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西安石油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5)
現實主義文學存在的意義
——淺談毛姆主要作品
張磊
(西安石油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5)
威廉·睦默塞特·毛姆是英國小說家、戲劇家。他的作品情節緊湊而曲折,沖突激烈而合乎情理,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現實主義是19世紀30年代首先在西歐的法國、英國等地出現的文學思潮,而他的作品正是反映了現實主義文學思潮,論文通過毛姆的主要小說,探討了現實主義文學存在的意義。
威廉·睦默塞特·毛姆;現實主義文學;存在意義
威廉·睦默塞特·毛姆是英國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思想有自然主義的傾向,反映在他的劇本、游記作品和小說中。而他的主要小說是《刀鋒》、《人生的枷鎖》和《月亮與六便士》這三篇,那么我們現在以毛姆的主要小說來探討一下現實主義存在的意義,對于社會而言有警戒作用。現實主義是19世紀30年代首先在西歐的法國、英國等地出現的文學思潮。以后波及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成為19世紀歐美文學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歐美文學的高峰。由于現實主義文學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高爾基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我們都知道,現實主義文學的出現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并且現實主義自出現就一直是文學中的主流,那么我們現在以毛姆的主要小說來探討一下現實主義存在的意義,這也是為什么現實主義文學興盛不衰的原因。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歷著尖銳的政治和經濟危機,而宗教道德和文化哲學的逐漸解體,使西方文明產生了精神危機、精神絕境,讓維多利亞時期的樂觀氣氛不復存在。表現在西方的年輕一代,則是憎惡資本主義的文明,常為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困惑不已,尤其是普通百姓過著悲慘的生活,他們的人生歷程是苦難不堪的。而毛姆的主要小說就反映了這些社會現實,并且分為三個層次去探索。
在漫長的生活道路上,人生目標是什么呢?毛姆小說《刀鋒》用一種回避現實的方法回答了這一問題。這部作品的主人公拉里·達雷爾是美國青年飛行員,參加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部隊中,拉里結識了一位愛爾蘭好友,也是飛行員。這個人品德高尚,置生死度外,在一次遭遇戰中,為了保護拉里而中彈身亡。為此,拉里對人生感到迷惘困惑,不明白為何社會存在著惡和不幸的事情。復員后,拉里既不上大學,也不就業,一心探究人生的目標。后來拉里游遍世界,并從印度圣人那里找到了吠陀經哲學,領悟之后,他決定隱身人海,了悟人生。從情節上看,拉里能拋棄金錢世俗,擺脫物質束縛,體驗痛苦歲月,淡忘情感欲望;講謙遜,無私欲;積仁慈,避誘惑;講美德與合作。“他沒有野心,不要名;他最厭惡成為知名人士;所以很可能安心安意地過自己挑選的生活,我行我素,別無所求……“認為人生最大的滿足只能通過精神生活來體現……走著一條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而“他的信仰使他變得極其富有。”。拉里這樣的人生追求反映了他的人生目標,但是,其實這是拉里對生活無可奈何的逃避行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束手無策。現實主義作家把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普遍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去分析人生、去分析社會,但是往往缺乏一種階級分析的眼光,也難以找到解決社會矛盾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因而現實主義文學常常表現出悲觀主義的思想。當然,毛姆也在說明一個道理:認真研究人生道理,充分利用寶貴時光。“只要我們能打開自己心靈的眼睛,就可以發現自己內心深處有一個無窮的寶藏,你若能很好地運用它,一切愿望都能滿足。”
在毛姆的《人生的枷鎖》中,不少人物的愛好是繪畫,他們的目的是擺脫人生束縛實現遠大理想。先看克拉頓,他潛心研究繪畫,漠視人間溫暖、人情世故和人際關系,忽視倫理道德、為人處事和友好情意,這些都引起了別人對他的反感厭煩和指責憎恨。同樣,范尼·普賴斯對人生矛盾也一籌莫展,但她心甘情愿、真心誠意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繪畫事業,可是她沒有那份悟性和天賦。當一位嚴師認為她與繪畫相差甚遠時,請她不要再耽擱時光、浪費年華。但她不改初衷,又在巴黎度過了饑寒交迫的幾年歲月。最后,她山窮水盡,炊斷糧絕,含恨輕生,懸梁自盡。顯然,普賴斯受到環境的制約和束縛,同她所在的社會格格不入,最終成了現實與理想的犧牲品,命運與追求的失敗者。
