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石潤宏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 中文系,江蘇 南京 210046)
學人論者談及賦作,往往以漢賦為大成,談到唐賦則不以為然,明人李夢陽甚至說出“唐無賦”①這樣激烈絕對的話來。其實,唐代是詩歌、散文、傳奇等諸多文學體裁集體繁榮的時代,賦作也是如此。有唐一代,借鑒詩歌的創作技巧和優勢充實賦體,革除了“長于敘事,而或昧于情”②的弊病,形成了篇幅短小、形式精煉、長于抒情的唐賦特征。李白的抒情小賦無疑是這一特征的代表作品。本文即以李白的抒情小賦為對象,并結合李白的若干詩作,論述了李白賦中用以惜春悲秋的意象。
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二《語資》曰:“白前后三擬文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別賦。”③可見李白還是寫了不少賦的,但大都亡佚了,現在出版的《李太白全集》所收古賦八篇是我們能看到的李賦全貌。這八篇中,《明堂賦》、《大獵賦》、《大鵬賦》為漢大賦體制,《恨賦》為擬文選之作,可謂“繼承”之作,其余《惜余春賦》、《愁陽春賦》、《悲清秋賦》、《劍閣賦》均為抒情小賦,可謂“創新”之作。李白雖然追隨陳子昂,大力提倡文學之復古,但與陳子昂直接上承漢魏文學有所不同的是,他批評六朝余弊的同時也積極汲取六朝文風之長。如《擬恨賦》反映出他從中鍛煉六朝文學里聲律、用典的技巧,《明堂賦》、《大獵賦》中著意追求聲律之美的苦心也有跡可尋。李白賦中辭藻之艷麗基本上是承襲六朝的駢儷余風,而氣勢之宏闊則借助于漢賦的體制、氣格,是以復古為革新的表現。④
李白的大賦汲六朝文風之長,而抒情小賦則“離舊格而去之”,⑤使賦體駢文原有的板滯轉為靈動,讀起來更加自然、流暢、清新,盡管未能脫盡駢麗之習,但能以散御駢亦蔚為可觀了。
據詹锳《李白詩文系年》,《悲清秋賦》與《惜余春賦》分別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是李白晚年的作品,此時其詩賦創作已然爐火純青,此二賦恰可反映李白的心境。
乾元二年對于李白晚年的人生而言,是頗不平靜的。這年三月(農歷),李白在流放途中到達白帝時遇赦,故有《早發白帝城》以記欣喜之情。初夏時到達江夏,以為天地重新,復有用世之意,《江夏送倩公歸漢東序》云:“今圣朝已舍季布,當征賈生,開顏洗目,一見白日。”可見有東山再起之念。但命運無常,李白多次求薦未果,倏忽自夏至秋,顧思前事,既多憤懣,展望來日,又感渺茫,因為《悲清秋賦》。秋高氣爽,清澄明澈,故曰“清秋”,亦見于同時詩《答裴侍御先行至石頭驛,以書見招,期月滿泛洞庭》:“今來何所似,破鏡懸清秋。”⑥該賦借清秋蕭瑟之景,抒發了懷才不遇、無法實現抱負的苦悶心情,既有“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托些,吾將采藥于蓬丘”的消極避世,又有“思釣鰲于滄洲”的向上的人生追求,正是此時冰火兩重天的人生境遇的反映。全文雖僅一百五十來字,但無不扣“悲”的主題,于“雕脂鏤冰”的冷奇之言中蘊含著一份歲月的深沉。
上元元年,李白六十歲,經歷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詩仙真正邁入了垂暮之年。此間詩作《鸚鵡洲》有句曰:“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⑦《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有句:“我似浮云殢吳越。”⑧身份情懷實系晚年了。這時的李白似看破了人生,決意學道游仙,以度余年。《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說:“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⑨《廬山東林寺夜懷》寫東林、虎溪,卻夾雜著許多佛家用語,類天香、天樂、宴坐、大千、曠劫等極為費解,詩中一片出世之情。作者或以為余年不多,故作賦曰“惜余春”。賦作抒發了詩人和朋友分別時的憂傷惜別之情,表達了對美好春天的向往以及對朋友的留戀,同時也反映出對建功立業理想的強烈追求。這份矛盾的情愫貫穿在李白的抒情小賦中,成為一種渾然天成的文思內在張力。《劍閣賦》是李白早年的作品,⑩題下原有一副題“送友人王炎入蜀”,亦是送別之作。《愁陽春賦》未能確切系年,從文辭推測,似為李白早年之作。這篇小賦以樂景寫哀,讀之使人柔腸寸斷,浮想聯翩。
風,無影無形,卻又可知可感,甲骨文的“風”從“雨”[11],一類氣卷草葉之象,古人或以為風雨相伴相隨,感風而知雨之將至也,從創字原初便含著一份蕭瑟悲戚之感。在詩人的筆下,風更是隨心情而飄搖,屈原有“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12]之詩,李世民有“蕭條起關塞,搖飏下蓬瀛”[13]之句。在李賦中,“風” 凡四見:“松風蕭颯”(《劍閣賦》);“東風歸來,見碧草而知春”(《愁陽春賦》);“荷花落兮江色秋,風嫋嫋兮夜悠悠”(《悲清秋賦》);“何余心之縹緲兮,與春風而飄揚”(《惜余春賦》)。風在這里有兩個用處,其一,以風之飄揚喻人心之不定,烘托蕭颯的愁情;其二,以樂景寫哀,所謂“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4]東風拂面方知春之已至,但春光易逝,惹人生愁。在李白的詩中,以上作用的“風”意象也屢見不鮮,如“長鋏歸來乎,秋風思歸客”;[15]“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16]“梁王已去明月在,黃鸝愁醉啼春風”;[17]“東風吹愁來,白發坐相侵”;[18]“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19]“春風復無情,吹我夢魂斷”。[20]
