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祥 余浩虹
特區一體化對稅收的影響
吳葉祥 余浩虹
根據國務院《關于延伸深圳經濟特區范圍的批復》,自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深圳全市,將寶安、龍崗兩區納入特區范圍,并對有關企業所得稅稅收政策做出明確規定,這就意味著深圳將告別“一市兩法”和特區內外發展不平衡的困境,邁向立法一體化、管理一體化和發展一體化的目標。特區一體化是否也意味著稅收一體化,其對深圳稅收現狀特別是企業所得稅管理現狀是否存在影響?筆者將結合新企業所得稅法的基本過渡政策,從可操作性角度出發,探討和解析特區一體化后對深圳稅收現狀的影響。
為保證新企業所得稅法的平穩轉換和體現我國政府的守信態度,新企業所得稅法在實現稅法統一的同時,制定了兩項基本過渡政策。
(一)關于部分老企業的過渡政策
《國務院關于實施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的通知》(國發[2007]39號)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低稅率優惠政策的企業,在新稅法施行后5年內逐步過渡到法定稅率。其中:享受企業所得稅15%稅率的企業,2008年按18%稅率執行,2009年按20%稅率執行,2010年按22%稅率執行,2011年按24%稅率執行,2012年按25%稅率執行;原執行24%稅率的企業,2008年起按25%稅率執行。
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五免五減半”等定期減免稅優惠的企業,新稅法施行后繼續按原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及相關文件規定的優惠辦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滿為止,但因未獲利而尚未享受稅收優惠的,其優惠期限從2008年度起計算。
(二)關于新設立高新技術企業的過渡政策
《國務院關于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新設立高新技術企業實行過渡性稅收優惠的通知》(國發[2007]40號)規定:對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內在2008年1月1日(含)之后完成登記注冊的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以下簡稱新設高新技術企業),在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內取得的所得,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一)對部分老企業的影響
國務院《關于延伸深圳經濟特區范圍的批復》并未涉及到老企業的稅收政策。因為國發[2007]39號只規定對項目和范圍符合《實施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表》的老企業實行過渡政策。由于老企業的稅收優惠均是在舊的稅收體制下形成,因此,特區一體化對于老企業的稅收過渡政策不存在影響。
(二)對新設立高新技術企業的影響
關于特區外新設立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規定:國務院《關于延伸深圳經濟特區范圍的批復》明確表示,按照有關規定,深圳市寶安、龍崗兩區新設立高新技術企業不享受國發[2007]40號規定的過渡性稅收優惠政策。
關于特區內、外新設立高新技術企業的稅負差異:國務院《關于延伸深圳經濟特區范圍的批復》將深圳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深圳全市,但針對經濟特區的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并未擴大到深圳全市,這就意味著在寶安、龍崗兩區新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無法與經濟特區內的同樣企業享受同等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一家2008年新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在2008年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如其注冊在經濟特區內,其五年內的總體稅負為37.5%(0% +0%+12.5%+12.5%+12.5%),如其注冊在經濟特區外,其五年內的總體稅負為75%(15%+15%+15% +15%+15%),兩者五年的稅負差異總額達到37.5%。特區一體化不僅未能實現稅收一體化,而且產生了巨大的稅負差異。對于這種稅負差異,是否又將引發企業類似舊企業所得稅稅法下“區內注冊、區外經營”的惡意避稅行為呢?
特區一體化未能實現稅收一體化,這種局面是否會影響全市的稅收現狀呢?筆者認為,這要從國發[2007]40號文本身來研究才能得出最恰當的結論。
(一)對國發[2007]40號文的分析
當新企業所得稅法頒布后,國家為體現對特定區域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制定了40號文,但是40號文又容易讓新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陷入一個政策怪圈。
表面上這是一項相當優惠的稅收政策,然而事實上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為在深圳至今無一家企業可以完全享受到兩免的政策,最多只能享受到最后兩、三年按照25%稅率減半的政策。為什么執行國發[2007]40號文會產生這種結果呢?這要從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以及稅收減免的管理來分析。
(二)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特點
根據《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科發[2008]172號)的規定,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必須符合六個方面的條件,那是對企業的一種全方面要求:從產權到產品范圍、再到人員素質、研究開發費用比重、高新技術產品收入比重、管理能力、轉化能力以及成長能力等等。事實證明,深圳至今沒有一家2008年1月1日以后新設立的企業能夠完全符合上述條件,這也就是說企業在新設立后一、二年內很難被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同時,企業在剛設立的當年(如2008年)就可能會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如果在設立后的第三年(如2010年)才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按照國發[2007]40號文的規定,應從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2008年)起計算二免三減半,問題是企業是否還能夠追補享受2008年和2009年未享受過的兩免待遇呢?
(三)稅收減免的管理特點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所得稅減免稅管理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8]111號)的規定,企業所得稅的各類減免稅應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稅收減免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國稅發[2005]129號)的相關規定辦理。對于減免稅起始時間的計算,國稅發[2005]129號文規定新辦企業應由政府部門或行業協會頒發資質證書或其他資格證書,并以此作為企業所得稅減免條件的,從有關部門據以確認資質、資格的時間起,在剩余減免稅時限內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稅政策。這就意味著2008年成立并于2010年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的企業如在2008年取得第一筆收入,則應從2010年開始按照25%的稅率享受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無法追補享受兩免的稅收優惠政策。
(四)結論
特區一體化未能實現稅收一體化,但是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特區一體化引起的稅收政策差異對稅收現狀特別是企業所得稅管理現狀的影響甚微。其主要原因如下:
較小的稅負差異不會影響企業投資地點的選擇。由于新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只可能會在成立三、四年后享受到12.5%(即25%的稅率減半)稅率的稅收優惠,與高新技術企業可享受15%稅率的稅收優惠相比,每年僅僅相差2.5%,合計不超過7.5%的稅負差異,并非37.5%的稅負差異。因此,較小的稅負差異現狀,不會成為影響企業選擇投資地點的主要因素。
國發[2007]40號文的規定不會引發惡意避稅現象的再現。其規定只有在經濟特區內取得的所得,才可以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杜絕了過去“區內注冊、區外經營”惡意避稅現象的發生。
(作者單位:深圳市地方稅務局稅務二處,吳葉祥系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