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婷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分析英語學習障礙,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雷曉婷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影響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問題主要歸為情感因素、母語干擾與周邊學習環境、思維差異、個體性格以及學習方法的應用等諸多因素。分析英語學習中存在的障礙,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使能夠更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英語學習;應用能力;影響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交往頻繁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外語已經成為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掌握外語的多能人才早已成為一種社會需求。人們掌握外語的目的雖有極大的不同,但總的來說,主要目的還是將外語作為獲得國際先進知識,進行學術交流或作為一種有效的交際工具使用。
由于學習者學習目的和主客觀學習條件的差別,掌握外語所要求達到的水平和實際能達到的水平之間就存在著比較大的懸殊。為了更有效地進行外語教學,多年來人們一直在致力于尋求更經濟更合理的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把外語教學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集中起來,進行科學的分析整理,探求解決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對提高教學質量有現實意義。
作為大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課,英語是學校目前學習人數最多,涉及專業范圍最廣,投入的時間、精力、經費非常多的一門學科。在我國,一般城鎮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接受英語教學,到大學畢業為止,一名大專畢業生學習英語的時間就可能長達十二年。從理論上講,大學生的英語成績應該是不錯的,至少學習起來不會感到吃力,而應該駕輕就熟。然而,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作為英語教師,首先要從根本上了解學習英語的心理機制,分析英語學習的困難,進而靈活把握教學原則和方法,以期有效提高整體的英語應用能力。鑒于這種現狀,我們很有必要探究影響英語學習成績的因素。影響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問題主要歸為情感中的動機因素和無法擺脫的母語干擾、周邊學習環境、思維差異、個體性格以及學習方法的應用等諸多因素。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就相關方面的課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情感因素是一個大范疇,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它包括動機、態度、自尊、自信、焦慮、移情、自我形象等等,其中動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追求某一社會目標時,有成就動機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去追求成功和回避失敗,會努力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會通過實現自己的目標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作為學生的英語學習而言,他們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語成績,希望考入理想的大學,希望能擁有較高收入的職業,或者參加各種賽事獲得獎勵,讓身邊的親朋好友為自己的優秀感到驕傲,這就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對自身的發展起到激勵的作用。
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克服大學生學習成績提高的情感障礙因素。學生學習動機的缺乏,與他們早期的學習經歷有關。很多學生在最初接觸英語時,由于不了解英語的特點,再加上教材的編排體系和教師的方法、經驗,對學生日常英語應用的評價存在主觀和以偏概全的現象,導致大學生對英語產生了不良情感因素,從而造成學習時消極被動、興趣低下,認知出現障礙,情緒失調,對英語產生了本能的抵觸和消極應付的情緒,上英語課時提不起勁頭,一頭霧水,不知道從哪里入手,怎么掌握相關知識。針對這種現象,對學習差的學生應使他們多次體驗學習的樂趣,多給予表揚,教師的評價應采用A+1定式(A:學生的實際表現),即教師對學生的最終評價應稍高于學生的實際表現和水平。要積極引導學生把進步和成功歸因于自身的努力,是能力強的表現。并且使他們認識到:只要努力,就會帶來相應的結果;只要付出,就會有一定的收獲。通過對學生多次鼓勵,學生就不容易產生無助感,從而增強了學習信心,有助于提高英語成績。
語言是人類通過結構化的音、形、義的結合,或一定的姿勢、體態來交流思想的符號系統。語言學習是受意識控制的獲得過程,多半在學校中進行。根據語言學理論我們知道:人類學習母語比第二語言要容易輕松得多,這是因為環境對母語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始終經歷著兩種狀態,即“學習”和“習得”,即有意識學習與無意識學習的交替進行。而外語學習在實際生活中卻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學生在一個非常正式的課堂環境里學習一周不過幾小時的英語課程,沒有更多機會進行語言輸入與反饋行動。在課外由于沒有比較好的語言環境,學習者失去了語言運用和習得機會。
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到語言環境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創造良好的校園英語環境將對高校英語素質和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校園英語環境是一個由學校創建,英語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能激發和誘導學生自覺地學習并運用英語的自然語言環境。學??梢猿TO英語角,英語教師與相關人員應廣泛參與其中,帶動學生用英語對話,逐漸過渡到主題交流,最后促成學習者自愿到英語角活動的局面。學生組織應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實踐活動,如英語興趣小組。通過活動,以及多種形式的錘煉,可以帶動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使學生的英語水平達到較高的程度,并對學生掌握英語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在翻譯外語時總是去尋找詞匯和語法上的對等物,事實上,這是完全行不通的。因為不同民族在不同環境下以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客觀存在的事物,不可能形成完全相同的概念系統。不同的國家對許多客觀現象甚至會采用對立的態度。英漢思維有著極大的差異,按照漢語的概念去理解和運用英語,肯定會制造很多障礙。
語言學習者應容忍并順應不同種族間的思維差異,在語感基礎上掌握外語,自覺推理地使用語言知識。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感性反應,學習語言決不能沒有語感。作為一種復雜體系的交際手段,語言的語感無疑也是一個復雜的結構,是一種語音、語法、詞匯和修辭特點與另一種特點之間的異同感。人們在實際掌握語言時,能正確進行詞的性、數、格、人稱和時間的變化,就是基于適當的語感。它和所有一般心理現象一樣,不能遺傳,并非與生俱來。語感是后天獲得的,是培養起來的,是在人的生活中產生和發展的。有了語感基礎,才容易培養外語的思維能力,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進行有效的語言實踐,實際掌握外語知識技能。
傳統的學習方式對大學生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模式影響下,有一部分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只著眼于單詞記憶,細枝末節,突擊做題,沉湎于汪洋題海,忽略詞語與句子的內涵性質,英語學習成了“無意義”的重復記憶,是只服務于應試的短期行為。大部分由于只注重知識的外在表現形式,因而考試過后,能真正儲存積累下來的知識也就所剩無幾了。
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大學生把英語當作語言來學,不是僅作為功課來學,樂趣應是第一。教學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字詞、語法結構及課文翻譯的講授,而應是一種對知識的延伸、擴展和引導。要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思索問題。要注意講述文化背景知識、熟悉的社會現象,結合身邊事物和生活常識,學生易產生感性認識,從而激發他們對話題的興趣與討論的欲望。通過不斷總結、反思,學到的東西就會長久地留在腦子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英語水平的提高。
為了掌握外語知識技能,學生必須熟記大量語言材料。識記、保持、再認、重現是記憶的基本過程。這些過程涉及到對語言材料的輸入、存儲及使用,是影響語言材料記憶效果的重要因素。識記是一種有意識的記憶,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心理活動。它必須經過主觀努力,有其預定目的。英語學習,特別是對語言材料的記憶,主要是進行有意識記憶。進入短期記憶的信息,如不重溫,很快就會消失,而長期記憶的形成是由于短期記憶活動痕跡的積累。短期記憶的材料,通過不斷重溫及語言復述才能進入長期記憶,從而具有極大的有效性,才能保持牢固。外語學習中的練習、作文、翻譯、復述都是復習的性質。
在實踐中,筆者認為,單詞的記憶必須以短語或短句為基本單位,盡可能提供相關的非語法性的信息,側重于理解單詞的內涵,以不同的形式和結構解構及合成來使學生理解詞匯,從而加深記憶。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孫曉青.外語思維和母語思維.[J].外語界,2002,(4).
G642
A
1673-0046(2010)5-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