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亞清
(無錫市第一中學,江蘇無錫 214031)
學業水平測試是江蘇省新高考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語數外科目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共同構成完整的高中學生綜合評價體系.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從2005年秋季入學的學生即2008屆普通高中畢業生首次開始實行.已經進行了3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考查對象為選修歷史的學生.重點考查學生的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能力,推進素質教育,是新時代的要求,但當前,許多教師的教學卻仍在固守應試教育的模式.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國高考制度的實際情況,應試教育的社會環境還長期存在.就教學實踐而言,盡管新課程標準已經擺在每個教師的案頭,人人都清楚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實際上教師還是比較喜歡按傳統計劃、傳統方法進行教學,按老標準進行過程性評價,不能及時根據考試新動向、學科教學新動向、學生學習狀態新動向進行合理的教學調整,確定教學方向和方法.以致出現以練代教、以考代教,高二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等問題.
題型比例和難易度方面3年相比沒有什么變化,選擇題和非選擇題的占分比例仍為7∶3,選擇題均為單項選擇題,容易題、中等難度題、較難題的比例為 7∶2∶1.內容上,物理1占分約40%,物理2占分約40%,選修1-1(或選修3-1)占分約20%.試題的安排先易后難,考生很容易進入考試角色.全卷整體有80%以上的容易題,屬于A級考點考查內容,考查考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考生拿到B等級是輕松的,但要拿到A等級并不容易.選擇題的最后幾題和主觀性試題的最后一題對考生要求較高.它要求考生必須具有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方法,具備較強的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普通高等學校希望選拔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學生,死記硬背、死讀書的學生應該視為不合格高中生.因此,這3年的物理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試題,在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逐步加強了對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容能夠融會貫通.對能力的考查不僅包括《考試說明》中能力測試目標的幾項內容:理解能力、推理、歸納能力、實驗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綜合分析及應用能力等,近3年還特別注重命題的創新性和創造性,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考查.2009年的試題中出現不少新穎的背景材料.比如題2中以“2008年奧運會我國運動員雙人劃艇”為載體考查平均速度的計算,題11中以“神舟7號”返回為背景考查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變化.可見,在物理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考試中同樣注重了能力和素質的考查,相對知識的考查難度和范圍的下降,對能力的考查要求卻越來越高,特別是對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近3年物理試題中與科技、生產、生活相聯系的試題分數及所占比例分別為:43分,43%,55分、55%,53分,53%,可見理論聯系實際問題是近幾年考試的熱點,也將是今后考試的主要發展趨勢,
物理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試題新穎,物理模型更貼近實際.在強調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同時,綜合性也有增強的趨勢.近幾年物理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試題堅持了以學科內綜合為主的原則,體現了綜合能力測試以考查學科內綜合為主的試卷設計思想.但是壓軸題難度大幅提升,選修歷史的學生要在物理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考試中得“A”難度增加.一般高中物理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考試得“A”的學生很少,其目的是控制全省得“A”總人數,避免刻意追求“A”等級,出現加重學生學業負擔的情況.
物理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試題物理實驗題側重考查儀器使用、測量、數據處理及指出常見錯誤,對中學來說,設計實驗方法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能力考查,在物理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試題中尚未出現.但必修部分的45個考點設置了5個實驗考點,其中“探究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為B級考點.實驗的重要性在考綱中得到了加強.
扎實的基礎是能力發展的根基.能力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扎實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否則物理學科內的綜合和跨學科綜合等各種能力的提高都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物理教學必須要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上狠下工夫,創設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學習全過程的氛圍,多一些深入的思考,少一些雷同的練習,在走向融會貫通的道路上多邁幾步.復習迎考時,考生要對所有測試考點逐點復習,盡可能將考點內在聯系把握好.2007~2009年學業水平測試卷的試題覆蓋面廣,針對性強,考點盡量多地在試題中體現了出來.2007~2009年的學業水平測試卷穩定性好,題型結構和難度都非常接近,這也提醒我們在復習過程中,對《說明》中的考點,將應該知道的問題、應該會的問題必須掌握到位.
理論聯系實際已成為物理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試題內容的一個傾向,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使學生跳出題海,強調學以致用,培養悟物窮理、善于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身邊現象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遷移和活化能力.
復習中應加強對B級考點的復習.幾年試卷中的這些B級要求的題都成為了考生的“殺手锏”.例如2007年一道涉及動能定理的選擇題,2008年涉及向心力的計算題并且考查了作圖,2009年最后一題背景為一細線牽連的兩個環套在V形框架上,以V的對稱軸旋轉,要求分析繩的拉力與環的角速度的關系.本題對環的受力分析走向空間立體方向上的向心力的分析,需要建立正交坐標系求沿圓周半徑方向上的合外力.在推測環的運動趨勢時,摩擦力在大小和方向上如何發生變化,存在最大靜摩擦力的時刻和繩產生拉力后其他力是否變化等等,這些理解上的“點”都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個個“坎”.這幾個問題區分度大,思維要求高.針對一些優秀學生,復習中應抓住B級考點,加強理解,并拓寬題目的各種變化.
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徹底摒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的應試教育模式.在教學中盡可能創設條件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體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樹立發現、探究問題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