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勇
試論東盟一體化的“有機道路”
楊剛勇
東盟一體化是東盟成立的初衷,目的在于整合在國際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東盟成員國的力量,以提高東盟成員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加強和增進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創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資機制,為更有效地實現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提供制度性保障。東盟一體化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更新的有機過程,就區域一體化而言,東盟各國化劣勢為優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發展成本相對較低的“有機道路”。2008年12月15日,《東盟憲章》正式生效,它標志著東盟一體化的“有機道路”翻開了新的一頁。
“有機道路”的提出源于社會有機體論和城市有機更新理論。社會有機體論認為,社會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它們都在生長、發展著,這有別于無機界;在它們生長的過程中,都伴隨著結構和功能的分化;社會有機體是一個完善的整體,整體內的各部分相互依存,一部分的變化影響到其他部分。城市有機更新理論指出,“有機”概念應用于城市,就是部份與整體的和諧,與自然的結合,遵循城市漸變的發展規律、符合新陳代謝的生命原理,是把城市當作了一個“活”的有機體來對待的以人為本的思想的體現。因此,城市的“有機更新”不但要注重生態環境和技術手段,還要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保持歷史人文因素之外,還要將美學和文化的內容包含進去。
鑒于以上兩種理論對社會有機體和城市有機體的理解,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確定“有機道路”的內涵:(1)就橫向而言,一個有機系統具有整體性,從整體到局部都是有機的,彼此相互關聯,和諧相處。由于有機系統由不同要素構成,有不斷運行著的眾多子系統,具有不同的功能,必須堅持全面發展與協調發展兼顧。(2)就縱向而言,“有機道路”是一個符合新陳代謝生命原理的不斷更新過程。不斷更新的“有機道路”走的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道路,改良而非革命,漸進而非激進,遵循有機系統的內在秩序和規律,確保可持續發展。有機系統由橫入縱的發展具有連續性,這是“有機道路”的重要特點。人類向往與追求的就是人的代內之間、代際之間以及人類社會在整體與縱向上具有連續性的可持續發展。概而言之,“有機道路”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發現有機系統的不足并不斷完善有機系統的過程,相比于社會有機體和城市有機體,“有機道路”的概念更為直觀,適用于更廣的范疇。
1967年,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同年8月,馬、泰、菲三國在吉隆坡舉行部長級會議,決定由東南亞國家聯盟取代東南亞聯盟,1984年文萊加入,1995年越南加入,1997年老撾、緬甸加入,1999年柬埔寨加入。東盟成立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協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遵循正義、國家關系準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國際和地區組織進行緊密和互利的合作。它充分表達了東盟國家試圖以“一個目標、一個身份、一個聲音”、共建東盟共同體的心聲。東盟一體化之路的“有機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東盟方式”使東盟一體化之路兼顧整體與局部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協調發展。1997年東盟決定接納老撾、緬甸加入東盟,柬埔寨因國內政治動蕩而推遲到1999年被接納。東南亞地區在歷史上首次實現了統一,憧憬已久的大東盟終于形成。這是東南亞乃至亞洲和世界的一件大事。時至今日,東盟已經走過40余年的歷史,成為與亞太地區各大國平起平坐、在亞太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的一支重要力量。東盟取得如此成就,“東盟方式”無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東盟方式的總原則是各成員國不分大小、強弱,決策時一律處于平等地位,具體為:(1)互不干涉內政。東南亞是當今世界上民族、文化、宗教和意識形態最復雜的地區之一,東盟各國發展道路和政治經濟體制等諸多方面大相徑庭。“不干涉內政”是在這一復雜狀況下開展合作的基本原則,也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模式的基礎。(2)協商一致。東盟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沒有一個國家具備充當領袖的絕對綜合實力。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有權威的核心力量來領導東盟,很難形成像歐盟那樣統一化程度很高的合作機制。因此,任何議案只有在全體成員國沒有反對意見即獲得共識的情況下才能通過,并以東盟的名義對外公布或采取行動。如有一成員國提出不同意見,該議案即遭保留。奉行的是“全體協商一致”而非“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3)非正式磋商。在決策會議之前,各成員國通過多方或雙方接觸,逐步形成較為一致的意見,為決策工作提供較為充分的準備。(4)“N—X”原則。即如果少數幾個成員國表示暫不參加某項議案,但又不反對該項決策,那么這項議案可獲通過,而允許那少數幾個國家緩期加入。此原則是對“協商一致”原則的補充和發展。
其次,東盟務實的組織結構以及頻繁而廣泛的定期和非定期的會議交流保證了循序漸進的改革步伐以及有效政策的提出和實施。告別戰爭、告別使用暴力掠取市場,是上世紀末以來的世界潮流。區域一體化關鍵是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根本問題是保證成員國之間比較優勢的最大化發揮,合理分配各方利益,縮小發展水平差距。東盟一體化的過程就是合作領域不斷擴展、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的過程。東盟的組織機構包括首腦會議、外長會議、常務委員會、經濟部長會議、其他部長會議、秘書處、專門委員會、民間和半官方機構等。如此廣泛而務實的相互交流保證了東盟成員國之間充分而全面的相互溝通和了解,保障了各成員國的利益和異議得到表達,消弱了國家之間由于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民族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和安全政策取向等方面差異帶來的矛盾和沖突,進一步優化了東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在不斷的實踐和交流之后,《東盟憲章》作出明確規定,東盟共同體將由東盟經濟共同體、東盟安全共同體和東盟社會與文化共同體組成。
