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進
(鞍鋼重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鞍山 114000)
也談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與防范
劉 進
(鞍鋼重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鞍山 114000)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已成為必須認真對待和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論述了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危害、原因,提出加強監督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措施。
會計信息失真;表現;危害;原因;措施
會計是企業內部的重要信息系統。會計既要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提供會計信息,又要為內部經營管理提供會計信息,還要為企業各有關方面了解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提供會計信息。隨著企業組織制度的發展變化,會計信息的服務對象的范圍日趨擴大。在股份制企業中,會計不僅要為股東提供信息,而且要向債權人、客戶和社會公眾提供信息。如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是對會計信息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會計信息中所提供的數據,必須做到真實可靠,以便使用者根據所提供的財務信息作出正確的決策。如果所提供的財務信息不準確,甚至是虛假的,不僅不能發揮會計信息應有作用,反而會由于錯誤的信息,導致信息的使用者對企業財務狀況作出相反的結論,使其決策失誤。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上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風氣在會計領域里的滲透,使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越來越普遍,嚴重地影響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已成為必須認真對待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地反映各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情況,人為地捏造會計事實,篡改會計數據,為私利而編制假賬、假表,虛盈實虧或假虧實盈,從而使會計信息喪失真實性。主要表現為:
1.違背真實性原則,任意偽造原始會計憑證。有意歪曲經濟業務的內容,把各種不合理、不合法的收支通過虛假的摘要內容變成合法收支,以達到損公肥私之目的。例如,將用于集體福利支出的發票開成能在成本中列支的材料物資,既能達到為小團體謀福利,又能偷漏國家稅款;將公款請客送禮及行賄等非法事項列入合法項目之中。
2.違背權責發生制原則,人為地造成成本不實。有些企業領導和會計工作者為了本單位甚至個人的利益,千方百計地在成本上做文章,該提的費用不提或少提,該攤的費用不攤或少攤,少計或多計成本費用,人為地加大或減少待攤費用及在產品成本,虛增或虛降利潤。
3.違背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故意使當期收入與當期費用不配比,以達到虛增或虛降利潤之目的。任意使用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和預提費用等會計科目,以此作為企業利潤的調節器。有的單位為了少繳稅,隨意提取預提費用或多提折舊,以增大成本費用、虛虧實盈來逃避稅收。
4.違背一貫性原則,鉆國家會計政策的空子。我國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發出存貨計價可以采用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等,雖然制度規定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計價方法要保持一致,但有些企業為了調劑利潤,還是千方百計地在發出存貨計價方面做了很多“手腳”。
(1)利用轉賬憑證調整往來賬,虛增利潤邀功或隱瞞利潤偷稅。具體表現在:國有企業往往通過應收應付款項與有關費用的反復轉賬,虛增利潤以求經營業績;個體企業則往往以此方法隱瞞利潤,使稅務人員不易查出其中的奧秘,以達到偷漏稅款的目的。
(2)會計報表不完整、不真實。有的主管部門對報表匯總工作沒當回事,還常以要趕時間上報為由,隨意將匯總報表做平了事;有不少企業為取得有關銀行的信任,爭取多貸款,編造反映較大利潤的會計報表;而為了達到避稅,向稅務部門申報的又是收支相抵、略有盈余的報表;有的企業賬是真的,報表是假的。
(一)個人利益驅動的結果。有的單位把經營者的考核獎勵、職務升遷等同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掛鉤,經營者為了夸大自己在任期間的業績,不顧國家和企業未來利益,肆意違反會計制度,故意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盲目追求賬面利潤。許多經濟效益差的企業,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扭虧指標,取得銀行貸款,通過工商檢查,迫不得已做假賬,搞虛盈實虧。而個體企業領導則隱瞞利潤以達到偷稅的目的。
(二)外部經濟監督體系尚未完善和未充分發揮作用。銀行、審計、稅務等外部監督機構,雖然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各種檢查,因工作重點不同,雖有諸多監督機關,但為完成各自的任務,各有取舍,未能形成一個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有效的整體監督體系,即使是處理查出的違紀事件,也存在經濟處罰多、行政處罰少,對當事人處罰多、對單位領導處罰少的現象。執法機關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
(三)會計人員依附企業,地位低,自身的權益得不到保障,難以進行有效監督。會計人員作為企業內部的員工,對企業經營者存在著依附關系。在實際工作中執行會計制度時,左右為難。如果依法辦事,會遭到調換工作或下崗的威脅,如果照領導的意圖辦,又違反了會計制度,權衡利弊,還是保住“飯碗”要緊,只得聽從領導的擺布。
