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超
(庫爾勒巴音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談談職業院校舞蹈教學的幾點體會
陳 超
(庫爾勒巴音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職業院校的舞蹈教育有別于專業舞蹈院校的專門性人才培養的教育。本文探討如何遵循舞蹈教育的學科規律以及科學、規范標準,充分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舞蹈人才。
職業教育;舞蹈教學;教學質量
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為目的就業教育。職業院校的舞蹈教育由于所處地域、學科專業建設以及軟硬件條件等原因,使得培養的學生質量與社會對舞蹈人才的高標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作為職業教育的舞蹈教學需要明確把握培養目標,充分了解市場,注重“從實用性出發”,根據學生生源狀況差異、基本素質差異、性格心理差異以及專業特點、社會需求等各方面的現實情況綜合考慮。在課程內容的設計與選擇上大膽嘗試,努力做到緊貼市場、深入淺出、循序漸進、鮮活生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感悟力,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在有限的硬件條件以及專業課時數不足的狀況下,實現學生技能提高的最大化。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應是教師舞蹈教學的出發點,其舞蹈技能訓練教學的內容設置和操作都要為培養目標服務。學生學習掌握哪些舞蹈知識和技能,訓練要達到什么樣的成效,培養學生哪些素質和能力,都要服從、服務于舞蹈教學的培養目標,并以此選擇相應的授課內容組織開展訓練教學。只有了解社會的需求,明確培養目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學工作。“市場”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我們就“生產”什么樣的“產品”。因此,職業院校的舞蹈課程內容安排應該始終堅持科學、實用的原則,使學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才能。
(1)目前我院生源大部分來自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和縣、鄉鎮、團場學校,由于中學階段缺乏舞蹈這門課程,他們基本上沒有受過正規的舞蹈訓練,舞蹈藝術素質較差。學生素質水平的差異勢必給教學帶來較大的難度,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而從我院目前的舞蹈教育現狀來看,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舞蹈藝術人才存在著不少問題。如教材、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都還不夠完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基礎開始。我們要充分了解服務對象主體,根據教授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生理特點以及舞蹈藝術教育的客觀規律,緊緊圍繞學生的思維與肢體活動、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專業需求和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展開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排除學生不同的心理、生理障礙,引起不同層次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認識舞蹈、了解舞蹈、熱愛舞蹈,進一步對舞蹈產生濃厚興趣,樹立學習舞蹈的信心,將課堂教學融化在師生同體驗、同發現、同創造、同表現和同享受舞蹈美的過程中。而舞蹈訓練教學活動,實質上就是教與學雙方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促進過程。
(2)教師是一個學校的辦學之本,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一種綜合復雜的系統過程。面向普通學生開展的舞蹈藝術技能訓練,由于學生個體素質的較大不同,組織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必然存在較大的差異。舞蹈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啟發式教學的的主導下,仍要堅持口傳身授,主體參與的示范模仿式教學模式。教師將知識經驗的積累、技術、情感、審美體驗以及世界觀集中表現在教學上,以肢體規范、準確的示范及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展現在教學中,使學生直觀地獲取知識,表現情感,可避免學生走很多的彎路。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運用口傳身授,主體參與這種主要的教學模式既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可使學生獲得應有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舞蹈基礎較差的情況下有較大的提高,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奠定基礎,培養能力。另外,我們還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掌握必須通過學生的努力方能實現。從課的組織開始到課的結束,各部分教學過程的安排,都應服務于學生職業能力需求的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引導性和針對性,并注意選擇、設計教學過程中的“興奮點”,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心態中完成知識技能的學習。
(1)在舞蹈教學實施過程中,首先應當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舞蹈”。通過教學,使他們懂得:只有站得美,才能跳得美。站有站姿,舞有舞姿,這是培養身體各個部位藝術感覺的訓練基礎。同時,要引導學生體味舞蹈的韻律,賦予舞蹈基本動作以情感的表現力,以提高學生對舞蹈動作的把握控制能力。
(2)進行軟度、開度等肢體能力訓練時,在內容安排上不必一味沿襲傳統的舞蹈訓練模式,可以將難度降低,避開學生生理條件的局限。注意科學性、規范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努力尋找教與學的最佳契合點,達到使學生肢體靈活、動作協調的目的,并努力通過培養提高學生對舞蹈動作和情感表達之間的協調發展,達到技藝相融合統一。
(3)在民間舞蹈的教學中,限于課時及學生專業需要等情況,教授內容要精選、凝練,要注重加強其動律、舞蹈風格、審美情感及民族內涵的把握。在舞蹈課堂上,要既教舞又教情,不光讓學生掌握規范的動作,把握準確的風格,還要把帶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情感傳遞給學生。
(4)注重學生的表演技能培養,從舞蹈表現所需要的身體韻律入手,通過教學,使他們從中體味各種舞蹈語匯的內涵,把握身體的呼吸動律與情感表達的對應,不斷加深對舞蹈語匯內涵的認識和理解。
舞蹈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學習主體參與其中、親身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的。單純依靠有限的課堂教學遠遠不夠,必須把課外實踐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通過大量的實踐訓練,使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技能,轉變為表演和創作技巧并充分進行消化吸收。因此,加大舞蹈活動的社會實踐交流力度尤為必要。舞蹈藝術是依存于藝術實踐活動的,在不同范圍內進行舞蹈交流活動,是檢驗舞蹈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長的有效途徑。如組織文藝演出,進行舞蹈比賽或舞蹈訓練教學成果的匯報演出等,這些都能夠充分發揮舞蹈教學的靈活性、主動性和廣延性,收到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成效。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又能不斷發展自己、肯定自己、開拓自己。舞蹈教學最終是為了上舞臺,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相結合是重要的教學手段。
[1]楊仲華,溫立偉.舞蹈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G718.5
A
1673-0046(2010)5-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