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葉
(山西省運城市運城學院師范分院,山西 運城 044000)
關于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教育的思考
李愛葉
(山西省運城市運城學院師范分院,山西 運城 044000)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和技術,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一種先進、科學、完整的育人觀念,因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探尋科學有效的教育模式,對心理亞健康學生進行積極干預和教育,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有著巨大的意義。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取向出發,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教育的現實,對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思考。
心理亞健康;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的飛速發展,帶給人諸多的心理沖突和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大量調查數據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04年10月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心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國家教育部的抽樣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疾病率高達20.23%,有近35%的學生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
國內目前對心理亞健康較多的提法是:心理亞健康、亞健康狀態的心理問題、亞心理健康、亞健康心理、非健康心理、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失調等。心理亞健康作為亞健康的一個分支,盡管已引起人們的注意,但這方面的研究有限。
心理亞健康是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的中間狀態,有人稱之為“第三狀態”,即除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外的第三種心理狀態。心理亞健康是“一種介于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之間的中介狀態,這種狀態未達到CCMD-III等精神病學診斷標準,但同樣會給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不引起重視還可誘發軀體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機。”正如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間的灰色一樣,心理亞健康是心理的一種“灰色”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不良刺激下引起生理、心理發生異常變化,但尚未達到明顯病理性反應的程度。然而,“盡管沒有明顯的外在表現,然而一旦遇到異于慣常環境的事態發生而又得不到疏導就有可能轉化為心理疾患以致影響終生。”
“心理亞健康”概念的提出,標志著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更為深入和全面,同時也標志著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已經不滿足于疾病的消除,而是要不斷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和技術,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一種先進、科學、完整的育人觀念,因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探尋科學有效的教育模式,對心理亞健康學生進行積極干預和教育,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有著巨大的意義。
長期以來,人們對心理疾患的研究比較重視,雖然心理亞健康已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國內外對此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針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這一為數不小的群體的研究和干預更為罕見。這就致使廣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把注意力過多集中在少數具有心理疾患的學生身上,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心理保健。顯然,這種只關注“疾病”不關注“健康”,只關注“問題”不關心“學生”的做法是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相背離的。這種病態心理學取向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偏移,幾乎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沒有心理問題或疾病,心理健康教育變成了“滅火器”、“搶險隊”,從而極大地削弱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由于對心理亞健康概念的理解不統一,因而在具體實踐和操作中對心理亞健康的診斷標準、測量工具以及對干預效果的評價等方面也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和公認的客觀指標。目前,在一些研究中主要依據量表測量,常用量表有:癥狀自評量表(SCL-90)、大學生精神健康調查表(UPI)、康奈爾醫學指數(CMI)以及一些具體癥狀的測量量表,比如,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在具體運用中,有的運用其中一種量表,有的幾種量表聯合使用,也有的選用自編量表。
關于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干預研究,大體上分為三類:
(1)分析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成因,提出描述性的對策建議
在教育實踐中,許多關注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廣大教育工作者,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從社會環境、時代背景、大學生自身特點等方面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并提出了描述性的對策建議,這類研究最為多見。比如:高校應增設健康心理的專業指導教師,并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大學生自我保健的意識;經常開設一些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教給學生及時宣泄不良情緒,積極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完善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加強群體心理輔導與個體心理咨詢相結合;優化生活環境,組建家庭、學校和社會心理防治機構相結合的立體網絡等。
(2)針對某些癥狀的調適與訓練,旨在緩解壓力,減輕癥狀的實證性研究
該類研究多集中在某一癥狀的干預上,從理論取向上來看,注重專業的心理學方法和技術的運用。比如行為療法、森田療法、道家認知療法、精神動力學療法、藥物治療、生物反饋治療、閱讀法、集體(團體)輔導、個體心理咨詢、心理健康課程等等。
(3)旨在改變不良認知,提高自身素質的研究
