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 102442)
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社會服務理念培育
王 敏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 102442)
師資隊伍建設是職業院校不斷發展壯大、提升職業院校綜合實力的靈魂工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服務,是農業職業院校肩負的重要任務和使命。依托三農服務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在服務社會中,錘煉隊伍,持續為教師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創造良好條件,作為職業院校面臨的緊迫課題,也是學校發展取得充足空間的機遇。
教師隊伍建設;服務社會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就業市場變化的新趨勢,高職院校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尤其農業職業院校,在我國建設新農村的新形勢下,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的建設和改革步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已經成為一項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務。
1.隊伍建設是職業院校的生命線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高職院校要按照培養高素質實用性人才的要求,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認識全面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實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力度,力爭經過五年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育觀念新、改革意識強、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溫家寶總理在主持召開教育工作座談會時強調,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國家要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從“力爭五年”、“人人教育”和“重要突出位置”看,職業院校和職業教育在當今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機遇是難能可貴的,當然,挑戰也是可想而知的。這就需要進一步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學校的積極性,把師資的培養和隊伍的建設緊密融合,全方位、長效化思考并努力實踐。
2.師資培養是職業院校工作的主體
“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所以,教師個人素質的提高,教師學術團隊的發展都和學校的發展密切相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今天,教師素質的培養、教師團隊的建設是職業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3.建設師資隊伍要為社會發展服務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形勢的變化,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05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啟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等四大工程,為農業職業學院的教師提出了神圣的使命,也搭建了鍛煉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升教師成為“田間師傅”的平臺。
按照教育部關于師資培養鍛煉的具體內容:提高專任教師業務水平,改善師資隊伍學歷結構;建設一支實踐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一支理論基礎軋實,又有較強技術應用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進一步加強教師的培訓培養工作。各地各類職業院校在師資建設方面不斷探索實踐教學、校企合作,在“工學結合”、“頂崗實習”、“雙證”制度、“訂單式”、“掛職服務”等模式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成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和師資建設的特色。
1.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完整的師資管理制度,考評嚴格;人事制度改革與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相結合,營造了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強化了師資隊伍的教育素質和技能培訓,形成了“雙師型”師資特色;人事制度改革注重向教師提高其“雙師素質”導向;實施教學跟蹤,使教師形成高職教學特色,積極開展產學合作,專任專業課教師服務企業效益明顯等。
2.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引進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充實教師隊伍,制定了《“一體化雙師型”教師管理暫行辦法》,強化特色師資隊伍建設。對新任課教師要求過“教學關、技能關、科研關”,保證了新任課教師的教學適應學校辦學特色的要求。廣大教師積極參加技術技能培訓,形成了一支以專業技能見長的特色師資隊伍,許多教授、副教授、講師取得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此外,學校還聘請日本職業技能專家福古格教授、國際奧林匹克技能大賽銀牌獲得者韓國技能大學元中植博士等國外專家來校指導,聘請“中華技能大獎”獲獎者、“全國技術能手”、高級技師12人作為該校的兼職教師,參加培養教學改革方案的制定,采用專題講授、現場表演等方式向學生傳授技能“絕活”和實踐經驗。