但《人生的枷鎖》中的主人公菲利普·凱里對繪畫藝術采取合理的分析和正確的態度。面對克拉頓·普斯的可怕現實,菲利普不得不對自己的學業重新反思和掂量,在意識到無“藝術家的氣質”之后,他放棄了巴黎的美術學習,返回倫敦,學習醫學,繼承父業,治病救人和救死扶傷,盡管菲利普屬中層階級,為跛足青年,自十歲成孤兒,在布萊克斯泰勃(Blackatable)與他伯父伯母住在一起,后來在寄宿學校及德國受過幾年教育,在倫敦做過會計師。但在菲利普尋求人生伴侶,實現人生理想時,他的女友米雨德麗德讓他痛苦不已,因為女方不斷折磨菲利普。除了因貧窘打工外,她還四處流浪,變成街頭妓女,并與別人長期談情說愛,結婚生育,害死自已的親生女兒。在同諾拉的接觸相愛中,菲利普認為諾拉勇敢正直、真誠聰明和為人正派,但他自己對諾拉又沒有真心愛意。而這位小姑娘諾拉對他有萬般熱情和滿心歡喜,并情愿與他打發時光,共度人生,不過“重要的還在于與其被人愛還不如去愛別人,他心心念念地思念著米雨德麗德”。
《人生的枷鎖》,從主體上講,它表明了菲利普現實感的增強,在主客觀世界中真假辨別能力的提高或者說,毛姆對人性進行了哲學思考,對人性本質作了具體的關注和認識,也說明了人生道路上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而正直與成功密不可分,做人愈是端正,愈能夠正確判斷客觀世界,心中的掛念地圖也愈精確。這種良性循環能夠使人不斷成長,但必須靠不斷地學習、堅持與實踐良知所認定的正確原則來實現。”
但是,小說中許多人物藐視周圍人,不愿和大家接觸交往。如菲利普,無論在校內校外,他喜歡獨處,并蔑視凡人和他們的輕率粗俗。在菲利普的意識中,人使他恐怖不安:“一想到人類,他心里充滿了厭惡。”這一點表達了毛姆的人生觀:懷疑人的善良,不相信人的智能。毛姆說過:“我對人總是感興趣的,可我不喜歡人。”和菲利普一樣,毛姆對百姓,包括對中產階級持有懷疑的態度,盡管在生活中他確實想了解人民,同情大眾。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漠視世俗偏見,發揮創新潛能。因為他淡漠世間真情,潛心研究繪畫。起因是思的藝術創作長期受到自身、家庭、社會和環境的干擾,雖然思是巴黎有名的經紀人,中層階級,他的愛人通情達理、和藹可親并愛好文學。不過面對所謂的舒適生活,思卻難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因而苦惱不堪,徹夜難眠。于是他拋棄了幸福的家庭、稱心的愛人和兩個兒子,以及安逸的環境,去外界研究繪畫藝術,甚至不理會天涯海角或遇千難萬險。他說:“我沒有時間干無聊的事。生活太短促了,沒有時間既談戀愛又搞藝術”。而思的家人朋友盼他回家過幸福的日子,所以,為了找思,他們四虎奔走,眾里探尋,難以平靜。最后,他的愛人杜撰出思跟人私奔的解說以獲得社會的同情和人心的憐憫。顯然,這不僅是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的表面現象。而思在巴黎,靠面包牛奶生活,挨餓受凍,麻煩四起。但畫家戴雨克·施特略夫發現了思的繪畫才能,在戴雨克家養病的時候,戴的太太勃朗什愛上了思。后來,他們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時光,一直到思畫了她的裸體畫像,她因此而氣急敗壞,服毒自盡。正如思所稅:“她的身體非常美,我正需要畫一幅裸體畫。等我把畫畫完了以后,我對她也就沒有興趣了”。顯然,思害得戴家無路可走,痛苦不堪。因此“他既不知感恩,也毫無憐憫心腸”。
而在馬賽,由于露宿街頭,迫使思遠走他鄉。后來,思用死去的人的證件乘船來到遠隔千山萬水的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島。那兒的客人熱情好客、互相幫助和友好交往,思還與本地姑娘結婚成家。在這個景色如畫、環境優美、融洽和諧的生活中,思似乎住在伊甸園或世外桃源里,他心曠神怡,不問世事,淡泊明志,與世無爭,他畫出了絢麗多彩的奇特作品,它們散遍全島。但思根本不介意任何名利收益,尤其在思患麻風病時,他用繪畫展現了自己的心靈世界、人性本質和奇異古怪,他最精彩紛呈的繪畫作品是這個島上的妻子的裸體畫像。因為“思特里克蘭德就是這樣一個人;只不過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顯然,思對繪畫如癡如醉,尤如他的稀世珍寶。但他卻無人情世故,脾氣古怪,個性倔強,漠視傳統,不顧榮譽,僅圖藝術追求。當然,《月亮與六便士》也展現了一種人生理想的實現過程。“有創新勇氣的人,他們敢于藐祝一切世俗的偏見和陋習……能夠帶著你超越于你目標的力量,就蘊蓄在你自己的身上;蘊蓄在你的才能、你的膽量、你的堅軔、你的決心和你的創造精神中。”
毛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精神真正闡發了真惡與偽善以及個人與社會異化的關系,展示出立禁與犯禁、文明與反文明的強烈沖突,這里有鍛鑄人類靈魂的血與火,也有原始而偉大的生命激情,而這些恰恰是生活的本質。他的作品反映社會、人生、個人與集體,揭示了那些百孔千瘡。綜上所述,世人所希望能夠尋找到良藥或者祥和的世界,這些正是我們對現實主義的追求,也是其存在的理由。
[1]段建玲等.和諧自我到和諧社舍[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
I0
A
1673-0046(2010)7-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