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芳列
(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從文化角度淺析80后戀人之間稱謂的變化
尹芳列
(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稱謂是人類社會中體現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稱呼,它反映著一定社會文化或特定語言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當今80后戀人中,一些新的稱謂正在流行,這些新式稱謂的產生并流行,與一定的社會文化是緊密相連的。
80后;稱謂;社會語言學
稱謂又叫稱呼,《現代漢語詞典》對稱謂的解釋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支書等”。人們在交際中總要以某種言語形式稱呼對方,稱呼他人是一種重要的社交禮儀。稱謂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它是稱呼者對被稱呼著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關系的認定,起著保持和加強人際關系的作用。每一種語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之后,都會形成各自獨特的稱謂體系和使用規范。
中國現代的稱謂體系是在古代或傳統稱謂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一方面繼承了過去稱謂中尊稱或謙稱的習俗,同時也拋棄了不少反映封建社會階級關系的稱謂語。陳松岑1989年在《禮貌語言初探》一書中對中國當代的稱謂體系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他把中國的稱謂語分為親屬稱謂、職業稱謂、職務稱謂、通稱、姓名稱謂、人稱、不稱等七大類。
“80后”是用來形容在1980年以后出生,現在正直青春年華,并且在觀念、個性、風格、處世態度等都與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大有區別的年輕群體,現在多用來形容社會全新的一代,是與過去傳統年輕人的分界點。
據筆者觀察,80后一代在生活中善于創新,尤其是戀愛中的男生女生們,更是將對方的昵稱發揮到了極致,80后男女戀人之間的稱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筆者把他們之間較常用的稱謂進行了歸納,可以分為這樣幾種:
80后的未婚青年在相互稱呼時,較喜歡用一些已婚的稱呼來稱呼對方。比如“老公、老婆”,“先生、太太”等。
我們知道,“老公、老婆”是已婚的夫婦對于對方的稱呼,但這種稱呼是大多數80后的最愛。在他們的詞典里,結婚證似乎只是一種象征,但并不影響這種稱呼的存在,甚至剛剛戀愛就已經開始這樣稱呼對方,他是我老公,她是我老婆,大大方方地當眾親吻,熱情高漲地大聲喊出自己的最愛,向對方證明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這樣的稱呼最適合女生撒嬌了,且屢試不爽。
“先生”這個稱呼由來已久,不過不同的歷史時期對這個稱謂是針對不同對象的,一般指有德行的長輩以及對舊時多種職業的人的尊稱,近代以來,也有稱丈夫為“先生”。用“先生”稱呼丈夫,文雅而帶有敬仰的意思,至今它還在海外華人中和港臺地區廣泛使用。“夫人”原指天子的妾,到了近代,“夫人”也被用來尊稱一般人的配偶,現在,“夫人”多用于外交場合,介紹外國總統的妻子時,就會尊稱為“總統夫人”。可見,“夫人”多用來稱呼那些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的妻子。80后戀人也沿用了這種稱呼,他們不會顧及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低,這樣稱呼對方只是希望自己在外表現得更加知書達理一些。
80后戀人也會把用于古代的,卻很久不流行的稱謂用來稱呼對方,最典型的莫過于“相公、娘子”。
看過越劇、黃梅戲的話,你一定會對里面不時就有的拉長了聲音的一聲嬌呼“相——公——”印象深刻,也可見這個稱呼在古代時被眾妻子所愛戴。舊時婦人用“相公”來稱呼自己的丈夫是可以理解的,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多是取決于其丈夫的地位,婦為夫貴、夫貴妻榮。妻子們希望自己的丈夫能拜官封相,稱其為“相公”,是一種美好愿望的寄托,無可厚非。元朝時,“娘子”一詞是丈夫對妻子的一個主要稱謂,明代是鼎盛時期,到了清代很快就衰落了。
80后戀人突然又興起這種稱呼,既不是出于對男友寄予厚望,也不是由于女子地位低下,只是沒事找點樂子,或者想要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干脆就直接焉酸百怪地稱對方“相公、娘子”。
親屬稱謂用在非親屬之間也叫擬親屬稱謂,擬親屬稱謂是親屬稱謂的擴展,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見非親屬關系的人用親屬稱謂語來稱呼對方。如:同事之間關系較近的很少稱呼對方的名字,而是以“哥、弟、姐、妹”相稱,或者是在姓或名字的后面加上親屬稱謂語相稱以示關系的親近,這就是擬親屬稱謂語的實際運用,也是一種漢語語言習俗。
80后戀人間也同樣遵從這種習俗,經常稱呼對方“哥哥、妹妹”。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典型的80后男生拉著一典型80后女生的手,親切地稱呼“妹妹”時,那么你千萬別以為他們真的是兄妹,因為這是80后一代最為習慣的對戀人的昵稱?!案绺纭⒚妹谩北緫羌彝ブ械囊粏T,用這樣的稱呼來叫對方,是希望對方能把自己當成家庭中的一員,再加上80后一代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這樣稱呼是不希望太孤獨。
在漢語的稱謂語中,年齡是重要的參數之一,許多稱謂是由于年齡或年齡的差異而形成的。比如年老的夫妻之間會稱對方為“老頭子、老婆子”,長輩為了表示對孫輩的喜愛之情,稱之為“寶寶、妞妞、小心肝、小寶貝”等。但是這些稱呼在80后戀人之間使用是再正常不過了,他們不管這種稱呼是適合多大年齡的,也不管是把對方叫老了或叫小了,只要樂意,便叫得不亦樂乎。
