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榮
(三江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其本質內容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高校學生工作存在的問題出發,創新高校學生工作理念及方法,才能不斷促進高校學生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高校學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工作的基礎和生命線,在人才培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高校一直很重視學生工作的開展,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學生工作的紛繁性,教育對象的日益復雜性,學生工作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學生工作的內涵尚需進一步提升。
(一)管理觀念和教育手段有一定的滯后性。
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處于“管理”思維模式下,從學校的條條框框出發,要求學生去適應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把學生看作需要管理、需要約束的對象,這就容易脫離學生實際,忽視學生個體意識的發展,造成學生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而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從小就融入信息化的海洋,且多數為獨生子女,同80、90年代的大學生相比,他們個人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倡導“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事情我負責,個人價值追求多元化,更急切地想脫離家庭、學校、社會的約束,以充分彰顯自我個性。目前大學生的這種自身定位同高校一貫的“嚴管”模式發生了巨大碰撞。各高校頻頻出現“刺頭學生”、“問題學生”,敗壞了學風,影響了校園的安全穩定,高校一定程度上加大懲罰力度,以求“殺一儆百”,但是并未取得顯著成效。
此外,部分高校以“不出事”作為評價學生工作的標準,過分強調學生按照統一的步伐、統一的思想、統一的規格行動,不僅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造成了學生工作不敢越雷池一步,對學生只堵不疏,只求“管住”學生而不激發學生的潛能,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重日常管理,輕學生工作理論研究。
很多高校的學生工作人員主要承擔的就是輔助教學工作、學生管理工作。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教育對象的復雜化,高校學生工作更加繁瑣,學生工作者除了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集體建設、一日常規的考核工作、學生夜不歸宿處理、宿舍衛生檢查工作、黨團建設工作等常規事務外,還要承擔大量的諸如學生評優、勤工儉學、助學貸款、就業服務與指導等工作,致使學生工作人員分身乏術,每天忙于日常事務,工作負擔過重,無暇顧及學生理論研究工作。
另外,大多數高校更重視專業建設及專業方向的科學理論研究,而對學生工作理論研究的重視程度不夠,經費支持和工作考核方面也存在不足。
(三)學生工作隊伍建設相對滯后。
長期以來,高校學生工作被片面地認為“一看就知、一學就懂、一做就會”,是一項可有可無的瑣碎職業,不具備理論的系統性和專業的科學性,致使學生工作遭受不應有的歧視和冷落,導致學生工作干部隊伍建設滯后,學生工作存在憑經驗辦事,對學校發展貢獻率偏低的問題。用科學的發展觀重新審視學生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在新形勢下做好高校學生工作的關鍵所在。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學生工作思路,不斷改進學生管理工作,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以生為本,樹立科學發展的服務意識。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高等學校應當樹立“以生為本”的育人觀念,徹底摒棄“以工作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實現從管理本位到“教育、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的變革和轉型。[1]多年來,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高等教育片面強調考試結果,忽視教育過程的思想限制了學生發展的空間和選擇的余地,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束縛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思維的培育。這種以考試為中心,僵化的管、卡、壓式的教育觀念已經跟不上教育現代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的人才關鍵在于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即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選擇,建立良性的師生關系,在此基礎上,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獨立人格和社會責任感;同時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為此,應當進一步拓寬師生的交流渠道,為師生雙方提供更多溝通的平臺,為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創造便利的條件。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這要求我們培養的人不僅僅是智力發展、體魄強健的人,更是有健康心理素質、良好心態的人。因此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全學生人格。面對日益突出的大學生心理問題,許多高校都設立了“心理咨詢中心”、“談心室”,在學生一入校時,即展開心理普查活動,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對學生進行適時、適度的心理咨詢與輔導。但由于目前高校從事心理咨詢的教師數量有限,心理咨詢的規模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在學生中普及心理學知識,建立學生的“自我治療”模式。只要學生懂得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就可以及時進行自我調適,化解很多心理問題。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就業是人生基本的需要,也是人生的重要保障。胡錦濤總書記也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做好就業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受到全社會關注,這項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如果高校畢業生不能順利就業,社會就會增加很多不穩定因素,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式,學生工作需要從各方面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支持,必須為他們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幫助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從個人實際出發,把自身發展與整個社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的科學就業觀;引導大學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確立職業奮斗目標,鼓勵大學生獲得多種職業技能,積極推行“多證書制度”,加強職業資格培訓與認定工作,拓寬學生知識面,優化能力結構和技能機構,促使學生獲得多種職業、技能和職業資格證書,為擇業、就業奠定基礎[2];以生為本,全方位動員,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努力拓寬畢業生就業途徑,尤其是為家庭經濟、就業門路“雙困難”的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機會。
(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學生工作隊伍建設。
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高校學生工作,關鍵在于建設高素質的學生工作隊伍。要努力建設一支思想好、業務精、作風正、能力強的學生工作隊伍,明確各相關部門職責,建立健全責權清晰、分工明確、合作有序、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3]建設高素質的學生工作隊伍,使他們成為“復合型”的教師,集教書、科研、育人、管理、服務于一身的“雙師型”。這就要求學生工作者有過硬的政治素質,熱愛學生管理工作,能夠在本職崗位上盡職盡責,做好學生與任課教師、院系領導之間的溝通橋梁;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工作者具有功底深厚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教育、教學態度,能夠把政治理論課同實際的學生管理工作相結合,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具有現實的啟迪意義。作為學校,應時刻關注和研究學生工作與學生工作隊伍,用科學發展的眼光培養、建設高素質學生工作隊伍,使學生工作者把學生工作作為其事業的平臺,在學生工作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
(五)堅持科學發展,加強學生工作理論研究。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展學生工作理論研究,是學生工作自身發展的需要。實踐—理論—實踐的發展模式要求學生工作應上升到理論高度,在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從而促進學生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各高校應將學生工作理論研究納入科研工作范圍,重視學生工作理論研究,調動學生工作者積極性;提供專項經費支持,鼓勵學生工作者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改革工作量統計方式,使得學生工作者能從繁重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從事一定的理論研究。
高校學生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新的時代賦予了高校學生工作新的內涵,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堅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大力推進學生工作隊伍建設,全面開展學生工作理論研究。這樣,我們才能與時俱進,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1]雷鳴.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做好新時期學生工作[J].科技教育,2008,(6):87-88.
[2]曾琦斐,周安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做好學生工作 [J].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47-50.
[3]熊模英,秦炎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和創新高校學生工作[J].黨史文苑,2009,(04):43-44.
[4]雷瑩,張季菁.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探索與研究[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5]林靜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高校學生工作[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