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 邵連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46)
高職院校學生在理想與現實中的生存狀態研究
丁燕 邵連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46)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使高職生出現了學業、心理等各方面的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了解高職生面臨的生存壓力和困境,尋求一條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道路。
高職院校生存現狀成因改變途徑
西方現代文學中有“迷惘的一代”作家相類似的情緒,這種情緒、狀態的產生與當前的社會現狀、教育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要使這類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完善自我,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也有義務幫助學生認清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尋求一條“生存之道”。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深入發展,高職教育也不斷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盡管高職院校每年的招生規模都在擴大,但是進校后選擇轉本、轉專業的學生屢見不鮮,更為嚴重的是,還出現了一些“逃兵”(退學者)。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狀況呢?近年來,經濟危機使就業競爭的壓力不斷增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日益緊張,少數學生進校后會對自己的選擇產生一種茫然、彷徨、憂慮的情緒,對于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無所適從,處于一種迷茫,不知走向何處的精神狀態之中。
為了充分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在校學生的思想狀況、生存狀態,我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07-09年畢業的學生、近兩年來專轉本的學生、在校學生為范本,進行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調研。通過問卷、訪談的形式,我對調研結果進行了整理、分析、歸納,認為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生存狀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因理想與現實環境的落差產生失望。

圖1
中國式的教育自小學時就在向學生灌輸著一種觀念:讀書就是為了將來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因此對于自小就向往的大學校園生活,很多學生在進入高等院校之前可能就已經在心中勾勒出了一幅美好的藍圖。然而,進入了高職院校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可能是一次不太成功的經歷,與進入本科院校的同學相比,多少會有一些自卑、沮喪的消極情緒產生。進入高職院校以后,真正的大學生活擺在眼前,很多人會發現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在調研中,有近65.3%的學生認為自己理想中的大學生活與目前的生活差距很大,認為與現實沒有差別的學生不到三分之一。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前美化了大學的生活,對大學學習生活環境的期望值過高,然而,理想的環境和現實相距甚遠,使得一些學生心中的落差很大。如果長時間不能調適好這種心態,就極有可能使學生長期處在一種情緒低落、自怨自艾的狀態。調研結果表明,對于現在的大學生活,學生感受最多的是平淡(56.1%),其次是感到無聊(22.4%),感到很充實的僅占15.3%,還有小部分甚至因目前的生活感到痛苦和郁悶。
(二)理想信仰的缺失。
當前,市場化的生存環境對高職生的理想信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0后”、“90后”的學生對于社會現象、國內外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然而由于缺乏理性思維和正確的政治評價,一些學生對于社會現象的批判存在偏頗。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也使少數學生對當前的社會政治生活產生消極的思維定勢。
入黨是光榮而神圣的行為,加入黨組織是很多高職學生進入高校后的強烈愿望,然而究其入黨動機,我發現,在被調研的近一百名在校生中,明確表示“積極要求進步”的人占多數。在很多高職生看來,入黨已不再是一種神圣信仰的追求,而是獲得榮譽、增強就業競爭力的砝碼了。
在政治理想方面,大學生一旦發現現實的世界不像他們想象中那般盡善盡美時,也很容易陷入理想和現實脫節的迷茫與痛苦之中,甚至會產生對社會的不滿情緒,逃避現實的情緒等。在高職院校中,有一部分學生并不關心政治,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們不求甚解,僅是為了通過公共科目的考試而去學習。
(三)重實踐輕學業,學習缺乏主動性。
在高職院校,學生所學的課程、畢業后的發展方向與本科院校有很大的不同,高職生理應在進校之初就認識到就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意識到自己將來所走的道路并不那么平坦,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被調研的學生中,認為自己學習積極性很高的學生不到被調研者的三分之一,絕大部分學生只是抱著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應付學習,認為自己學習積極性很差的學生也超過了被調研學生的十分之一。
高職院校中很多學生都存在著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問題。進入高等院校,學生更多的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自覺、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但是,一些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很難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不少學生沉迷于網絡或游戲中,更是無心于學業。由于對大學的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無法適應大學學習的方式,一些學生無法承受學業上的失敗,一旦遭遇到挫折,立即失去自信心,進而一蹶不振。
還有一些學生沒有擺正學業和社會活動的關系,經常以參加社會活動為借口逃課,主次不分,荒廢了學業。根據被調研學生的選擇,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實踐最重要,其次是學業,然后分別是社團活動、打工賺錢等。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很多人將來從事的都會是一線的技術工作,因此很多學生會利用業余時間去參與社會實踐,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但是,在實踐之余,學生也應當注重自己的學業發展,只有打下堅實的基礎,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才會成為可能。
