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麗樓偉民
(1.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省金華市 321007;2.金華市總工會 浙江省金華市 321000)
關于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助推非公企業民主管理的調查與分析
徐建麗1樓偉民2
(1.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省金華市 321007;2.金華市總工會 浙江省金華市 321000)
隨著非公企業迅速增多,勞動關系矛盾日益突出,推行區域 (行業)性職代會是破解非公企業維權難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途徑。因此研究在非公企業推行區域 (行業)性職代會的必然性,探討非公企業特點以及認識誤區和條件差異而形成的消極因素,是助推非公企業民主管理發展的重要前提。
區域(行業)性職代會;非公企業;民主管理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 80年代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使中國勞動關系向市場化轉型,而市場化勞動關系導致了勞資矛盾增多和勞資沖突加劇。浙江省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在全國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統計資料顯示,非公經濟在全省 GDP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非公企業在促進浙江經濟增長及解決勞動就業之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勞資糾紛,尤其在工資、勞動安全及人身保障等職工最基本的合法權益上,存在著嚴重侵權現象。據勞動部門統計,2003年至 2005年浙江省勞動爭議案件數量每年以兩位數比例攀升,其中,集體爭議案件增長 69.5%;鄉鎮勞動爭議案件呈大幅度增加趨勢,2005年鄉鎮勞動爭議的處理量比上年增長 60%,且多發生在私營企業和聯營、股份制企業。2008年勞動爭議更是翻倍增長,非公企業勞資矛盾呈現出了顯性化和尖銳化態勢。探索與非公企業特點相適應的民主管理形式,建立完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已成為了非公企業可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推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的必然性和本調研的理論預設
非公企業推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具有以下必然性。
第一,推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是“完善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舉措。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推進廠務公開,支持職工參與管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這段話表明,富于時代特征與內涵的職代會制度,是當前職工參與管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重要載體,對構建企業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的形式、內涵、企業與職工的關系等,與以往相比已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但與之相對應的職代會制度建設卻相對滯后,職代會的機制模式、工作模式、運行模式、代表工作模式等,也并沒有與時俱進地得到發展,總體上與市場經濟下迅速發展的現代企業職工民主管理的需要不相適應,特別是集聚在鄉鎮、街道的大量非公小型企業中,其職代會制度建設更為缺失,職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權利沒有得到有效落實,職工的合法權益保障程度不高。在這一背景下,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完善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便顯得非常及時和必要。在小型非公企業集聚的區域和行業建立和推行區域 (行業)性職代會制度,乃是新時期工會組織的一種積極探索。
第二,推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是當前非公企業加強職工民主管理的迫切需要。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展,非公企業尤其是小型非公企業發展非常迅速,大量的小型非公企業不斷向鄉鎮、街道(社區)、延伸和集聚,如浙江省義烏市許多鄉鎮 (街道),一個村莊就有上百家小型非公企業。大量小型、家庭作坊式的非公企業集聚的區域,多以雇傭外來農民工為主,勞動關系復雜、職工合法權益弱化、矛盾多元化現象日益突出,侵害職工利益的事件時有發生,勞資糾紛向增多和復雜的趨勢發展。面對新問題和新情況,傳統的單獨建立職代會的方法,已不能適用這些企業職工民主管理和職工合法權益維護保障的需求,迫切需要有一種新的企業民主管理形式,來作為小型非公企業職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平臺。推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發揮小型非公企業職工在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中的作用,切實維護好職工的民主權利和各項合法權益,推動職工與企業的和諧共存,形成“雙贏”的良好局面。
本文提出的理論預設是:伴隨著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和勞資沖突的加劇,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對非公企業民主管理,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獨立自主性和助推性,浙江省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發展,從理論到實踐、從法律到觀念,都在全方位做著中國特色企業民主管理的探索。
本次調查對象,主要是浙江省非公企業比較集中的一些城市,如金華婺城區、義烏市、永康市等地鄉鎮,共發放非公企業工會主席調查問卷 45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非公企業職工調查問卷 85份,回收有效問卷 78份;非公企業負責人調查問卷 30份,回收有效問卷 28份;企業中層管理人員 30份,回收有效問卷 30份。實地調查中,召開企業負責人、員工和工會干部座談會 5次,參加座談人員 45人 (次);對市、縣、鎮 (街道)、村(社區)、企業工會干部個別訪談 14人。調查時間從2009年 2月持續到 2009年 9月,調查對象的選擇,經各地市總工會聯系,由所在區、縣、市總工會推薦和召集,由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調查人員組織和指導受調查者填答問卷并回收。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行業、地域等方面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保證課題組能順利地進行調查以及調查對象的代表性。取得調查問卷后,課題組組織人員根據一定的編碼原則,將有效問卷 176份數據錄入到計算機,在依據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撰寫報告。