3.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自2003年與廣東省機械研究所合作辦學,創建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制造學院以來,校企密切合作,探索人才培養的全新途徑和方式,實現了校企“雙贏”和共同發展。
農業職業院校在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師資隊伍的建設要充分結合教育發展和社會需求。堅持立足“農”字,集成隊伍的培養鍛煉和服務的優勢資源,聚焦目標,努力實現發展和服務的雙贏。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側重教師掛職京郊鄉鎮培養鍛煉,從2005年開始,先后選派了兩批36名人員,通過組建掛職服務團、掛職鄉鎮長助理的方式,在為首都郊區新農村建設出力獻策的同時,也更好地促使教師走出教室、走出書本,走進農村、走進實踐,鍛煉和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科研水平。為進一步增強學院服務郊區的意識和能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職業教師隊伍打下堅實基礎。在過去的兩年中,掛職服務工作始終按照學院提出的“認真實踐,取得效果;認真對待,多方支持;認真總結,形成制度”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郊區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需求展開服務。探索了“滴灌式”科技、人才、信息輸入服務模式。掛職服務工作始終發揮了個體和團隊結合的服務方式;形成一場團體賽,注重了新老結合的服務方式,形成一場接力賽,通過默契的配合和緊密的團結,保持了服務點的基本穩定,保持了服務隊伍的連續性。通過在服務中鍛煉、在鍛煉中服務,逐步培養以技術、培訓、調研為主要內容的、多專業結合的三支職業師資隊伍,打造一批職業培訓師、職業咨詢師和職業技能師。實現在服務中辦學、在辦學中服務的雙贏目標。
北京農職院開展的“掛職鍛煉、服務三農”工作,將科技、人才、信息、服務輸送到鎮、村、戶。僅在第一年的時間里,面向郊區共舉辦了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62次、科普講座20場;向農民贈送實用技術圖書、光盤、學院學報3000冊(盤),發放各種宣傳材料6000份;引進推廣示范項目20個,建立院鎮、院企合作基地11個;參與調研、編寫改制方案及新農村建設規劃25項;參加咨詢和培訓、接受技術服務的農民達10000多人次。服務內容包括蔬果類作物的栽培及管理、牛羊禽類的養殖技術、疫病防治等方面。掛職人員還積極運用自己所學,就當前農民關心的民俗旅游、環境與衛生、新農村規劃等內容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此項工作得到了市農委、市科委的高度評價,認為這是職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一條有效途徑,受到了區、鎮政府及廣大郊區農民的好評,增強了學院與京郊基層的感情,提高了學院的社會影響力。
掛職培養鍛煉期間,教師通過對郊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技術、人才、信息和服務的強烈需求的直接了解,增強了為“三農”服務的責任意識,加深了對“三農”的感情。通過為農民解決生產難題,他們的業務能力在現實應用中得到了實踐和提高。通過基層調研、尋找工作突破口,同所服務鄉鎮的領導班子一起研究工作,對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決策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在組織農民參加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工作的過程中,他們溝通交流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在兼職服務工作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也磨煉了他們的意志品質。
高等職業教育關鍵和難點是培養學生相應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把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勢在必行。北京農職院的掛職教師利用鄉鎮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教學平臺,村、場企、戶成為學院重要的科研基地和學生的實驗實訓基地。通過到生產一線現場進行教學指導,加深對職業教育服務農村的理解;結合學生就業工作,與相關企業領導、教師一起探討“定單式培養”人才方式,縮短學生的適應期,聽取用人單位對學生知識結構的需求建議,為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為適應農業、農民在發展過程中動態性、多樣化的需求,更好地體現服務意識,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和效果,學院要求掛職人員依托各自單一專業優勢開展“單兵種”服務的同時,注重發揮“多兵種集成”的優勢。參加掛職鍛煉的教師在建立試驗田、聘請專家講座、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組織科技大篷車送科技信息下鄉、專家下鄉咨詢服務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組織、動員、整合利用了學院內部的教育教學資源、培訓項目資源、專業人才等服務資源,形成了跨專業服務團隊優勢。
大力開展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符合學院發展定位的和服務郊區三農特色的應用型、服務型科研,是學院師生始終在思考、探索和實踐的一項課題。掛職教師注重把開展科研與搞好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圍繞專題培訓服務、專業技術服務、專家咨詢服務,在開展服務中推動科研轉型,在提升科研實用性中推動服務,做到“兩促進、雙發展、共收益”。
[1]黃亞妮.高水平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與“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J].職教論壇,2006,(11).
[2]唐林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研究綜述[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4).
G718.5
A
1673-0046(2010)5-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