有代表性的內容進行講解、討論,其余的可留給學生課外思考,以免造成“泛泛而談”,既浪費了時間,又失去了教學的重點;有時為了教學的需要,教師還可以精心地準備一些課外知識,幫助學生識記、理解和鞏固問題框的內容。
適時適度地運用問題框組織學習活動,不僅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師生間的交流,優化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