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芝
粵港澳科技合作探討
李相芝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競爭的壓力下,香港澳門許多固有的競爭優勢不斷受到挑戰,珠三角的競爭力正在逐步弱化。2008年12月18日國家正式出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今年8月19日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布了《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與港澳更緊密合作的決定》。這是珠三角地區和港澳特區改革發展的一次重大歷史性機遇,也是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合作的一次重大歷史性機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際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區域的競爭,而科技實力是區域競爭力的核心。因此探討粵港澳區域如何在科技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和創新發展就非常有必要。
改革開放后,粵港澳三地基于地理優勢和政策優勢等因素,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港澳傳統制造業大量向廣東轉移,將廣東作為生產基地,既帶動了廣東的經濟騰飛,也推動了自身的經濟發展。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隨著粵港澳三地紛紛踏入經濟結構轉型階段,三地間的低層次合作已經無法適應各自的需要,提升合作層次成為必然。
香港擁有一批科研能力較強的大學,國際科技合作活動頻繁,科技全球化的參與度較高,名列世界核心技術創新地區之一。香港經濟的市場化與國際化的經驗,使香港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同時香港具有支持科技創新的社會資源:發達的信息基礎設施、競爭性的市場環境、充沛的資金供給和完善的法律體系以及人才流動的環境,尤其是香港生產性服務的中介體系十分發達,包括信息資源、財務會計、產品信息、市場策劃、經營管理與市場開拓等,這些都是粵港澳共同發展區域科技的重要資源。
澳門雖然經濟規模較小和科技發展遲緩,但具有廣泛的國際聯系。澳門與歐盟、葡語系國家關系密切,是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重要橋梁。近年來,港澳與主要貿易伙伴(如美國、歐盟、日本和新加坡)之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這是澳門參與粵港澳科技合作、促進科技發展的潛在的資源。
廣東背靠內地,具有科技研發、人才的相對優勢,高新技術產業已有一定規模,并開始了科技市場化、產業化的機制創新,廣東省已提出建設“科技強省”的戰略。
港澳與國際聯系緊密,其強勢在于科技的支援服務體系與基礎設施,以及科技市場化的運用能力。粵港澳之間在區域科技發展方面既有強烈的結構互補性,同時,也有共同開發和攻關的戰略合作。因此,有專家提出建立粵港澳區域科技深度合作,形成區域科技一體化。
粵港澳區域科技一體化,是指廣東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三地通過政府間的協調,制定統一的戰略規劃,建立統一的制度安排,推動科技資源、科技市場、科技活動等的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三地科技的一體化的合作模式。一體化的基本內涵是一種聯盟、一種命運共同體。它通過一定的組織和協議以及一定的聯合方式,實現區域科技的統一規劃,統一開發區域資源,統一分工協作關系,建立統一的科技市場,聯合開發和占領市場,提高科技競爭力,實現共同的發展目標。
近年來,CEPA協議的成功實踐,粵港澳三地科技合作得到不斷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都造成粵港澳區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實力不夠高,成為了粵港澳三地經濟結構轉型的瓶頸。
第一,粵港澳體制政策差異明顯,行政區體制與跨區域經濟合作之間存在矛盾。粵港澳間的觀念和利益存在著差異,致使粵港澳三方政府和企業對具體領域的實質性經濟合作如何展開等,時常有各自的顧慮。港澳對于內地政策、法律等了解得不夠迅速和透徹。而廣東許多企業面對陌生的港澳市場、人文環境和相關的政策法規也望而卻步。此外地方保護主義問題也有所反映。例如,目前深港和深澳之間的資格相互認證的政策還未出臺,存在互不認證的現狀。科技推廣和運用仍然會有較大阻力。
第二,缺乏合作的戰略規劃,整體合作框架不明確。隨著粵港聯席會議、粵澳聯席會議的召開,隨著CEPA的簽訂與實施,粵港澳三地科技合作雖然已由自發、分散和完全市場推動的合作向以市場化原則為基礎、市場推動和政府協調相結合轉變,但是,粵港澳三地仍然沒有一個三地共同參與的決策和協調機構,缺乏以戰略規劃作為主要引擎的深度合作,實際上主要還是由市場導向,廠商分散、自發地進行的。
第三,合作總體上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急需提高合作層次。改革初期的“三來一補”只是賺取加工費,附加值極低,而進一步的“前店后廠”模式,總體上也只是辦工廠賺取低附加值的制造費,對于高端的研發、設計以及市場渠道網絡、打造名牌,這些高附加值的產業鏈環節上的合作比較缺乏。