風原是自然之物,但詩人以靈動之筆,將其繪作詰詘之文。與《悲清秋賦》同時的一首詩《江上吟》中說:“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21]注家釋“有待”引《莊子·逍遙游》稱:“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22]以李白的飄逸天才,或許只有以風比之方稱詩仙之名。
與風相比,云亦是飄忽阡眠之物,但多了份霧氣蒸騰之象,給人以隱約朦朧之感。在這些抒情小賦中,“云”是出現最多的一個意象,凡七見。主要作用是用來比喻愁思,文中那“飄飖而相鮮”的云氣,正是作者愁腸百結的心境。為什么“云”意象出現次數如此頻繁?這與李白的“詩仙”品質,即受道教思想的影響有關。與《惜余春賦》作于同一年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有:“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在李白的意識里,巖徑宛轉而上,山色空濛,云氣繚繞之中,必有仙居洞府。云與道教的聯系自道教誕生始便是確實存在的,道教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符箓”,又被稱作天書云篆。而就李白而言,“仙”、“云”亦是其詩作中經常聯袂出現的意象。比如《游泰山六首》[23]“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明晨坐相失,但見五云飛”;又如《答杜秀才五松見贈》[24]“此中豈是久留處,便欲燒丹從列仙”,“袖拂白云開素琴,彈為三峽流泉音”;又如《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捶碎黃鶴樓》[25]“黃鶴高樓已捶碎,黃鶴仙人無所依”,“作詩調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甚至在李白筆下,裙裾飄舞的歌姬也恍若仙人一般,“出舞兩美人,飄搖若云仙”,[26]與清寂仙居有聯系的“云”意象在李白文情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天意象在李賦中以三種形態出現,一是現實之青天;一是“天涯”;一是俗語所謂之“老天爺”。現實中的天出現在作品中,是為了寫景,如“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劍閣賦》),“水流寒以歸海, 云橫秋而蔽天”(《悲清秋賦》)是為表現劍門關之高峻與秋云之濃闊。“天光青而妍和,海氣綠而芳新”(《愁陽春賦》)則是極言春日景物之明澈。“天涯”不同于簡單的“天”,是一個固定意象,在李白筆下,通常用在送別之時,比如賦作中的“欲贈天涯之佳人”(《愁陽春賦》),“送夫君于天涯”(《惜余春賦》)。在詩作中就更多了,而且多帶有濃重的愁思:“遠海動風色,吹愁落天涯”,[27]“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紗石上窺明月”,[28]“昔別若夢中,天涯忽相逢”,[29]“此別又千里,秦吳渺天涯”,[30]“昔別若夢中,天涯忽相逢”,[31]“天涯失鄉路,江外老華發”,[32]“海內故人泣,天涯吊鶴來”,[33]“覆水不可收,行云難重尋。天涯有度鳥,莫絕瑤華音”。[34]
“老天爺”是對天的一種擬人化稱呼,其實,在漢族傳統神話中,天就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是絕對真理的象征,“天凌駕于人,指導于人”。[35]李白在自己的作品中,通過對“神天”的叩問抒發了時光荏苒不待人的苦惱與煩悶:老天啊,你為什么要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方,而讓我知道春天已經到來了呢?[36]“天”這一古老而獨特的意象,在古人的筆下“成為他們宣泄一己心胸的酒杯”,[37]李白求仙但終究不是仙,無法改變時光逝去,人漸衰老的趨勢,這成了李白“愁”、“悲”、“恨”(李白曾作《擬恨賦》)的根源。
