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葉,李 青
(1.山西旅游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華澳商貿職業學院,山西 榆次 030600)
區域文化在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探討
王 葉1,李 青2
(1.山西旅游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華澳商貿職業學院,山西 榆次 030600)
文化逐漸成為旅游的核心。旅游具有文化屬性,也具有經濟屬性。旅游經濟是區域經濟,區域文化是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但文化也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因而區域文化對區域旅游經濟的作用要辯證地看待。
文化;區域文化;旅游經濟;區域旅游經濟;作用
文化一詞內容豐富,涵蓋范圍甚廣。溯其源,我們可以找到以下的解釋:在《語言大典》中,“文化”有四層含義:(1)culture,指在某一種族、宗教或社會組織中,其傳統的獨特結構所含有的慣常信仰、社會禮儀和生活特性的總體。(2)civilization,指人類向文明進入的一個特定的狀態或階段:如特定的時代、地點的文化特征;有時指常與亞文化一道得到廣泛傳播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如中國文化。(3)learning,指歷史學者積累起來并傳承下來的知識。(4)education,指通過教育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能力或品德的總和。《辭海》里這樣解釋“文化”:(1)從廣義上說,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事件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由此看出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種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有階級的社會中,它具有階級性。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過民族形式的發展,形成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連續性,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連續性是文化發展歷史連續性的基礎。無產階級文化是批判地繼承人類歷史優秀文化遺產和總結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經驗而創造發展起來的。(2)泛指一般知識,包括語文知識在內,例如“學文化”就指的是學習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識。又如對個人而言的“文化水平”,也指一個人的語文和知識程度。(3)指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總稱。南齊王融《曲水詩序》:“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由此看出,“文化”一詞包羅萬象,內涵深遠。
旅游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工業革命的產生極其迅猛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個人錢財增加,但產生了心理上的焦慮和壓抑之感,這就要求有一種方式來釋放這種不滿情緒,此時旅游活動應運而生,離開常住地,去異地體驗全新的另類生活,放松身心,為了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旅游是人們在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后一種高層次的需求,是人們物質生活的升華,是精神享受。狹義文化恰恰就是人類積淀下來的精神產品。誠然,文化與旅游之間有著天然的明暗交錯之聯系。
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后現代旅游蓬勃發展,旅游已經成為人們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文化要素對旅游活動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旅游就是體驗一種另類的文化生活,文化越來越明顯地成為旅游的核心。
從文化學的角度,更多的專家學者認為,“旅游是一種文化現象,一個系統,是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旅游屬于文化范疇,是文化的一個內容”。馮乃康先生則更加明確地認為,在旅游活動過程中,不管是從旅游需求角度的旅游者來說,或是從旅游供給者的角度來看,旅游活動本身是一種文化活動,它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與文化緊密關聯。從旅游的本質來看,旅游就是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是人們為追求新、奇、異的外在體現,屬于文化范疇。
文化的形成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同的地域空間有著不同的文化表現。區域文化是近年來旅游開發挖掘的主要對象,是旅游產品的核心部分。旅游就是要充分挖掘不同地域的文化內涵,呈現在外來者面前,供其玩賞品味,以達到旅游者以釋放壓力為其核心的不同的出游目的。1992年中韓正式建交,根據中韓近些年往來數據統計顯示,中國人訪問韓國的人數在不斷攀升,截止到2005年韓國訪問中國的人數已取代日本成為中國第一大客源國。兩國客流量增加趨勢明顯,韓中旅游發展得如此迅速,文化作用功不可沒。很多中國人喜歡韓國文化中影視劇所表現的生活方式和自然風光而希望到韓國旅游,眾多的韓國人也因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和悠久歷史文化遺跡而紛紛到中國旅游、留學和定居生活。再如,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的紅色旅游,紅色之旅是中國革命史、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傳承的具體體現。紅色旅游大省貴州、陜西、河北等地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廣大游客通過紅色旅游文化挖掘革命精神內涵、培育新的時代精神,推動思想道德的升華。由此不難看出,積極發展區域旅游文化就是提高旅游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旅游是一種經濟現象,而這種經濟現象是以文化為內驅動的
群體來講,旅游是一種經濟現象。但旅游這種群體性表現的經濟現象也有一種內驅力,即是文化,由文化來驅動旅游經濟的發展。旅游經濟是區域經濟,因此即是區域文化驅動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
