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為 付 潔
(江西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201)
史論課教學模式單一、效率低下是設計類院校的一個普遍現象。問題來自史論課自身特點、學生自身狀況、教學環境、教學模式、教師教學水平等多個方面。老師講述式的教學模式單一是其主要方面。中國工藝美術史課作為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必修課同樣存在課率低、學習氛圍差、學生成績差等問題。這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如何針對客觀的教學條件,合理利用有利的因素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當今已進入體驗經濟時代,在體驗經濟中,強調的是通過客戶參與、客戶互動、客戶創造等方式實現客戶的自我價值實現和全新體驗,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如果我們把教學當成一種產品,把學生當成客戶,把課堂學習當成是一種消費過程,那么,如何吸引學生參與消費并給學生帶來美好的消費體驗是課程設計的關健。
(一)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性質的要求和教學目的。
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是高等學校藝術設計專業必修的核心基礎理論課程。它是以工藝美術為研究對象,科學地、系統地闡明工藝美術的基本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教學目的首先是通過學習工藝美術史,使學生了解古代人們生活用品的審美演變和技術提高、生產發展的歷史;其次是通過理論課的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習慣與理論思維能力;再次是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增強學生們的愛國情操和提高學習者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最后是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特點,從而“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的新的工藝美術。
(二)中國工藝美術史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通常是以老師為主體講授,完成固定的教學大綱任務的教學模式;美術史論課練習作業一般文字理論闡述和根據某一時期中國工藝美術的特點進行創新設計兩種形式;中國工藝美術史考試內容一般和平時作業一樣分為兩個部分,都是一個被動的參與過程,無論試題的科學性如何,學生更多只是為了考試而準備,其結果只是對分數關心而不是對自己理論應用能力作反思;另外,對作業和試卷的評價缺少直接、有效的溝通,從而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且單一的作業和考試形式不能正確反映學生對理論的真實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
(三)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環境分析。
在信息環境方面,網絡時代信息獲取的便利使老師不再是學生知識來源的主體,學生發現老師所講內容可以輕易獲取,也因此對史論課老師作出了更高的期望。而由于史論課老師一般講授純史論性的內容,從而散失了吸引力。組織環境方面,中國工藝美術史課一般每周上兩節課,時間相對較少,而設計類的課程如技術類、軟件類課程作業較多,導致學生沒有太多時間去關注和學習理論;實踐教學方面,工藝美術史的內容量很大,一般課堂上不會有時間進行實踐性的練習,這樣理論只停留在欣賞方面。
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起指導實踐的作用,工藝美術史論的學習也是如此。工藝美術課程的教學性質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都表明,應把學生作為主體,加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驗設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體驗設計是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而相應發展起來的,謝佐夫(Nathan Shedroff)在《體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中將其定義為:它是將消費者的參與融入設計中,是企業把服務作為“舞臺”,產品作為“道具”,環境作為“布景”,使消費者在商業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過程。
課程體驗設計是結合體驗設計和課程教學的特點,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內容為依托,使學生在課程當中產生美好體驗的設計。把課程當成是一件產品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