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凌
(湖北襄樊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襄樊 441021)
關于對高職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馬 凌
(湖北襄樊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襄樊 441021)
高職院?!八颊n”教學是對高職大學生進行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遇到了一些難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積極探索,文章從課堂教學教法上提出了幾點建議。
思政課;教學改革;服務學習;教學原則
高職思想政治課(簡稱思政課)的教學改革是一個老問題。很長一段時間里,政治課堂成了滿堂灌的一言堂,老師在上邊講,學生在下邊聽、記,枯燥無味,學生厭學,學得比較好的同學也僅是憑死記硬背。如何使政治課堂從這種尷尬境地走出來,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成了改革思想政治課的關鍵。
在高職思政課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非常敬業,在教學方法上積極創新,探索了討論法、案例法、啟發式等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學現狀,但仍然不能讓“領導滿意、學生滿意”,甚至教師自己也不滿意,教學的實效性不強。尤其是高職高專學生的特殊性,學生覺得教材的內容離自己生活太遙遠、枯燥、不可信,對政治理論不感興趣,對道德認知、紀律要求不理解,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差。表現為學習興趣不高、紀律觀念淡薄、厭學和逃課等,甚至少數大學生與社區居民和團體的糾紛時有發生,如個別學生的不良習慣受到社區保安的指責卻不服,口出誑語,結果被社區保安毆打等影響安定團結的問題,造成社區與大學的關系不和諧。這種現狀既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增添了壓力,也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動力,即想通過改革,增強課堂的感染力和教學的實效性,徹底改變“三不滿意”的現狀。
筆者認為,只有對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借鑒“服務學習”理念,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分成理論專題教學和實踐實訓專題兩部分,在理論專題教學上解決學生的道德認知、政治理論等,而在實踐實訓專題教學中,促使學生由“知”到“行”的轉化,從而提高育人的實效性。
“服務學習”是美國學校品格教育與公民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強調學校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悟理論、體驗理論,改善學業效果、完善品格、優化人際關系等教育,最終實現自己的學習與發展。
高職思政課程實施服務學習的指導思想是:課程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應適合學校特點、學生特點、社區特點、就業特點和時代特點。從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轉變,從有利于教向有利于學轉變,從側重少數評優向群體發展轉變。具體的課堂教學教法的實踐措施有:
1.活動式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模擬創設的情境,使學生通過參與這種活動獲得有關的體驗、認知和情感的發展。
2.對話式教學。教師要以與學生平等的身份出現,憑借教材中提供的課題和范例,激發學生學習的需要和熱情,調動學生的認知和經驗、情感和體驗,使師生能彼此自由地交流各自的生活經歷、思想和感情。如高職生剛入學往往認為自己是被淘汰者,瞧不起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通過人與社會的關系、人生價值觀的實現等內容的教學,列舉我校優秀畢業生的事例,進行師生間心與心的交流,使學生由茫然到釋然,解決了心頭的困惑,教學目標及任務就不難實現和完成。在這里,教師不再是真理的占有者和宣傳者,學生不再是真理的被動接受者,師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師生之間不再是單向的授受關系,而是交往的關系、合作的關系。讓演講、小品、辯論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走進思政課堂,教者發揮“導”的作用。
3.開放式教學。特別對時逢信息時代來臨的新生的青少年來說,更是在大眾傳媒的耳濡目染中長大?;诖蟊妭髅綄ι鐣鶐淼纳羁套兓?,歐美等發達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在中小學發展了一門專門課程———媒介教育,即“給學生傳授有關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知識,增強學生對大眾傳媒信息的辨別能力、過濾能力、承受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學會合理、有效地駕馭和使用媒介”。如在法律知識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收看《今日說法》、《感動中國》、《八榮八恥》等影視資料,并要求學生課后收集、整理發生在身邊的案例等。通過以上環節,學生不僅學會了搜集材料、合作學習,還在學習中取長補短,展示自我風采,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師生共同在學習討論中充實、豐富,教學相長。我們只有采取兼容并包的態度,順應社會的發展,正視大眾傳媒,發揮其在操縱大眾文化自如的基礎上的導向功能,才能真正地為我們所用。
教學環節,不必拘泥于教材和課時進度,當班級或周圍出現有影響的事件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或外出調查,了解社會對它的評價,從而樹立正確觀念。思政課以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并行,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有所觸動,并自我感悟,內化為自身信念。由學生主體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僅是活躍的,更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對教師的思想也會有很多啟發。
上述教學方法改革,要注意體現以下教學原則:
第一,課程定位上體現養成性。在內容設計上,要始終遵循學生思想品德養成的基本規律,通過引導學生深入生活,深入實踐,在實踐之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體驗之中,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理論,并在長期的自我教育實踐與體驗中,學會自我學習、自我約束、自我鍛煉、自我評價,將思想品德理論內化為自身的行為。
第二,內容設計上體現職業性。內容設計上與學生不同階段的專業教學、學習環境和實踐場所相吻合,針對具體的職業崗位,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更有利于培養高職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職業觀、就業觀、創業觀。
第三,教育方式上體現實踐性。在體例結構上要突出社會實踐教育,各個教育專題要通過“實踐探究”、“行動體驗”、“實踐指南”、“走進企業”、“走進生活”、“走進社會”等教育活動形式,把課堂延伸到社會,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品德養成和職業教育相結合,做到知行統一??朔藛渭儌魇谥R,空洞說教,死記、硬背,說一套、做一套,假、大、空的傾向。體現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情感、貼近高職生思想、貼近職業教育實際的原則。通過實踐鍛煉,使學生養成“知行統一”的品格。
第四,在教育過程上體現體驗性。德育活動要注重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強化學生的體驗性教育,注重情感體驗和道德體驗的內化。讓學生走出課堂,體驗生活、體驗社會、體驗職業崗位、體驗人生,讓學生在體驗中受教育,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養成優良品質。通過行動體驗等教育形式,使學生體驗到現實生活的真、善、美,假、惡、丑,體驗到在社會中應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從而達到由感性到理性化認識的升華,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和價值判斷能力。
第五,在學習方法上體現探究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學習方法,每個教育專題均設“問題聚焦”、“實踐探究”等教育欄目,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社會、進入企業,在調研與體驗之中,分析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相互交流、相互探討的互動式學習中,啟發學生主動地、自主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論知識,經過思考、歸納,使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并把它內化成為自身的認知和感悟,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我們把探究式學習概括總結為學習的八步法,即設疑、自學、調研、交流、答疑、體驗、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實踐證明,這種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的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很好的途徑。
[1]肖希蓉,周旺東.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現狀調查分析與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9,(2).
[2]黃小露.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3]王繼輝.論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4]班榮鼎.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6).
[5]趙華.對加強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職業,2009,(2).
G718.5
A
1673-0046(2010)5-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