現代社會,社會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伴隨著大量的旅游人群的流動,以及為之所建立的相關配套設施、服務機構的設立,現代旅游出現。不管從旅游需求方面考慮還是從旅游供給方面來分析,都可以得出,旅游已經表現出一種社會經濟性的特征。同時,各地方爭相把旅游業作為當地的首選產業,以此來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因而旅游亦逐漸發展成為地區經濟增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以旅游來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但是,旅游是人們追求釋放的結果,是人們探求異地文化的結果。因而,文化始終是旅游這種活動產生的內在驅動力,是人們為了追求另類,進而才出現了大眾旅游流這種經濟表現。因此可以說文化是旅游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才使中國旅游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所以挖掘文化的內涵來推動中國旅游經濟的發展,是學者們不容忽視的重要研究內容。
旅游的其中一種重要的特殊性就是旅游的文化交流性,這種文化交流作用產生了一種牽引效應,這種牽引作用導致了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旅游牽引它增加和擴大投資、提升了產品質量、提升其經營管理理念。一方面,經營理念要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信息時代的到來,要求掌握最新信息,緊跟時代步伐,提升經營理念。這樣就帶動了區域整體經濟的發展,使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
(二)區域文化是區域旅游經濟核心,要挖掘區域文化來推動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旅游經濟的發展決定了一種相對應的旅游文化,這種旅游文化反過來又推動了旅游活動向更深、更廣的方向開展。不斷形成的各種旅游文化,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演變成為各種不同的意識,指導著人們的旅游行為。如由單純的旅游觀光向度假、休閑的轉變。
重視文化的挖掘,大力發展旅游,旅游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旅游資源。如云南省以旅游資源來發展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旅游業已經成為云南省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旅游是相對其他產業來說對環境影響較弱的產業,利用云南特有的文化資源來發展旅游,現在是,未來也必將是云南省經濟發展的首選。彩云之南的云南省有26個少數民族聚居,享有“動植物王國”和“民族文化走廊”的美譽,正是秀麗雄奇的自然風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數以萬計的游客,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旅游經濟的大發展。
文化也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文化變化對區域旅游經濟的作用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旅游具有兩重性:一方面能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環境的損耗和地方文化的同化。
(一)區域文化可以引領區域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
當今中國和世界各地科學文化水平日益提高,人們旅游觀賞的文化品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現代旅游是旅游者為了滿足自己精神文化需要而實施的一種高級消費,對旅游者來說旅游最大的收獲就是精神的愉悅和無窮的美好記憶,所以沒有文化就沒有旅游,旅游產品和旅游產業的經濟性、文化性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旅游產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帶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打出朝鮮族的民族品牌,展示優良的區域文化,凸顯民族文化特色,是推動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區域文化中變化部分有時會對區域旅游經濟發展造成負面效應
文化沒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它只是某一個階段人類生活、工作的縮影。旅游者進入旅游地旅游,促進了旅游地經濟的繁榮發展,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影響文化的因素有很多,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文化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外來旅游者進入旅游地,此時內外兩種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目的地居民逐漸地接受外來文化,從而有可能導致當地文化的缺失。由于對旅游文化內涵缺乏理解,有些旅游地使某些不良現象低格調、庸俗化地和當地旅游文化相結合,為迎合一些低級趣味的旅游者,使得一些落后的區域文化被某些旅游地用來展示和吸引游客。云南省有個美麗的地方——瀘沽湖,在那里仍舊保留著母系社會文化,至今當地居民仍實行“走婚”制度。旅游業的開發使當地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游客,尤其是男游客對神秘的母系社會及其特有的“走婚”制度很感興趣,正是這種文化每年吸引上百萬的游客到該地旅游。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大量進入,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沖擊較大,外來的一些不良現象借“走婚”的牌子居然演變成為一些違法亂紀的特殊性服務行業。長此以往,不僅發展不了經濟,反而會起到消極阻礙作用。人們旅游是為了探求異地鄉土風情,一旦當地文韻變質或消失,會直接影響到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反之這種文化交互也促進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增加了社會和諧。所以,恰當、合理地處理異地地域文化之間的這種微妙關系,在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應將保護放到首位,盡可能地避免文化生態遭到破壞,以促進當地經濟的進步,是管理部門應十分重視的問題。
[1]田里.旅游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偉.旅游學通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李偉.民族旅游地文化變遷與發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張雄.經濟哲學——從歷史哲學向經濟哲學的跨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F29
A
1673-0046(2010)01-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