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年年 古 琳
(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它們之間的運動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而社會的基本矛盾說到底還是人的活動的產物,是人的自覺的活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的任何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正如恩格斯所說:“人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保?]人從事任何活動都帶有某種目的,而目的產生又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因此,人的需要與社會發展存在著密切聯系,從根本上說是人的需要決定著社會的發展。
在馬克思看來,需要絕不是主觀自生的東西,而是具有對象性的、歷史的規定出來的某種客觀的東西,是在社會實踐中展開的人與客觀環境之間的一定的、必然的、客觀的聯系。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人的對象而存在于人之外的,因此,人只有“積極地活動,通過活動來獲取一定的外界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2]從哲學上可以把人的需要定義為:“是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體現,是人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能為人所意識的、對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物質生活條件與精神生活條件的依賴,以及促使人通過社會性的自覺能動活動創造這些條件而得到滿足的要求,是一個不斷滿足而又不斷產生、日益豐富、無限發展的動態開發系統?!保?]
人的需要同動物的本能需要有根本的不同,人的需要是具有多方面特征的有機統一體。首先,人的需要既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能動性。人的需要雖然表現為主觀的欲望或要求,但并不是主觀自生的,人的任何一種需要都是在客觀的、現實的自然條件或社會條件下產生的。生活在不同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人會產生不同的需要。人所需要的對象有時是外部世界中不現存的東西,這就必然會促使人把這種主動的追求轉化為現實的主動行為,通過自覺能動的活動去改造外部世界,創造出滿足自己需要的對象。并且在改造世界的同時,又產生新的需要。因此,人的需要是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其次,需要既有物質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物質需要又包括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物質性的對象物,對物質的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比如沒有食物,人類就無法生存。另外,享受的需要也是人類發展必需的,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類就會享受自己創造的其他物質財富。同時人的精神需要在現代社會也日益凸顯,它擺脫了直接肉體生命的限制,擺脫了純粹物欲的制約。人類的這種精神的追求構成了人與動物區別的重要標志。
最后,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歷史性?!叭耸巧鐣娜?,人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瘪R克思指出:“在人類社會中生產需要的對象,因此也就生產著需要本身。需要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發展和擴大的。只有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的需要才會產生和實現,不存在離開具體歷史條件的需要。同時人既有社會屬性,也有自然屬性。但決定人的本質的是社會屬性。作為社會人,既有自然的需要,又有社會創造的需要,人是有意識和自我意識的,是自覺能動的存在物?!保?]人的需要的滿足不是靠大自然的恩賜,而是靠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獲取的。所以,人的需要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生產力除了受生產關系的反作用之外,還受著自身內在動力的影響,這就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使勞動者產生勞動的動機和欲望。所以是人的需要決定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保?]人的需要促使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生產活動使人的需要得到滿足。同時,人的需要以上的特性也決定著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如果沒有人的需要,社會生產就不會發展。同樣,社會生產的發展又豐富了人的需要。這樣的循環往復,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人的需要對于社會生產力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1.人的需要迫使人們必須進行生產勞動,它決定了潛在的生產力轉化成為現實的生產力。人的需要在自然界中無法自發的獲得滿足,人類只有依靠自己創造性的生產勞動,創造出自然界沒有的東西,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尚未通過生產勞動發揮出來之前,還只是一種潛能。當人們出于一定的需要和自然界直接聯系起來時,人就會采取生產勞動的手段,改變自然的物質形態,滿足自己的需要。由此可見,生產力的發展完全是出于人的需要。
2.人的需要促使勞動者不斷提高勞動技能,改進生產工具。由于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歷史性,人的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都在不斷的生成之中,因而人們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人們在生產中,就必須自覺地注意積累和提高生產勞動技能,革新生產工具,改良勞動對象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獲取更多更好的勞動成果,并使自己的更高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生產力的三要素中,勞動者的素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人的需要不僅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源,也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根源。
3.人的需要不斷發展,使勞動對象也不斷擴大,人類改造自然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地擴大。人的需要在以前只是認識自己生活范圍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到現在已經認識到了外太空的領域。比如,宇宙飛船使人們的認識范圍從地球發展到了太空。這樣,人類認識對象的擴大,必然會促進生產力的進步,像“神七”的發射成功就促進了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1.有利于我們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們要把滿足人民不斷發展的需要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只有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得到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合理發展和提高,對于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這也和現階段黨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思想相符合,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
2.生產與需要互相依存,互為存在前提。生產是需要實現的起點,而需要則是生產觀念上的起點。一方面,生產是由需要引起的,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另一方面,需要的滿足,新的需要的產生又是通過生產實現的,沒有生產也就沒有需要。生產和需要是表現為一個過程的兩個要素。如果只是片面強調積累,只顧經濟建設,不顧人民生活,就會挫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片面強調積累,忽視消費,出現了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的狀況,生產力發展也受到了限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兼顧了經濟建設與人民生活的關系,強調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的生活,因而使社會主義建設開創了新的局面。
3.人的需要也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我們要敢于肯定那些合理的需要,比如,人民群眾痛恨腐敗現象,就要求政府機構能夠政務公開,讓政府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樣,群眾才能感到領導者的責任精神,才會對社會充滿信心。相反,對于那些不合理的需要,要給予批評和處罰。另外,需要既包括個體的需要又包括社會的需要,絕不能為了滿足個體的需要犧牲社會需要。要正確看待個人需要同社會需要的關系。在評價個人需要的同時,要看其是否與社會的需要相一致,如果相一致就應該積極地滿足這種個人需要,如果不一致的話就要及時停止這種個人需要的實踐。
總之,人的需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是由人的需要的特性決定的。人類在從事某一項社會活動時,一定是基于某種需要。但在從事實踐活動滿足人的需要的同時,要分清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需要,使個人需要的滿足與社會需要的實現相一致。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人的需要與社會發展間的正確關系,不僅不能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反而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人的需要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才能使社會獲得更大的進步,人類的整體需要才能得到滿足,從而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的建設。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16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157.
[3]龔振黔.人的活動研究[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79.
[4]范清楚.關于人的需要在發展生產力中的作用問題.汕頭大學學報,1988,(1-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