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獻敏
(上海市建筑工程學校,上海 200241)
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探析
周獻敏
(上海市建筑工程學校,上海 200241)
關注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生命,已經(jīng)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語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質(zhì),在提高學生生命意識的教育中應該起著責無旁貸的作用。本文主要論述語文教學中加強生命教育的意義,以及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語文教學;生命教育
(一)由生命教育的現(xiàn)實情況決定
近幾年來,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有關中小學生自殺和殺人的報道,一幕幕慘劇令人觸目驚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這是個嚴肅而現(xiàn)實的問題,俗話說“文以載道”,語文學科在對學生進行祖國的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也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生命教育是美國學者杰·唐納·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了廣泛關注。從生命教育40多年的實踐歷程來看,它首先是從人們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這一殘酷現(xiàn)實開始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僅僅是生物的軀體,自然的生命僅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質(zhì)載體,真正讓人和動物區(qū)別開的是人類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因此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時就要從多個層次入手,不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愛生命,還要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本質(zhì),理解生命的意義,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這是人的生命形態(tài)和特征的本質(zhì)要求。
(二)教育的性質(zhì)和語文的特點呼喚生命教育
“教育在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gòu)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xiàn)人的價值生命的活動。”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也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語文學科的特點,靠語言文字的魅力感染學生,靠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感染學生,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功能,有效地滲透生命教育,教會學生思考“為何而生”的意義,要重視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讓學生找到正確的人生航向。
(一)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實施生命教育的前提
首先,要求老師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關懷人的成長為目的,使學生身心得到和諧發(fā)展。同時要尊重學生生命個體差異這一客觀事實,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長節(jié)奏,寬容地對待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失誤,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例如,當有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要耐心地幫他分析問題,讓他真正理解——用誠心的幫助代替毫無意義的指責;當學生考試不理想時,可以引導他們尋求改進的對策——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來代替埋怨……用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在感受到尊重和關愛之后去尊重和關愛他人,由“內(nèi)省”進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地。
(二)教師營造和諧的教學氣氛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保證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保證,也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保證。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那種“視學校如囹圄、視師長如寇仇”的教學氛圍必定會使教育失敗。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交流、共同參與、積極交往應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師生交流對話的過程就是思想、真理、意義、情感潛移默化的過程,是一個人生命質(zhì)量提升的過程。這種平等對話并不是把某種真理、意義、態(tài)度等傳遞給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交流對話過程本身“揭示”了真理,它使真理顯現(xiàn)出來,從而通過學生的理解而接受。即使學生觀點出現(xiàn)偏頗,教師也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及教參中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要正確地加以引導,使學生時時刻刻感到自己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感到自己在人格上與老師是平等的,感到老師的可親、可信。由此可見,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給學生一片生命的綠洲,讓學生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應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
(三)教師充分挖掘語文課程資源,是實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語文教材中恰如其分地挖掘生命教育資源,并有效地運用,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歷練,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講授畢淑敏《教養(yǎng)的證據(jù)》時,重點告訴學生要珍惜自己和尊重別人,在尊重自我權利的同時,也尊重他人的權利。知道仰視那些偉大的發(fā)現(xiàn)和人格,知道對于自己無法企及的高度表達尊敬,而不是糊涂地閉上眼睛或是居心叵測地嘲諷。在講授愛因斯坦的《信仰自由》時,結(jié)合愛因斯坦的人生經(jīng)歷告訴學生正是因為他不愿為希特勒戰(zhàn)爭服務,而被趕出德國,并對當時的許多科學家甘愿為希特勒戰(zhàn)爭服務感到深惡痛絕,嗤之以鼻,他用自己的行為踐行自己的人生價值,因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在講授蘇軾的《前赤壁賦》時,要結(jié)合蘇軾人生幾次遭貶經(jīng)歷,從宇宙與人生的高度看待人生的挫折和失意,要看到他始終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積極面對人生。在講授課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引導學生學習海倫·凱勒堅強地面對生命過程中的艱難坎坷,對生命的理解和珍惜,讓學生感悟人的生命歷程總會遇到這樣那樣苦難和挫折,但只要我們每一個人勇于面對、勇于接受挑戰(zhàn),生命才會更燦爛。
(四)教師豐富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是實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手段
教育學家皮亞杰的“活動教學法”中指出活動是學習最基本的途徑。語文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如組織開展“詩歌中的人生”討論會、“讓生命與詩歌同行”朗誦會等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講述詩人生平、賞析詩歌內(nèi)容,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體會到生命應該有毛澤東“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自信與豪邁,應該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觀和曠達,應該有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私與博愛。在講授《認識父親》這課后,開展了以感恩為主題的班會,筆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很多平時在課堂上表現(xiàn)不怎么突出的學生都講得很有感情,富有哲理。有的人感恩父母帶給自己一個健康完整的身體;有的感恩父母辛苦地養(yǎng)育自己長大;有的人感恩青春年華使自己充滿朝氣與活力;有的則感恩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老師、同學和朋友,使自己有了不斷前進的動力,通過一句句飽含深情的樸實話語,學生們體會到,只要用一顆真誠的心靈去感悟,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真情和溫暖,生存在世界上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走訪身邊逆境成才的人,也可以開展“書寫自己的成長歷史”活動:可以從父母及親友那里了解自己幼年的故事——口述史;可以從自己的照片及用過的物品——“文物”來反映自己的歷史等等,讓學生從自身的成長歷史中了解生命成長不易,其中浸潤著父母、親友、師長的關愛與呵護,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和對生命的珍惜與敬畏之情,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1]張美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生命教育[J].教學與管理,2003,(1).
[2]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07.
[3]范廷貴.關于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J].考試周刊,2007,(35).
G632
A
1673-0046(2010)3-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