80后一代是個性張揚、標新立異的一代。但他們經歷了房價暴漲、工作難找等帶來的生活壓力,為了給生活減壓,讓生活變得更加幽默,于是千奇百怪的昵稱隨之而來,連“大野豬、小蚯蚓”也被他們搬了過來稱呼對方,與動物可以親密無間,共同生活,也是這一代人獨創的非主流的稱謂。
稱謂“強烈地反映出人的社會屬性和價值觀念,與整個社會主義文化、政治背景、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密切相關,是受特定社會制度制約的?!?0后一代是比較特殊的一代,他們生活的環境較之前都有很大的變化,因此他們在心理上、行為上與他們的長輩、他們的前輩都有很大的區別,80后戀人之間稱呼語的變化是與當今社會文化的影響分不開的。
1.與成長背景有關。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國門進一步被打開,一些西方的文化、習慣等也傳入我國,80后所面對文化是與全球化的多元文化相聯的、雜亂的、多元的、多聲部的、多側面的文化,因此80后接觸到大量前衛、時尚的觀念。他們置身于流行音樂、明星廣告、跨國公司、韓劇、懸疑小說、酒吧、超市、歌廳、網絡等,他們面對的是與前輩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再是單一的傳統文化。年輕一代因為相對比較感性、好奇心比較強、對新事物比較敏感和容易接受新事物等,因此他們特別能創新,挑戰傳統文化。表現在愛情上就是“,80后”的愛情觀較少受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他們并不認為婚姻是必須的,他們相信純粹的愛情,有愛就要表現出來。
2.與國家政策有關。1983年以后,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在全國全面推行。從1983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而我們談論的“80后”正是我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缺少兄弟姊妹的親情,內心孤獨、寂寞,特別想擁有兄弟姐妹。在《閃開!讓我為80年后辯護》中有他們的獨白:“前輩啊,你們如何能明白從小就沒有玩伴的痛苦。父母說‘:乖啊,待在家里不要出門。’然后將房門反鎖為生活奔波去也。我們望著窗外的陽光,仿佛玻璃上的蒼蠅——有光明沒前途……”所以長大后,有了戀人,就很自然地想把他(她)當作親人來對待,稱呼其為“哥哥、妹妹”,彌補內心的孤獨。
3.與教育環境有關。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是人類精神營養的供給地。然而,在中學階段,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片面進行應試教育,而完全忽略了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精神世界的塑造與培養,使他們精神營養嚴重匱乏,找不到人生的目標。到了大學階段,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本是一件好事,這有利于我國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但在轉變過程中卻摻雜了太多商業化的因素,這些使得中國高等教育水平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大大倒退,大學生素質普遍下降。因此,80后外表光鮮而內心虛無,他們一味地追求個性的解放,不斷標榜自我,而忽略了道德的規范。
4.與家庭因素有關。以往所謂“多子多?!钡挠^念在80后一代人身上必須轉變,因為獨生子女居多,所有上一代或上兩代人的精力和寵愛都集中在了這些獨生子女的身上,還真有“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感覺,父輩對獨生子女寄予厚望,希望他們將來能夠成龍變鳳,因此對他們要求極為嚴格,學習上除完成日常作業外,還得參加各種輔導班,諸如舞蹈班、鋼琴班、書法班等等,整得小孩子比大人還忙,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完全壓抑了他們的童真與個性,而這種壓抑終究需要有釋放的時候,所以當這代人長大一點以后,他們不再希望活在別人為他們設計的生活當中,他們希望自由、輕松與快樂,而父輩卻依然希望他們能夠像孩童時代一樣聽話,能夠繼續遵循父母設計的軌跡成龍變鳳,二者思想上的沖突愈發激烈,所以這代人也愈發叛逆,他們喜歡標新立異,張揚自己的個性來顯示自己的獨立。
80后這些稱謂的變化體現了一些社會問題,也反映了他們的心理變化和特點,他們在孤獨中成長,面對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極具創新精神,性格獨立,愛標新立異。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80后一代正日益成為社會建設和發展前進的重要力量,逐漸成為中國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80后的先進分子正在為這個獨特的群體爭得更多的話語權和表述自己觀點的機會,社會也以一種寬容的態度來接納和認可他們所做的一切,當然也包括稱謂。
[1]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38-139.
[2]王立廷.稱謂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124.
[3]陳建民.中國語言與中國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68.
[4]胡文仲.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H1
A
1673-0046(2010)7-0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