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蘭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淺談金融危機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
劉小蘭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對中國大學生就業造成了嚴重影響。由于金融危機的發生,導致了整個中國經濟市場出現了工作崗位減少、大量員工失業及大學畢業生待就業數量的增加現象。在這種形式下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探討存在著一定的價值。因此,本文從金融危機影響下的就業形勢和金融危機下的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的原因以及大學生在金融危機下如何解決就業問題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金融危機;大學生;就業
金融危機給目前的中國以及以后的一段時期的就業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美國金融危機已經使得中國出口形勢惡化,而內部消費需求又短期難以提振,這將導致社會總需求下降,繼而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減少,最終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受人民幣升值、生產成本上升以及國際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一些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廣東、江蘇一帶外貿型企業甚至出現倒閉潮。據商務部、財政部、全總三部門預計,2009年全國待就業人口超過4000萬人,其中約60%為“4050”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面對2009年畢業生待就業、下崗職工和2010年大學生應屆畢業人數等等各方面的影響,到2010年,全國勞動力總量將達到8.3億人,城鎮新增勞動力供給5000萬人,而勞動力就業崗位只能增加4000萬個,勞動力缺口1000萬左右。體制轉軌遺留的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尚未全部解決,部分困難地區和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仍然存在,高校畢業生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被征地農民就業問題凸現出來。全社會的待就業人員除了高校畢業生500萬-600萬人以外,還有中職畢業生、成人畢業生、復轉軍人等,供大于求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因此,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工作崗位減少、大量員工失業、應屆畢業生數量的增加以及就業壓力日益嚴峻的中國人才市場等等因素的影響,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就業將遭遇多方面的挑戰和擠壓,在整體環境堪憂的情況下,應屆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或許將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
1.畢業人數遠遠大于社會需求量
在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大學生的就業已經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從整體就業情況看,大學生的供給明顯大于實際需求。不是總量的供過于求,而是金融危機下的結構性供過于求,即培養的大學生所學專業內容和目前金融危機下社會的實際需求不相吻合。
當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企業普遍實行的保守的發展戰略和緊縮的財務戰略,一方面人力資源的補給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用于培養與培訓的費用也大幅減少,這種情況公司在招聘的時候就會嚴格地控制招聘人數及招聘人員的質量,因此在這種金融危機下,就形成了大學生的數量供過于求。
2.招聘單位數與崗位數“縮水”
由于全球金融市場的緊密聯系,世界性金融危機對中國的金融體系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企業的倒閉或經營的不景氣使得一些企業在這種經濟前景不明朗而選擇觀望,金融、地產、外貿類企業以及位于珠三角、長三角的加工制造企業的招聘則明顯減少。
據報道,2008年11月9日,2009年湖北畢業研究生雙向選擇大會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這是武漢市去年面向高校應屆畢業生的首場大型招聘會,據主辦方工作人員介紹,那次招聘會有350多家單位提供了3萬多個崗位,與2007年的統一主題招聘會,共有450家企業提供崗位5萬多個相比還是“縮水”了。
另一方面是海歸人員的競爭威脅。由于美國金融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衰退,大量在海外求學的留學生在畢業時可能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更有原本在海外工作因金融危機影響而失業的人員,他們都有可能回國尋找就業機會,這無疑對國內的大學畢業生形成競爭威脅。相比之下,國內大學畢業生在外語和專業技能以及視野等方面可能會處于下風。
3.受計劃經濟的長期影響,畢業生就業觀念還存在偏差,就業期望值較高
這一切都要求在校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念,切勿非知名企業不進、非高薪不就,一定要增強就業危機感,趁著大學四年多學點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智慧增加就業成功率的砝碼,在學習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增強社會實踐的能力。
就業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大學失業群體已經形成但是不能任由發展和變化,解決不好、不妥將會帶來一系列更大的問題,也是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采取有效的辦法和措施。目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有關部門正共同研究制訂六項大學生就業的指導意見和相關政策,這些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就筆者個人來看,筆者覺得我們還可以從這兩大方面著手:社會為學生服務和學生個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一)社會為學生就業服務