此次調研,借鑒了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視角。所謂社會資本,是指鑲嵌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網絡中的行動者在展開社會行動時,能夠便捷地獲得并利用這種組織資源。通過對上述社會資本存在狀態的研究,考察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對非公企業民主管理的影響。
(一)對區域(行業)性職代會作用的看法
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作為新形勢下的新課題,其作用發揮關乎企業和社會經濟今后的發展前景。值得高興的是,從問卷調查數據看,與職代會制度有密切聯系的四種人,即企業經營者、管理人員、工會干部、員工,都對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作用給予很好的評價,認為作用發揮好的分別占 82.14%、93.33%、92.50%、96.15%,認為作用發揮差的均為零。這說明,區域 (行業)性職代會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和肯定。對工會工作而言,工會干部的認可則說明這一工作切合基層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及村、鎮(街道)一級工會的實際。
(二)對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協調本地區本企業的勞動關系是否有作用的看法
職代會制度作為《工會法》規定的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載體和手段,在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認為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能夠促進本地區本企業勞動關系和諧的企業經營者、管理人員、工會干部和員工的比例,分別為 89.29%、90.00%、92.50%、78.21%。值得注意的是,員工認可度最低,說明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在取得員工的認可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它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方面可能還存在某些欠缺。
(三)對區域(行業)性集體或專項集體合同的了解
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與集體合同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企業的集體合同要經過職代會審議通過,是訂立集體合同的一個必備程序。沒有建立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地區或建立之前,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合同的審議主體是缺位的。除很少能召開職工大會以外,實行委托辦法的也有一部分。實行委托辦法的也只是委托區域或行業工聯會審議。調查問卷表對這一問題為我們提供了一組值得深思的數據,企業經營者了解并看過集體合同文本的為 46.43%,聽說過的為17.86%;企業管理人員了解并看過的為 36.67%,聽說過的為 23.33%;工會干部了解并看過的為 52.50%,聽說過的為 17.5%;職工了解并看過的為 38.46%,聽說過的 10.26%。這組數據與上述幾組數據相比比例最低。我們結合實地調查了解到,有的地區、行業雖然召開了區域(行業)性職代會,但并沒有簽訂集體合同這一內容,沒能達到兩種制度相結合的要求及水平;雖有簽訂集體合同的內容,但集體合同文本的討論、宣傳做得不夠或不好;很多地方還沒能推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集體合同簽訂等工作也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
(一)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發揮了應有作用
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能夠在浙江省興起、發展,與浙江省非公經濟迅猛發展和工會工作的發展進度有關。為了適應迅猛發展的非公經濟,探索非公經濟組織的工會工作發展新模式,各級工會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便是是基層工會干部悉心實踐、大膽創新的結晶。這種制度的有效推行,促進了工會工作特別是維權工作的發展,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帶動了非公企業工會工作尤其是民主管理工作的開展,增強了區域(行業)與企業工會的活力。浙江省 70%的非公企業分布在鎮(街道)、村 (社區)和工業園區等,企業工會組織基礎薄弱,普遍存在無專職工會干部、經費和活動時間難以保障的情況,工會主席及工會干部嚴重受制于企業。要在勞資關系失衡的企業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并有效地開展工會工作,是非常困難的。區域(行業)性職代會是以區域(行業)工聯會為組織依托,這一制度的建立,帶動了企業和相應的街道 (鎮)、村 (社區)、工業園區、行業之間的兩級工會工作的聯動。兩級工會運用這個工作平臺不僅可以開展民主管理工作,還可以開展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安全生產、社會保障等一系列職工維權活動。
第二,促進了企業以及區域(行業)內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發展。區域(行業)性職代會作為職工民主參與的一種有效形式,具有一種很實用的“工具性”價值。通過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實現和保障職工的知情權、協商權和監督權,有助于投資經營者了解職工的愿望和要求,兼顧雙方的利益,增進彼此的了解,形成共贏的理念;有助于使職工與企業投資經營者在相互交流中,逐步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伙伴的關系,推動企業勞資關系的和諧、助推企業發展和區域(行業)性經濟的發展。
第三,增強職工對自身所處企業、區域(行業)的認同感,調動企業與職工兩方面的積極性,推動經濟效益的提高。對于非公企業出現的一些侵害職工民主和經濟權益的現象,工會和其它組織既不能熟視無睹、聽之任之,也不能奢望通過一次或多次的突擊檢查、執法監督就能消除。化解勞資矛盾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建立維權的長效機制,促進企業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調動勞動關系雙方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工會工作不能直接指揮生產經營,但職代會促進了企業職工對所處企業、區域、行業的認同感,能夠有效調動職工積極性,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這正是工會工作圍繞經濟建設發揮作用的切入點。