(四)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低。有的企業領導由于缺乏對會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認為會計工作很簡單,任人為親,聘用的會計人員對會計法、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掌握得不夠精,業務處理上在所難免地不自覺違反了會計法規,這也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另一方面,有些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高,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不履行會計監督職能,造成在會計工作方面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假造會計憑證、會計報表,亂攤成本,隱瞞收入,偷逃國家稅收,致使會計監督失控。
會計信息失真,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國家都會造成極大的危害。主要表現在:
(一)會計信息失真給投資者、債權人的經濟決策帶來誤導,也使企業在經濟活動分析、預測、計劃及經營決策中失去了可靠的基礎。同時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一個完善的、發達的市場經濟,是在合法的、公平的競爭機制中發展起來的,會計信息失真,破壞了市場運行的有序性,干擾了市場資源的配置,影響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會使投資者無所適從。
(二)會計信息失真使得有些核算資料嚴重不準,導致利潤虛增,這會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運行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不同程度上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使國家宏觀調控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嚴重影響了國家經濟預測和決策,給國家經濟建設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三)會計信息失真造成企業收入利潤虛增、財政虛收、干部多拿、職工多分,掩蓋了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一些矛盾,使企業出現大量的潛虧隱虧,影響企業將來的生存及發展。
(四)會計信息失真,在政治和社會生活方面也帶來一些不良影響,污染了社會風氣。無論是故意或無意的,必然會造成管理混亂,使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開支得以蒙混過關,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賬實不符,可以混水摸魚;收入不報,成本不實,截留利潤,為貪污腐化大開了方便之門;偽造或變造憑證,虛報冒領,虛盈實虧,更使國有資產流失。
(一)加強會計法規建設,增強執法力度和查處力度。首先,應建立、完善以《會計法》為龍頭的一整套會計法規。雖然我國已經頒發了許多財會法規制度,但對違紀和會計信息失真行為的懲處辦法卻很不具體,不便于操作執行。應增加違紀處理的具體內容,要做到立法嚴謹、具體,體現法的威懾力,使違法違紀者傾家蕩產,名譽掃地。各單位應根據自身情況作補充規定,建立嚴密的內部控制制度,嚴格執法。其次,應增強執法力度。凡單位領導人授意、指使、強令會計人員編造、篡改會計數據,弄虛作假,損害社會利益的,必須嚴肅追究單位主要負責人的法律責任。會計人員和注冊會計師參與作弊的,也要依法追究責任,切實制止和糾正經濟活動中權大于法的行為。同時,要對堅持原則的會計人員進行保護、表彰和獎勵。
(二)完善以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社會監督體系,加強各部門的協調管理,強化會計監督。要加強監督力度,盡快把監督工作納入系統化、規范化軌道,使審計、財政、稅務等監督形成一個統一整體。對于凡是應建賬而不建賬或建賬不符合規定的,稅務部門不得售予稅務發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得發給營業執照,不予年檢;銀行金融部門不予開戶,不得發放貸款。對企事業年度會計報表,逐步實行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財政部門要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進行抽查,對抽查結果要嚴明獎懲,要進一步加強《注冊會計師法》的宣傳貫徹,采取切實措施,加大審計質量控制,提高中介組織的職業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發揮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組織的監督作用,加大監督力度,凈化執業環境,任何單位、部門和個人都不得干預其正當執業。
(三)堅持法制宣傳和培訓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努力提高會計人員和企事業法人代表的會計法規意識和業務能力。加大財經法規知識宣傳、培訓工作的力度,尤其是對企業領導的培訓,讓他們知法、懂法、守法,并以身作則,帶頭執法。還要重視“再教育”工程,不斷地更新知識,積累經驗。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求,會計人員要刻苦鉆研業務,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業務能力、工作質量、工作效率,并從中學會管理,熟悉本企業的生產經營和財務管理情況,善于積累和事后總結分析,能結合企業實際,制定出各項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辦法,在企業領導制定決策和實施決策過程中,為領導出主意、獻高招。
(四)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從原始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財務收支、實物、款項及會計檔案是否真實、合法、合理等方面,都要根據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配套的憑證填制、憑證的微機錄入、憑證校對、會計資料的歸檔等審核監督制度。要把宏觀控制和微觀管理相結合,使規章制度不流于形式,真正地起到指導作用。在會計活動過程中,要嚴把數據來源的真實關,準確無誤地反映經濟活動。
(五)提高會計人員地位,保障會計人員的合法權益。要從根本上防止會計信息失真,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對按原則辦事、忠于職守、敢于堅持正義的會計人員給予保護,保障他們不受打擊報復,維護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F23
A
1673-0046(2010)5-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