(四)在就業問題上搖擺不定。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就業形勢頗不樂觀,呈現出一種復雜而嚴峻的態勢。一些高職生的自我期望值過高,就業目標始終放在熱門行業、大企業、發達地區,然而其自身的素質又很難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這就很容易使高職生降低自身的價值,為了就業而“委曲求全”。就業理想和就業現實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得很多高職生在就業問題上舉棋不定,處于極度矛盾的困惑之中。
在調研中,我發現,學生就業的標準依次是:自己喜歡的但不一定與專業相關(44.8%)、經濟收入高(33.1%)、是否與專業相關(13.6%)、能找到就行(8.5%)。剛進入大學時,這些學生可能都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但是隨著對就業形勢認識的深化,以及個人心態的變化,很多學生往往會因為無法實現自己最初的職業理想而感到情緒低落,更有甚者會自暴自棄。
有些高職生由于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不能對自己的個性特點、知識水平、能力傾向等方面進行準確的剖析,在就業的過程中往往是全面撒網,出現“多目標”、“多中心”、“無重點”的不良現象。擇業目標的不明確、定位模糊易使學生面對多個崗位時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
(五)缺乏和諧的人際關系,導致心理失衡。
大學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在這里,學生的人格將不斷得到完善,人際交往能力也會得到提高,這是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所必須要經歷的階段。但是這一組關于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數據卻令人感到不甚樂觀。

圖2
能夠與他人進行積極的互動、交流的學生僅占29.6%。人際交往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缺乏交流可能導致很多嚴重的后果。大學生學業壓力過重,使不少學生無暇與他人進行溝通。此外,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在家庭狀況、生活習慣上也存在差異,個別學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家庭貧困而懷有較強的自卑感,敏感而又多疑,這也不利于人際交往。
當前,因為人際關系不和諧而造成的校園悲劇屢見不鮮,象牙塔內的高職生們不斷承受著來自于學業、競爭、就業、情感等各方面的壓力。在本次調研的對象中,70.8%的學生認為自己平時在學習、生活上有壓力,但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11.5%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壓力,心理狀態良好;11.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壓力很大,難以調節;選擇其他的占6.5%。教育工作者應當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關注那些“少數”人群,幫助他們學會與人溝通,積極調適自己的生活節奏,調整自己的狀態。
高職生生存現狀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一人之力就可以完成。對于上述現象,教育工作者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首先,應當努力優化社會、學校、家庭的育人環境。就社會而言,應當為高職生的就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就學校而言,應當注重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建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學校還應當加強與家庭的聯系,協調相互的關系,調動家庭的積極因素,加強對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學校應當通過各種渠道促進高職生的心理和諧,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心理和諧的重要途徑,學校應當聘請具有專業資質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承擔相應的課程,定期開展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也應當在不同階段的高職生中有針對性地開展。例如,對大一新生應當以適應性的心理教育為主,對于高年級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則應當結合就業來開展。
再次,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引導學生適應環境的關鍵在于老師,輔導員、班主任更應當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注意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深入研究高職生的心理,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在平等信任的基礎上,學生才有可能向老師敞開心扉,老師也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另外,培養高職生的幸福感。加強高職生社會主義幸福感教育有利于使其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懂得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的人。學生工作者應當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人生的真諦,幫助學生認清理想和現實的距離,幫助學生認識到個人的幸福與社會幸福是密不可分的。
最后,關注大學生弱勢群體。大學生弱勢群體包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理、心理或學習困難的學生,學校和社會必須給予他們充分的關心和幫助,多渠道、多方位地為他們提供切實的保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尋找一條幫助高職院校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之路看似簡單,但要真正找到切實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卻很困難,這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發掘、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個大寫的“人”。
[1]練慶偉,李輝.當代大學生價值認同教育的困境及路徑選擇.江蘇高校,2008年第6期.
[2]童靜菊.當代大學生文化教育現狀的六大困境.理論月刊,2007年第7期.
[3]趙煒,曹凡遠.對高職生生存生態及其整體價值傾向的分析.職教論壇,2005年9月號下.
[4]景海萍.高職生不良心理狀態及教育對策.職業技術教育,2007.32.
[5]趙欣.高職生主觀幸福感現狀研究.教育與職業,2007年3月下.
[6]馮光,梅清華.論大學生的幸福及其實現.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