第四,融合了工會維權工作的制度體系,發揮了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能作用。區域(行業)性職代會不僅是一種制度,而且還是一個制度體系,是圍繞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作用發揮而推行的各項制度、程序和措施的統稱。其主要制度包括:區域(行業)性職工代表大會,這是區域(行業)內企業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專門小組負責人聯席會議,這是區域(行業)性職工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存在形式,是職代會決議的執行者、監督者;區域(行業)性職工代表大會專門工作委員會,如職工民主管理委員會、勞動保護監督委員會、企業特困職工幫扶委員會等等,這是職代會的重要輔助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職代會決議的執行機構;區域(行業)性職工代表巡視檢查活動,這是發揮職工代表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職工代表履行職責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監督職代會切實履行職權的一種形式;區域(行業)性集體協商會議,這是解決勞資矛盾、協調勞動關系的重要機制;區域(行業)性集體或專項集體合同,這是協調區域(行業)內勞動關系和經濟利益的一項基本制度,是上一級工會幫助基層工會做好維權工作的重要體現,它使在企業難以做到的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一些事情,通過上一級工會進行協商并通過訂立集體合同使之契約化、法律化。
(二)深化對區域(行業)性民主管理的認識
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是新形勢下的新嘗試,是在繼承企業職代會制度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目前仍然有相當多的非公企業主、工會人員和企業員工對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認識不足并心存疑慮,相對應地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的推進,也因此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從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實踐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來看,越來越多的人對包括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在內的整個職工民主管理有了新的認識,走出了以下誤區。
一是走出了形式誤區。區域(行業)性職代會解決了職代會只能以廠(企業、公司)為單位召開和開展活動的問題。證明了在區域(行業)內依托工聯會把十幾個乃至幾十個企業的職工代表組織起來實行區域 (行業)性職代會的民主管理形式,是可行的,并且是有效果的。
二是走出了職權誤區。區域(行業)性職代會解決了新形勢下非公企業職工如何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問題。把參照國有企業職代會的“五權”內容,調整為非公企業所推行的“三權”制,即知情權、協商權、監督權,是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重要創新。實際工作中,以強調落實知情權為主,逐步推進到落實協商權、監督權,并與廠務公開等民主管理形式相結合,使“三權”的落實逐步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工及其代表者——工會,充分利用所享有的協商權、監督權,將更加符合市場經濟下的非公有制企業民主管理的需要。
三是走出了方法誤區。區域(行業)性職代會解決了怎樣把原來在國有、集體企業開展職工民主管理的方法移植到非公企業來的問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是在繼承中的創新、在創新中的發展。如職工代表巡視制度是繼承的,但巡視的范圍與內容不局限于企業本身,而是包括了區域(行業)內的其它企業,此即為發展;建立一個民主管理的網絡,這是繼承的,把國有企業內部的全廠、車間、班組三級網絡演變成區域 (行業)與企業這樣的二級民主管理網絡,則是新的。
四是走出了思路誤區。區域(行業)性職代會解決了在基層把工會的若干維權載體(或平臺)協調、整合起來的問題。除《工會法》規定了職代會與集體合同制度是基層工會的兩大維權載體外,還有勞動爭議調解小組(委員會),有的地方的村、鎮 (街道)還有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等形式。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整合了各種資源,明確了開展維權活動的思路,使各種資源各得其所。
作為一個新事物,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確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我們在實踐中繼續探索、總結和完善。
第一,表現在職代會規模與企業職工代表人數的矛盾上。現時的區域(行業)性職代會,每個企業所選舉出來的職工代表人數偏少,如果按傳統的職工代表為企業職工人數的 5—10%來選舉,那么,在一些區域 (行業)職代會的規模就會很大,職代會運作的成本就很高。科學合理地控制職代會的代表人數,是成功召開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關鍵。規模過大給會議安排帶來很多的問題和困難,還可能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規模過小又會影響會議的代表性和有效性,降低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影響力。區域(行業)內各企業的代表比例,可靈活安排,不一定使用同一標準,如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職代會代表比例便可適當減少等。
第二,表現在職工代表培訓方式上。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質量,與職工代表素質高低息息相關。利用工余時間和分散送教上門的方法、并選用能結合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實際而專門編寫的簡易教材來進行職代會代表的培訓工作,是提高區域(行業)性職代會代表素質的重要舉措。職代會代表的培訓工作必須得到所在企業的支持和理解。
第三,表現在對企業經營者列席職代會的定位上。現時的區域(行業)性職代會,除一部份企業經營者被選為代表外,其余的企業經營者作為列席代表列席會議,這與傳統的企業職代會有一個很大的不同。職代會開會期間,這些列席代表參加了全過程,他們對會議議案的討論發言及態度,會對職工代表帶來一定的影響。為有助于職代會決議的執行及職工代表巡視制度的落實,應合理地確定列席代表和會議議程,盡量減少企業經營者在會議期間的影響力。
此外,區域(行業)性職代會閉會期間,應設立一個常設機構或若干專門委員會來行使職權。此問題從省到市一級都還沒作統一的規定。
建立和推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今后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要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推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于工會聯合會(聯合工會)的作用發揮,取決于工會主席個人素質的高低。因此,要有意識地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積極培養工會主席,提高他們的能力水平和責任意識,并針對非公企業的特點,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維護好工會主席(干部)個人的各種合法權益,解決好他們的后顧之憂,增強工會主席敢于解決各類復雜問題的勇氣和信心。
