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濤
(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高職生人格特點研究
王一濤
(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從心理學角度探討高職學生人格特征,采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16PF)為研究工具,對太原市3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人格特征進行調查研究,了解高職學生人格特征發展狀況,目的探討高職生人格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人格健康發展提供依據。同時提出加強健康人格培養的對策。
高職學生;人格調查;分析;對策
高職學生在16個根源特質中穩定性、興奮性、敢為性、懷疑性、世故性、憂慮性、實驗性等因素上都明顯高于本科大學生。而在聰慧性、恃強性、敏感性、幻想性因素上又明顯低于普通本科大學生。高職生在感情用事與安詳機智、心理健康和專業成就因素明顯高于本科學生;而在適應與焦慮、怯弱與果斷、創造能力方面明顯低于普通本科學生。由此可以基本推斷:高職學生的人格特征較普通本科大學生,一方面性格更傾外向、情緒更穩定、處事老練,著眼于現實,但不拘泥于現實,敢想敢為,另一方面也較普通大學生思想遲鈍、知識面窄、憂慮抑郁、患得患失、自卑感強。
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普高生(從普通高中考入高職的學生稱普高生)和對口升學生(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專、職業高中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組成。調查發現,對口升學生與普高生在16種人格因素中有12種人格因素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僅聰慧性、懷疑性、幻想性、憂慮性四個因素存在顯著性差異,對口升學生著眼現實,容易與人相處,但在知識捕捉的敏銳上不及普高生;對口升學生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但做事情更容易患得患失,顧慮重重。
高職男生在穩定性、恃強性、興奮性等因素上顯著低于女生,在懷疑性、獨立性方面又明顯高于女生。這表明男生比女生情緒更不穩定,缺乏毅力和信心;女生較男生更容易與人相處,善于體貼他人,但依賴性強,缺乏主見。其他次元特質中,男生較女生更焦慮、內向、優柔寡斷;心理健康因素和專業成就方面也不及女生。
自卑心理:高職院校學生自認為進錯了門,未能被正規大學錄取成為正式的本科生,而感覺低人一等,對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產生嚴重的懷疑。高職院校學生大多來自于貧困地區的農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沉重的經濟壓力,使他們徘徊于痛苦的邊緣欲學不能、欲罷不忍,加上周圍環境及超前消費,引起他們心理失衡,產生自卑心理。根據調查結果,大約有77%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嚴重者超過21%,女生的比例較男生略高。
孤獨心理:生活在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68.2%存在孤獨心理。因為不適應新環境,怕與人交往,受到傷害而封閉自己。特別是有些學生性格內向,心靈自我封閉,不愿交際,因而顯得古怪、孤僻。
焦慮心理:進入高職院校后,學業困惑和人際交往障礙,對就業壓力的困惑,學習內容的專業化、深度和難度比以前加大,學習方法也較中學有所不同,這都對學生提出了新的挑戰,導致學生學習缺乏動力,對專業不感興趣,學習效果不理想,從而引起心理上的困惑和焦慮。出現一種不安感,并伴有憂慮、煩惱、害怕。面對社會環境的復雜多變、嚴峻激烈的市場競爭,特別是殘酷的就業形勢,使他們無所適從、緊張不安、失眠、胸悶等焦慮癥狀相繼出現。測試發現,有70%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有超過15%的學生表現為焦慮癥。
抑郁心理:社會的變遷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加上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影響,使學生對社會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有些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碰到挫折時,也會出現情緒低落、唉聲嘆氣等。長此以往,抑郁心理逐步產生。
懶惰:調查顯示大約85%學生表現出懶惰、不思進取,無青春活力,消極懈怠。無意志力,無生活目標,得過且過。
造成高職院校學生心理障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響。二是由于外部客觀環境的影響
(1)個體的生理、心理因素。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一般處于18~23歲之間,屬于青春期末,處于生長發育第二個高峰的后期,到了生長穩定期,身體形態日趨定型,生理已基本成熟,使他們的成人感增強,自主獨立意識增強。他們體格強壯,精力充沛,朝氣蓬勃,性意識開始覺醒,喜歡處處表現自己。
在生理發展的基礎上,他們的心理發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首先,自我意識增強但發展不成熟,主要表現在他們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我評價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但由于他們社會生活的知識、能力和經驗不足,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能正確對待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不能立足現實,對自己估計過高或缺乏自信,不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其次,社會認知偏離,少數學生存在對社會持懷疑、矛盾的認知傾向,主要表現為以偏概全、錯認主流。再次,耐挫能力低,處于青年期、還未踏入社會的學生因缺乏各方面的鍛煉,在碰到問題、困難和挫折時,往往不知所措或逃避困難,表現出了較低的耐挫能力。最后,缺乏正確的戀愛交友的觀念,一部分學生缺乏自己的交友原則,不能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有的錯把友誼當作愛情,產生愛情錯覺或單相思,有的視愛情為兒戲,走入愛情誤區,這樣勢必引起心理失衡,出現心理障礙。
(2)社會環境因素。社會發展變化是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期,價值取向多元,新的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和計算機的普及,已成為影響人們心理、思想的主要社會因素。其中,一些格調低下、觀念錯誤的影視報刊,對求知欲望強烈而辨別能力尚弱的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帶來了消極影響,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
(3)學校環境因素。高職院校的學習、生活環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職院校強調自學和獨立思考,學習和作息時間大部分由自己掌握,以及豐富多彩的課外文體活動等,他們要獨立面對學業上的壓力、生活上的瑣事,還要面對來自不同地方、性格各異的同學,協調各方面的人際關系,這些壓力使有些學生感到很不適應,往往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尤其是剛剛入校的新生,如果他們對上述問題處理不當,不能及時求助于同學或老師,長此以往,必將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