比如,何樹德運用“同輩敘事教學”,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而把問題外化,從而放棄對原有消極角色的認同,與心理問題告別。該類研究在心理教育實踐中應用最為廣泛,且利于大面積推廣,但這類研究卻是最少見的。
對于心理亞健康學生的教育對策和干預措施所依據的理論取向不同,其具體做法當然各異。
積極心理學認為,傳統的心理健康研究與評定實際上是一種消極取向模式的心理學,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態,而不是研究健康狀態。積極心理學把這種以矯治社會或人存在的問題為中心的心理學稱為“病理式”心理學,也叫消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認為,消極心理學把人看成是消極被動的,只能對外界壓力產生一種消極適應,這種導向忽視了人類自身的積極力量,極易使人產生悲觀、麻木心態,從而變得“被動和因循守舊而逐漸失去創新和創造精神”。在心理治療上,消極心理學過分強調自己的矯治功能,運用的治療模式又是病理性治療模式,“這就像外科醫生把有病的器官割掉一樣。其結果是病被治好了,而不是人被治好了。”而“疾病的消除,有時并不意味著健康的恢復。”
積極心理學則是從相反的方向,即是從積極的層面來研究與探討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癥狀的消失和康復的結果是產生幸福感,僅僅使用精神癥狀的測量來作為心理健康評定指標是不科學的。積極心理學認為,“即使那些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也不僅僅只是要求減輕痛苦,處于混亂中的人們需要更多的滿意、愉悅與快樂;人們需要建構力量,而不僅僅只是矯正缺陷;人們需要有意義、有目的的生活,這些并不會因為痛苦減輕了就會自動產生。”
積極心理學更贊賞人本主義的觀點,強調研究每個人的積極力量(positive strength)。所謂“積極力量”是指能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有效分析并作出合理選擇的一種動態的心理過程”,是“正向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和潛力”。簡單地說,“是一種為了得到良好的結果而靈活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
關于積極力量的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1)積極體驗
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主觀幸福感是積極體驗的核心;積極情緒體驗之間的關系;積極情緒體驗與健康的關系;積極情緒體驗的功能。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積極體驗不僅能釋放由消極情緒造成的心理緊張,使人的機體保持健康和活力,而且能擴展個人的即時思維——行動范疇,這就使得個體具有了建構持久的個人資源的機會。因此,積極情緒體驗不僅是反映個體健康和幸福程度的一個指標,而且有助于個體的成長和發展,是培養積極人格的必要途徑之一。
(2)積極人格
積極心理學對人格的研究,是以反思和批判傳統心理學關于人格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來進行的。積極心理學認為,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存在兩股抗爭的力量:消極的或悲觀的,比如生氣、壓抑、貪婪、自卑等;積極的或樂觀的,比如:喜悅、寬容、慷慨、自信等。積極人格的實現途徑:增進積極體驗,培養良好的自尊。
(3)積極的社會制度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不是按照基因圖譜規定的固定路徑來發展自己,人格主要是人與外界相互作用過程中得到發展。積極的社會制度作為一種外在因素,會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對個體產生影響。因此,它不僅是建構積極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個體不斷產生積極體驗的最直接來源。
需要指出的是,積極心理學并不是不研究消極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問題,而是提倡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優秀品質和潛在能力。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的積極心理治療有一個假設:病人同時既有生病的能力,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療者的任務是激發和鞏固病人獲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
目前,關于心理亞健康學生的干預研究從理論取向上來講,大多以消極的矯正模式為主,對積極的發展模式的研究較少。按照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心理病態的消除并不等于健康狀態的獲得,而心理亞健康學生一般并沒有明顯的心理癥狀和問題,因而對其教育應從“矯正模式”轉變為“發展模式”,心理教育的重點應當放在激發主體自身積極性的培養上,以提高心理亞健康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一個大變革、迅速發展的時代,生活學習方式的改變、就業和經濟壓力的增大、社會環境的復雜多變、價值的多元化、網絡社會的虛擬與吸引以及自身生理、心理巨變所帶來的困惑等,無不對大學生產生巨大的沖擊和震撼,因而對“主觀我”和“客觀我”、“理想我”和“現實我”的認知容易出現偏差,從而產生“自尊心”與“自卑感”、自信心與自我價值感等諸多矛盾和心理沖突,這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和困擾的內在原因之一。運用各種途徑和方式幫助心理亞健康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是心理亞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
悅納自我是對自己本來面目的認可和肯定,能否悅納自己是能否發展健康的自我的核心和關鍵。自我完善是合理確立自我理想目標并不斷協調、控制自己的行動,以提高現實自我,追求理想自我的過程,是個體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
主要做法:
1.故事感悟法。故事感悟有利于擺脫自我中心,學會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客觀、理性地反思和評價自我。
2.小組討論法。比如,列舉自己的優缺點,與周圍同伴一起加以分析,傾聽小組成員的意見與感受,學會對角度看待和評價自我。
3.心理訓練法。比如,找出你的長相中10處你最不滿意的地方,并排序,然后再找出10處最滿意的地方,比較兩種方式的心理效果;運用積極和消極的方式評價長處或缺陷,比如:我的皮膚比較黑,消極觀點:“我不漂亮”、“個人魅力大打折扣”、“再白點該多好”……積極觀點:“我的皮膚雖然黑,但很光滑、健康、不長雀斑……”積極心理學理論強調“積極”,即不只看到問題面、消極面或缺點,更應看到積極面、優勢面;積極與消極、優點與缺點不是絕對的,應該對問題作積極解釋,換一個角度和方法,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4.開展心理活動。心理活動作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教育方法,具有較強的情景性、自助性、靈活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心理活動注重自助式心理探究和訓練,小組成員之間命令少而從眾多,要求少而默契多,強制少而模仿多,在真誠相待、真心關愛、熱情相助的氣氛中,更容易產生心理相融和共鳴,互相接納、欣賞、肯定、模仿,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更有利于活動目標的實現。在活動中,每一個成員既是被訓練者,又是訓練者;既是探究和思考者,又是啟迪和幫助者,助人自助,共同成長。比如,演講“我自豪,我能行”、“放飛夢想”等;個性化宣言“我有我風采”;設計理想自我,展望明天的自我風采,等等。
[1]劉歡歡,張小遠,趙靜波等.軍隊醫科院校心理亞健康學生肌電生物反饋干預研究[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4,(22):2048-2051.
G64
A
1673-0046(2010)5-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