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麥田里的守望者》霍爾頓外表的玩世不恭與內心的善良博愛初探
陳曦
(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執著于真實、善良的問題少年,在被學校開除后,經過幾天幾夜的流浪,他對人生、社會有了新的理解。最終,善良、大愛讓他重新返回社會,守望人類的精神家園。
霍爾頓;守望者;精神家園
《麥田里的守望者》講述了發人深思的故事。出身于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少年霍爾頓·考爾菲德由于厭學而第四次被學校開除,他提前離校,來到紐約。想在自己被開除的通知到父母手中之前,在紐約逍遙幾天,而后再回家面對父母的斥責、教育。然而,經歷了在紐約一天兩夜的無聊、困頓乃至身心受辱的可怕境遇之后,霍爾頓不僅對學校、對老師、對紐約甚至對一切都感到極度厭倦和失望,他打算和妹妹菲苾道別,然后出走遙遠的美國西部。由于菲苾的機智、真情勸阻,霍爾頓遂放棄出走計劃,回到家中,之后被父母送至療養院,接受精神分析大夫的治療。這以后他明曉了社會的復雜,人需要有辨別,為了生存有時要說些違心的話、做些違心的事,人不能太袒露思想,但是可以堅守思想、堅持本性,于是他回歸了學校。論文將通過對小說情節的分析來闡述霍爾頓的個性特征,揭示霍爾頓性格形成的土壤。
霍爾頓的玩世不恭、缺少進取心體現在他反正統的語言、奇異的穿著打扮、古怪的行為舉止上,體現在對社會現實的嘲諷、批判等等上面。
霍爾頓在大冬天里身穿風衣,倒戴著紅色獵人帽,將鴨舌轉到腦后;張口“他媽的”“婊子養的”,閉口“假模假式”“混賬“”雜種”;讀書不用功,還抽煙、酗酒和女人摟摟抱抱,甚至還找妓女,簡直是個糟糕透頂的“壞孩子”,他想到偏遠的地方,“隨便找個工作做”,“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終身住在里面”。
霍爾頓眼中的社會是虛偽、丑惡、骯臟的社會,他痛恨那種“裝出來”的“偽君子”式的假模假樣的人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他找不到人生的理想、目標,他也找不到活著的意義。盡管他也試著尋找他所渴望的真正美好的事物與有意義的生命,從而能夠使他的貧乏、空虛的精神世界在現實中獲得新的支撐,但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時,他的精神不是獲得支撐,而是遭受更大的打擊,從而更加失望。他不僅無法認同這個社會,而且企圖逃避這個社會。于是,霍爾頓這個“不正常”的“異類”成了世人眼中的“壞孩子”,他沒有理想,沒有追求,缺少進取心,是父母、社會、成人眼中的“問題青年”。
1.愛父母,尤其愛弟妹
一個人是否有愛心,首先看他是否愛家人。如果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連一奶同胞都不愛,那他當是一個丑陋的、沒有良心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霍爾頓當是一個有良心、有愛心的人。他內心里一直敬佩并深深懷念死去的弟弟艾里,把他視為自己的驕傲,甚至精神支柱。母親身體一直不很好,“她的精神很衰弱。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不愿讓她知道我給開除的事”。所以他才選擇在紐約閑逛,以其晚點叫家人知道,多少減輕點父母的傷心。
妹妹菲苾是他的最愛,他在自己失意時還不忘給菲苾買她喜歡的唱片,當唱片不小心掉地摔碎時,“我心里真是難過得要命”,回到紐約他最想見的人就是妹妹菲苾。他下定決心鼓足勇氣要到美國西部,去過一種寧靜無人打擾的生活,由于妹妹執意要一同去,為了妹妹的前途、人生幸福,他決然放棄了出走計劃,答應妹妹回到家里。
2.愛學校、愛老師、愛同學
臨離開潘西中學,他一個人爬到高高的湯姆孫山頂上看賽球,“我流連不去的真實目的,是想跟學校悄悄告別”。他看望歷史老師斯賓塞,叮囑老師“多多保重身體”。在學校住宿,他移動自己的高檔手提箱好讓同學不產生自卑感。盡管他打心眼里討厭斯特拉德萊塔,但仍把自己的狗齒紋呢上衣借給他并為他代寫作文。另外,霍爾頓對同學詹姆士表現出真心同情。瘦弱的詹姆士不肯收回實話,被同學欺負而被逼得跳樓,迫害他的同學并沒有進監牢,只是被開除出學校。而他摔死后,人們甚至都不敢走近他,這也反映了人們對正義的麻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間的冷漠,霍爾頓對這一切感到憤怒、無奈。這一切都反映出霍爾頓的正直,他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見,他不隨波逐流,他有極強的同情心。
3.愛所有人及小動物
在小飯館,與兩個修女閑聊,“她們兩個都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當早點。我一見,心里就沮喪起來。我最討厭自己吃著咸肉蛋什么的。別人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他捐給她們十元錢。看到幾個小孩在溜冰,他幫助小女孩系緊她的四輪溜冰鞋。經過體育場,兩個小孩玩蹺蹺板,幫他們平衡。他為兩名參觀木乃伊陳列展的孩子充當導游。他內心苦悶,懷著一種擔憂到中央公園,想看看湖里的鴨子冬天里怎么樣了。幫助弱小者,同情弱小者,同情弱小的動物,是同樣瘦弱的霍爾頓給予我們的最深切的感受,甚至叫人想到了同類相憐。
一個人越在意什么,說明內心缺少什么。缺少關愛的霍爾頓出于對弱小的、成長中的生命的熱愛、擔憂,便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愿望——關愛他們,守護他們。因而他有了這樣的想法:“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干的就是這個。”這是一種博愛,一種霍爾頓式的博愛。愛自己的弟弟妹妹,愛所有幼小的生命,愛成千上萬個小孩子。