東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就是東盟一體化“有機道路”的最好印證。東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區域集團化的產物。二戰之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開始進入冷戰狀態,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進行的擴張與遏制相互交錯,東南亞國家成了美蘇相互較量的棋子和犧牲品。如何保障東南亞國家的國家主權和國際地位成了東南亞國家必須面對的共同議題,因為,主權是東南亞國家得以獨立和維系的最重要原則,涉及民族國家的構建、國家主權的統一、領土與邊界的確定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而國際地位牽涉到國際社會對于國家主權的認可。
第一階段:1967-1975年是東盟醞釀一體化時期。在1967年東盟建立時,它帶有較強烈的政治合作傾向。由于當時的東南亞地區成為超級大國角逐的對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出于對本國安全的考慮,求同存異,采取了區域合作的辦法。其成立的基本目的在于:第一,共同的政治安全考慮;第二,東盟成員國的矛盾境況:一方面深深地受西方國家的影響,并與它們聯系緊密;另一方面,作為擺脫殖民地命運的東盟本身具有十分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希望通過經濟文化領域合作提高在國際社會的地位。這一時期,在當時的超級大國都卷入該地區的激烈對抗的國際背景下,各成員國都有擔心被束縛之憂慮,加之他們在政治態度、外交立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生活等領域受美、日的影響,本身合作的進展不大;同時,成員國新、馬、泰、菲、印尼利用了美、日的資金、技術、市場及管理經驗,推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為后來的合作及一體化嘗試準備了必要的經濟基礎。東盟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政治性區域組織。
第二階段:1976-1991年是東盟一體化的整合發展時期,其標志是1976年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第一次東盟首腦會議上簽署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東南亞國家聯盟協調一致宣言》。20世紀70年代中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美國對亞洲政策的調整,其二是西方國家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其三是西歐的區域組織發展迅速,區域組織的中心任務已經完全轉向了經濟一體化,而且其程度愈來愈深。東盟的組織性質也因為它的新的具體措施的采取開始由政治性轉向了經濟性。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的20多年時間,東盟的主要活動幾乎全部轉向了經濟一體化。具體表現在簽訂了大量的有關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條約和協定。區域經濟一體化從無到有,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果。1977年第二次東盟首腦會議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會議確定東盟將擴大區域經濟合作,加強同美、日、澳等國和歐共體的對話和經濟聯系;1987年,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的第三次東盟首腦會議通過了《馬尼拉宣言》,這些條約強調了區域的經濟合作以及“正式承認一定程度的政治結合”。
第三階段:從1992年至2002年是東盟一體化的合作擴大時期,其標志是1992年第四次東盟首腦會議簽署的《新加坡宣言》和《東盟加強經濟合作框架協定》。1992年恰逢冷戰剛剛結束,政治和軍事安全的威脅趨于消失,因此東盟的政治安全目標趨于淡化,而區域經濟合作的訴求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間。1995年,第五次東盟首腦會議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通過了《曼谷宣言》,簽署了38項旨在促進相互間在政治、經濟等領域加強合作的文件;會議還決定在兩次正式首腦會議之間每年召開一次非正式首腦會議;東盟7國首腦及與會的老撾、緬甸、柬埔寨(當時3國尚未入盟)3國領導人分別簽署了《東南亞無核區條約》。1998年,第六次東盟首腦會議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會議通過了《河內宣言》、《河內行動綱領》、《“大膽措施”聲明》等一系列旨在促進東盟加強經濟、政治與安全合作的文件。2001年,第七次東盟首腦會議在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舉行,東盟10國領導人審議通過了《河內行動計劃》的中期報告,并確定了加速東盟區域一體化、發展信息和通信技術以及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優先合作項目。2002年,第八次東盟首腦會議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東盟10國領導人就實現東盟一體化、打擊恐怖主義等共同關心的地區性和國際性問題進行了深入廣泛的討論,并簽署了《東盟旅游協定》。
第四階段:從2003年至今是東盟一體化的“共同體”時期,其標志是2003年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第九次東盟首腦會議上通過的《東盟協調一致第二宣言》,宣布東盟將于2020年建成東盟共同體,從而確定了東盟將向關系更加密切的共同體挺進,也標志著東盟在政治、經濟、安全、社會與文化領域內的全面合作進入歷史新階段,并朝地區一體化邁進一大步。“東盟共同體”的構建源于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特別是經歷了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東盟國家普遍認識到,只有在政治、經濟、安全、社會與文化等各個領域加強合作,建立本區域自覺應對外部沖擊的多種機制,才能保證區域的安全與穩定。因此,建立一個類似于歐盟的“東盟共同體”的設想開始應運而生。2008年,《東盟憲章》獲得所有成員國通過并于同年底正式生效。《東盟憲章》對各成員國具有約束力,賦予東盟法人地位,是東盟成立以來第一份對所有成員國具有普遍法律約束力的文件。這一文件的簽署是東盟在機制化和法制化建設上的重要舉措,是建立東盟共同體的重要法律保障,是東盟一體化“有機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概而言之,東盟的發展獨具特色,走過了一條“有機道路”。東盟一體化的“有機道路”實現了東盟的有效結合和擴張,推動了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實施,也推動了東盟各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1977~1997年20年時間里,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的經濟以每年6.3~7.3%的速度增長,東南亞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盡管東南亞1997年遭遇金融風暴,但各國“化危為機”,經濟在跌宕之后又“重振旗鼓”,穩步上升,特別是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等國加入,東南亞經濟仍有望繼續高速增長。
(作者:深圳市委黨校龍崗分校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