1.國家首先應該充分實現合理的社會流動
對于工作職位的開放范圍應做到普遍性原則,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對大學畢業生的一切戶口指標限制和人事指標限制,取消各種各樣顯性或隱性的行政限制,促進大學畢業生無障礙就業和自由流動。其次,應該提供更多的選擇給畢業生。政府機關、軍隊、武警以及其他社會服務事業單位增加對畢業生的雇用量,國家應考慮在短期內適當增加研究生招生總量,減少大學畢業生的供給,幫助大學生度過金融危機的困難時期。
2.經濟危機下,國家給一些企業資金保障
只解決畢業生這個領域的問題顯然是不夠的。要保就業就要保企業,政府應當對處于經濟危機中的企業提供幫助,畢竟大部分的就業崗位是來自于企業的。筆者認為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二是降低保險費率。這兩項措施都是針對當前企業比較困難的情況下作出的一種特殊安排。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和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是就業的一個基礎。當前要維持就業局勢的穩定,就必須要保企業、保發展,簡單地說,要保就業就要保企業。企業和職工同心協力,就會有好發展。
3.危機影響下的大學生就業需教育部門提供信息
誠然,此次經濟金融危機給大學生就業造成的影響很難預測,這就需要大學生就業服務的機構很充分地掌握情況,并且要對未來走勢作研判,提供更充分、更客觀的信息理由。為學生做就業服務,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便是盡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出就業信息,提供給學生,幫助他們合理定位。高校根據這些真實的就業形勢和社會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包括為學生設計應聘方案,同時設法拓寬就業渠道。
當然,靠一所學校自行收集全面的就業信息是不夠的。國家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以及社會中介機構,也是重要的教育信息服務來源。此前,教育部在學生報考大學時,公布過部分專業的就業情況,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教育服務;而在大學生就業之時,建立政府部門、社會中介機構、高校就業服務部門三位一體的信息服務網,大有必要,大有作用。
4.學校做好就業指導與培訓工作
對于學校來說,應該重視對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的教育,重視實習的作用,幫助大學生選好職業,順利就業。就業指導,應從進入大學開始。根據調查,應屆畢業生崗位期許太高,上手慢,頻繁跳槽。很多畢業生找工作“病急亂投醫”,看著專業和崗位相似,就投簡歷,很多人上崗后才發現不合適,只能重新找工作。很多畢業生很優秀,但是求職屢屢受挫,是因為缺乏就業技巧,不知道如何展示自己,畢業生就業指導從大三開始做,對學生的影響微乎其微,現在學校將就業創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從大一就作為學生必修課。而關于實習,應當讓學生在大四沉下心學習、實習,比較好的是企業和學校采取定向培養的方式,學生可以在落實工作的前提下,在學校就盡早進入課題研究,這種方向應是企業、用人單位所歡迎的。
(二)學生本人應該從這幾方面努力
1.從傳統熱門“地域”、“行業”轉移到基層及新型行業
在這種金融危機下,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應該從原來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或基層方向轉移,由原來熱門的金融、地產、外貿及加工業等行業向運輸、機械、計算機、通信、電子商務等專業方向轉移。
2.合理利用社會關系網絡
在我國文化背景下,社會關系網絡的使用已是大學生實現就業的典型行為特征。特別是在就業市場緊張的環境中,人脈關系資源的使用對于成功求職就顯得格外重要。雖然在我國大學生使用的社會關系網絡中,選擇父母的人數最多,但是由于專業上的聯系,校友資源的挖掘應該更加充分。
3.繼續深造度過就業困難時期
從微觀選擇來看,大學生可以嘗試繼續深造以錯過職場風暴的高潮期。由于金融危機帶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危機這一段時期內就業市場低迷,就業需求減少,工作崗位不理想,因此,大學生可以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一方面增加深化自己的專業知識,這一點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也能夠避過勞動力市場不景氣時期,期望在兩三年之后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不過這樣做同樣是有風險的,因為未來的市場預期并不明確,而且這個行動還取決于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
4.大學生正確樹立就業觀念
大學生只有轉變觀念,才能真正改變“就業難”的局面。大學生要客觀認識就業形勢,找準定位,理性調整期望值。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就業,樹立“先就業求生存,后擇業謀發展”的思想,特別是金融、房地產專業的畢業生,不要過分要求專業對口。學生要客觀評價自己,低姿態求職擇業,學會從基層做起,適當放低薪酬要求。同時,在城市類型的選擇上,中心城市固然機會多,但變動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潛力的二級城市也許有更好、更穩定的就業機會。另外,業內人士普遍建議大學畢業生們“不要觀望游移,盡早搶占就業先機”。所以一旦有比較合適的崗位,一定要很好地珍惜,盡快確定求職意向,盡早簽約。對金融類專業學生來說,不妨接受培訓,考一些相關資格證,隨著金融市場的風云變幻,人才需求會重新反彈。歷史經驗表明,每當經濟危機出現時,在校園中多停留幾年往往也是很好的選擇,不妨專科升本科,本科再考研,碩士畢業再考博士。這樣,“不僅規避了就業風險,也緩解了就業壓力”。不管怎樣,金融危機對我國及全球經濟的影響終有結束之時。就業低潮總要過去,高潮遲早會來。
[1]夏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J].黨建研究,2009,(2).
[2]張麗,呂康銀.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就業問題的探討[J].經濟縱橫,2009,(3).
G64
A
1673-0046(2010)2-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