人的成長要受三方面的影響:社會、家庭、學校。《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寫作背景是二戰后五十年代初。美國由于在世界大戰中發了大筆橫財,戰后的生產飛速發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實利主義風氣到處蔓延,人們在崇尚金錢、貪圖享樂、唯利是圖,變得越來越庸俗、自私、勢利的同時,精神生活也越來越貧乏、空虛。對物質的無止盡的追求取代了人們一切的精神活動,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愛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而真正的思想交流與情感溝通則比登天還難,因為人們對此沒有絲毫興趣。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爾頓接二連三地遭學校開除,但他的父母從未細探其原委,更沒有給予正確的教育與引導。一句話,他們從來沒有真正進入霍爾頓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與煩惱,他們只會因“被開除”這個結果“氣得流淚”,甚至“要他的命”。希望與父母溝通、渴望得到親人的理解尚且困難,霍爾頓與其他人建立交流的幻想更不可能成為現實。請看霍爾頓在紐約游蕩的短短幾十小時,他坐地鐵、乘出租,馬不停蹄地出入各種場合,其目的就是想實現與他人的交流,喚起自己生活的勇氣,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失敗的結果。于是,他認識到:在現實社會中,真正理智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對什么都不注意”,“別人從來不相信你”,“你說話時他根本不聽”。對于渴望交流與理解的霍爾頓來說,這樣的現實無疑會帶給他更大的精神打擊。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霍爾頓就讀的潘西學校在“教育界聲望挺高的”,它理應為學生健康地成長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事實并非如此,社會上流行的種種不良風氣在這里也很盛行。因此,霍爾頓的四周“全都是偽君子”。讀書、求學問也只是為了“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賬的凱迪拉克”,學生們“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很顯然,這樣的學校不是霍爾頓的理想所在,他瞧不起那些偽君子式的師長,也厭惡那些同流合污的同學,他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當然,這里也不可能有真正認識并理解他的人。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霍爾頓在遭受一連串失敗的打擊之后,他孤獨、苦悶、彷徨,他滿懷希望地來到安東里尼的公寓,幻想能從他身上尋找到理解與安慰,但這位在學生心目中留有美好印象的老師此時卻這樣告誡他的學生:“一個不成熟的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的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他對霍爾頓的這番忠告,從成人世界的立場看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卻不能解除少年霍爾頓心中的困惑。他之所以孤獨、痛苦,就是不愿像多數人那樣“卑賤”地活著,而他最最尊敬、最值得信賴的老師竟又這樣教育他,他感到非常地困惑、非常地失望,尤其是當他在睡夢中驚醒,發現這位師長有可能是同性戀者時,他立即尋找借口逃也似的離開了安東里尼的家,偶像在頃刻間轟然倒塌后,他所有的希望也全都破滅,這個世界帶給他的只有徹底的絕望。
直覺告訴他:虛偽無處不在。從社會到學校,到處充斥著偽裝、物欲,社會浮躁,人人不安分,卻還“假模假式”地裝出真誠給人看,霍爾頓看透了這一切,因此,他拒絕社會為他安排的一切,他想尋找一種更真實、更富有人性的生活,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諸如汽車、房子這些“物”為中心的生活。然而,戰后的美國是一個物欲橫流、虛偽冷酷的世界。霍爾頓在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要始終守住自己的美好理想,就難免會碰得頭破血流。現實迫使他不得不改變自己生存的方式。于是我們看到,在物欲橫流的虛偽社會里,有一顆純真溫厚善良的心,堅守著自己要當“麥田守望者”的理想。
小說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談到的每一個人”,“我甚至也想念那個混賬毛里斯哩”“只要一談起,就會想念起每一個人來”。這樣的結尾似乎叫人頗感意外,因為作品中真正幫助關心霍爾頓的人不多,而羞辱、蔑視甚至打罵他的人卻不少,尤其是毛里斯。盡管現實這樣不公平,但他卻不計較、不懷恨,可見霍爾頓的善良,正直、博愛,超出了常人胸懷的一種不計個人恩怨的大愛。
“守望”是人類天真無邪的美好品質,是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存時、無能為力的本能的表現,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守望自己的理想,守望人類的純真善良。這守望是何其崇高和神圣。在霍爾頓心目中,去守望孩子比考出好成績做個好孩子更有意義。他要守護那些時刻面臨危險的孩子,以免他們被成人世界虛偽惡習玷污。去麥田守望,暗含著他對現實生活的批判和拒絕,表達了他不愿與丑陋的“成人世界”同流合污,把保護所有純潔兒童不受世俗丑惡所侵害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這是一種善良而美好的愿望。霍爾頓希冀通過人類的純樸天性來拯救千瘡百孔的美國現代文明,挽救日益墮落的人性和道德。
羅素認為,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霍爾頓的善良、正直、博愛、大愛是當時美國污濁、頹廢社會的一縷陽光。霍爾頓用善良守望著自己的理想和人類的純真善良。
[1]J.D.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M].施威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2]劉伯香.叛逆的受害者:霍爾頓[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19).
I106
A
1673-0046(2010)7-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