(4)家庭環境因素。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過于保護、控制過嚴往往會導致子女依賴、被動、膽怯等不良心理傾向;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意見分歧,會使學生的情感受到傷害,形成抑郁、焦慮、孤僻的消極心理。現在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依賴性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盲目自信,關注自我多、關心他人少。這些與大學生活中的獨立自主、公平競爭、團結進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現實與理想的差異,不免引起他們心理上的失衡。
根據以上調查,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學校應長期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幫助,使他們平穩渡過心理轉變期,順利完成學業。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格教育,如培養堅強的意志、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確立合理的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等。另外,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增強集體主義情感,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心理咨詢與輔導等各種途徑,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人格教育,促進學生優化人格結構,向健全人格的方向發展。
健康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于心靈改造和品格構造的教育,是教育者針對學生素質現狀,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心理教育、心理訓練、心理構建等方式對學生施加影響,促進其人格健康發展的教育活動。塑造高職學生健康人格應從以下著手:
1.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強化心理認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研究發現,高職學生的人格總體來說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與普通大學生在人格特征上盡管存在許多差異,但這些差異也難分孰優孰劣。因而,教育者必須首先樹立高職學生培養信心,信任他們,挖掘長處,而不是把他們當成難以教化的問題差生,更不能把個別高職生身上存在的問題泛化成整個高職生的問題。只有教育者有信心,才會積極幫助學生形成穩固而堅定的內驅力。同時,加強心理素質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提前進行職業指導工作,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目標,確定積極的心理態度。學校、院系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鼓勵他們主動參與社會競爭,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實力。強化學生自我意識教育,幫助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定位,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在悅納自我的基礎上努力發揮自身的潛能和個性特長,培養自主精神和人格的獨立性。
2.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促其人格塑造的自我完善
一個理解、和諧、寬松、團結、勤奮、求實的學習氛圍無疑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激勵學生從孤寂與失落走向樂觀與激奮,從消極與徘徊走向堅定與勇敢。學校展現的團結向上的校園文化、嚴謹求實的治學風尚、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理解寬松的對話交流、真誠熱情的情感傳遞,都將潛移默化地幫助高職院校的學生,從困惑和苦悶中解脫出來。克服依賴和惰性心理,不斷提高自己的需求層次,并從中享受到成功的快樂,以此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熱情。
3.培養學生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
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學生智力開發和學習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完善,教會學生克服孤僻、封閉、自卑、羞怯等社交心理障礙,學會有禮貌、真誠地與人交往,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注重大學生戀愛心理與性健康教育,教育大學生正確對待和處理兩性關系,選擇正確的異性交往方式,克服與異性交往中帶來的煩惱,珍惜青春年華,使友誼和愛情成為學習的動力。
4.學會調適心理困惑
學會了解自我,認清自己在環境中的位置,找準自己的角色,加強自我約束,有意識地進行自我磨練,培養耐挫力,增強責任感,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保持心情開朗,學會情緒調控。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悅納自己,心胸開闊地看待一切事物,適時調控自己不良情緒而產生的不良反應。學會合作,享受生活。要積極走出自我,關注群體,學會寬待他人,與人愉快合作,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廣泛的興趣,學會享受生活每一天。通過積極放松,消除緊張與焦慮,擺脫人格隱患,塑造健康人格。
5.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充分保證學生能夠得到系統的心理訓練,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通過情景體驗、角色扮演、分析討論、談話溝通、行為訓練、知識講解等多種形式,促使學生學會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控制,進而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6.開展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活動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學生常會因為各種原因引發消極情緒,如憂愁、煩惱、憤怒、悲哀、痛苦、孤獨等,如不加以及時調控,久之就會成為大學生較為穩定的人格缺陷。因此,各高校應建立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積極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學會以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去對待自己的消極情緒和人格發展缺陷。
[1]郝春生.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G718.5
A
1673-0046(2010)5-0061-02
本文為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課題《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