在李賦中,水意象的文本意義主要有三種,一是本義;二是比喻義,以水比喻時間生命;三是化用典故,寄托哀思。《惜余春賦》中的“水蕩漾兮碧色,蘭葳蕤兮紅芳”即是本義。水的比喻義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38]古人感嘆時光的流逝像水一樣,日夜奔騰不息,于是東流之水便成了遠去的生命。“視滄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劍閣賦》),“水流寒以歸海”(《悲清秋賦》),“嘆長河之流速,送馳波于東海”(《惜余春賦》)都是表達這樣的意思。其余的“水”則化用了典故,比如《愁陽春賦》的“隴水秦聲”,郭仲產《秦川記》曰:“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嶺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冺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故歌曰:‘隴頭流水,分離四下。念我行役,飄然曠野。登高望遠,涕零雙墜。’”用此典故是為了烘托下文的“痛徹骨而傷心”。又如《惜余春賦》的“披衛情于淇水”,“淇水”典出《詩·衛風》:“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說的是一位男子在淇水邊徘徊,思念他所鐘愛的姑娘,此時這位姑娘已遠嫁他鄉。作者用此典,以思友的男子自喻,表達了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愫。
總之,李白抒情小賦中的意象,與李白的詩仙品質相應,多為虛無縹緲之物,正合于李白的心境。這些意象,或用本義,或用典,或用比喻義,實是借鑒了詩歌的創作方法,在賦作的發展史上具有積極的意義。
注釋:
①李夢陽.方山精舍記.李空同集(卷四八).
②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賦.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頁.
③段成式.酉陽雜俎.歷代筆記小說小品選刊·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72-173頁.
④許東海.論李白賦對六朝文風的因革.第三屆國際辭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第305-334頁.
⑤王琦注引《古賦辨體》語,見《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3頁.
⑥全唐詩(卷一七八).
⑦全唐詩(卷一八〇).
⑧全唐詩(卷一六七).
⑨全唐詩(卷一七三).
⑩據詹锳《李白詩文系年》,作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
[11]參見劉興隆著.新編甲骨文字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234頁.
[12]屈原.九歌·湘夫人.
[13]李世民.詠風.全唐詩(卷一).
[14][宋]林升.題臨安邸.
[15]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全唐詩(卷一七一).
[16]送陸判官往琵琶峽.全唐詩(卷一七七).
[17]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全唐詩(卷一七九).
[18]獨酌.全唐詩(卷一八二).
[19]勞勞亭.全唐詩(卷一八四).
[20]寄遠·其五.全唐詩(卷一八四).
[21]全唐詩卷(一六六).
[22]趙乃增編著.好風如水:唐詩賞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頁.
[23]全唐詩卷(一七九).
[24][25]全唐詩卷(一七八).
[26]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全唐詩(卷一七九).
[27]早秋贈裴十七仲堪.全唐詩(卷一六八).
[28]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全唐詩(卷一七六).
[29][31]洞庭醉后送絳州呂使君果流澧州.全唐詩(卷一七七).
[30]宣城送劉副使入秦.全唐詩(卷一七七).
[32]江南春懷.全唐詩(卷一八三).
[33]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全唐詩(卷一八四).
[34]代別情人.全唐詩(卷一八四).
[35]龔世學.中國古典神話中“天”的原型意義解讀.理論導刊,2008年第3期,第114頁.
[36]“天之何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東方”,《惜余春賦》.
[37]同[12],第115頁.
[38]論語·子罕.
[1][唐]李白著.[清]王琦輯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詹锳編.李白詩文系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3]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許東海.論李白賦對六朝文風的因革[A].第三屆國際辭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12).
[5]龔世學.中國古典神話中“天”的原型意義解讀[J].理論導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