第二,要充分發揮職工代表的作用。在推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的實踐中,職工代表的作用發揮程度決定著職代會的工作效果。要著重鼓勵職工代表樹立敢于為職工代言、不計個人得失的勇氣;著重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能力;著重加強職工代表行使權利與義務的保障和激勵機制;著重推行職工代表參與日常民主管理各項制度的落實。
第三,要充分發揮企業代表組織和企業主的作用。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發展離不開行會、商會等企業代表組織和企業主的重視和支持。一方面工會要借助行會、商會等企業代表組織的力量,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和協商,特別是在涉及企業職工權益等重大的問題上取得一致的意見,確保區域(行業)性職代會通過的各項決議能夠在企業得到有效執行;另一方面在小型非公企業集中的區域(行業)內要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對企業主在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力度,增強企業主對民主管理、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認識和理解,充分發揮企業主在推動職工民主管理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四,要正確定位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地位,處理好區域(行業)性職代會與企業職代會的關系。區域性職代會是一個在區域工會和行政共同運作下、通過所屬區域勞資雙方圍繞利益調整、共商企業發展、解決勞資矛盾、達成利益平衡的機制,具有政治和法治的雙重性。區域職代會對企業職代會起到支持保證作用。
第五,要確定區域(行業)性職代會的主要職能,擺正各項職能之間的關系。抓住維權的核心內容,以落實知情權和協商共決權為重點,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和簽訂集體合同等工作。
第六,為建立和推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制度提供法律支持。改革開放 30年來,在非公企業推行民主管理經歷了產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過程。《勞動法》、《工會法》、《公司法》、《勞動合同法》等都對非公企業的民主管理問題作了不同程度的規定。但目前看來,法律和規范性文件在推進非公企業民主管理方面,還需作進一步的完善。首先,在非公企業推行民主管理的規定,僅散見于不同的法律、法規和文件之中,還沒有一部非公企業職工民主管理的專門性法律文件。應加快對非公企業職工民主管理的立法,或對原有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其次,目前有關非公企業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規還比較原則,須進一步細化。鑒于非公企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民主管理的表現形式仍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
[1]陳耀松等.區域(行業)性工會工作亟須解決的四大問題[N].工人日報,2004-04-10(8).
[2]常凱.勞動關系·勞動者·勞權[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5.
[3]黨國英.恩格斯對一場沖突的態度 [J].南風窗, 2005,(6).
[4]李一平.工會協調非公有制企業勞資關系:困境、癥結及對策 [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7,(4).
[5]浙江省總工會課題組.加強區域 (行業)性工會建設的思考[J].中國工運,2004,(2).
[6]喬熙中.加強新時期民主管理基礎理論研究[N].工人日報,2008—04—15(8).
On the Report and Analysis about Regional Staff’s Comm ittee Promoting the Adm in istration of Non-public Ownership Enterprise
Jianli Xu1andW e im in Lou2
(1.Jinhua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College,Jinhua,Zhejiang Province,321007; 2.Jinhua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Jinhua,Zhejiang Province,321000)
W ith increasing of non-public ownership enterprises,the conflicts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emerge gradually. Insisting the system of regional(occupational)staff’s committee is a significant way to solve the issue of safeguarding the staff’s rights in the non-public ownership enterprises and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relation be tween workers and employers.Therefore,it is a significant premise for promoting administration of the non-public ownership enterprises to research into the necessity of regional(occupational) committee and negative factors of the characteristics,misunderstanding,and conditional differences of nonpublic ownership enterprises.
regional(occupational)staff’s committee;non-public ownership enterprises;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book=2,ebook=66
D412.6
B
1008-8636(2010)02-0036-05
責任編輯 趙蓮英
2009-11-30
徐建麗1(1968-),女,浙江海鹽人,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律師,主要從事中國工會改革與發展研究。
樓偉民2(1966-),男,浙江磐安人,浙江省金華市總工會辦公室主任、碩士。
本文為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09年重點課題《區域(行業)性職代會助推非公企業民主管理》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2009XZ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