第四,科技資源欠缺有效整合。香港的科技資源和資金對于廣東有著重要影響和作用,但廣東在利用港資和技術方面并沒有形成優勢。香港科技人員創業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缺乏引導,目前合作多以項目推進為主,創新要素流通受阻;大批科技企業在香港的布局進展不大,合作引進國家級創新資源落戶上還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在深港創新圈的決策層面缺少參與權和話語權;三方在利益、技術等敏感問題上還未建立實質性的互信機制等等。
第五,缺乏高效的、多層面的協調機制和制度安排。目前粵港澳缺乏合作與整合機制,產業分工與協作不明確,定位不清晰,過度競爭重復建設比較突出。協調機制主要通過一種利益平衡分割來達到彼此之間協調發展,即一方面通過相互協調,整合資源減少浪費達到各方優勢互補,另一方面通過整合達到1+1>2的功能放大效應。粵港澳區域科技合作協調機制層次還比較單一。目前比較缺乏民間自發的行業協調機制,比如非政府組織的研究機構,咨詢機構等。
在制定推進粵港澳區域科技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和政策的過程中,三地政府均要面臨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運作方式以及不同的法律體系等一系列的問題所帶來的矛盾。因此,粵港澳三地應該在“一國兩制”和CEPA的基礎上,遵循“互補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從長期合作角度出發,共同推進區域科技一體化發展。
建議在中央政府的授權下,在粵港聯席會議和粵澳聯席會議的基礎上,設立粵港澳聯席會議。其主要是從區域科技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高度出發,負責粵港澳區域科技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相關政策的制定,構建粵港澳科技合作統一的架構、制度、機制,為粵港澳區域科技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為粵港澳科技合作搭建良好的公共平臺。在粵港澳聯席會議下,建立粵港澳區域科技發展委員會,具體負責粵港澳區域推進科技合作與發展的總體規劃,政策協調以及區域科技發展環境與機制的提供和完善。
要進一步加強粵港澳的高技術合作發展,就是要把香港、澳門資金、信息和管理優勢與廣東的技術、人才和市場優勢更有效地結合起來,提升三地高技術合作的檔次和水平,逐步建立一整套適合粵港澳三地情況,并能互惠互利,共同推動三地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的高效率合作機制和運行體制。
加深粵港澳合作,必須在建立合作機制上有新突破。總體上要在民間、企業、行業和政府合作上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合作機制,形成粵港澳今后加速合作、加深合作的總框架。
要實現粵港澳區域科技協調發展,需要建立粵港澳區域科技創新協調委員會,構筑區域科技協調發展戰略實施的組織架構。有專家認為,加強粵港科技合作,可建立一個粵港澳科技合作發展中心。CEPA框架下粵港澳區域經濟的整合,需要協調機制整合。在區域發展的協調方面僅僅停留在短暫的高層協調是不夠的,還應建立多層面、多領域、多渠道的協調機制,及時疏通和解決發展中的具體問題。
粵港澳應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加強合作,建立和完善統一的融資體制,發展多種多樣的融資形式,為粵港澳技術成果向產品的轉化提供充足的資金。建議建立粵港澳區域應用科技基金,促進充滿活力的粵港澳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建立風險投資的粵港澳板塊,共同建立高新技術風險投資機制,多渠道加大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投入,完善科技創新的金融市場網絡。要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多渠道籌集高科技發展的資金。
粵港澳組建區域產業技術研究院,主要職責是根據粵港澳產業特點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加強對粵港澳區域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為粵港澳企業和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要實現粵港澳區域科技協調發展,應設立粵港澳區域應用科技研究院,構筑多元化、社會化的知識創新體系。粵港澳三地要實行優勢互補,合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應協同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在深港和珠澳邊境地帶共同建設科學園區或出口加工區,使區域科技合作有新的突破。
設立粵港澳生產力促進中心,協調廣東、香港和澳門生產力促進中心,負責各地科技轉讓體系的對接,推動建立共同的科技信息網絡平臺和舉辦定期的區域科技成果交易會,共同促進技術迅速轉化以促進經濟發展。要實現粵港澳區域科技協調發展,應設立粵港澳區域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開放而完善的科技成果轉讓體系。要推進粵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應在香港設立科技服務中介機構,主要是開展科技、經濟信息咨詢、招商引資、技術和設備引進、科技產品市場拓展、技術交易和產權交易等綜合業務。
建議建立粵港澳區域人才交流中心,其主要職責:一是促進粵港澳三地科技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動,發揮粵港澳科技人才的最大效應。二是充分利用三地的優勢引進人才,通過港澳吸引國際人才,通過廣東吸引內地人才,以增強粵港澳區域的人才優勢。
粵港澳區域整體科技資源比較薄弱,主要體現在人才不足和人才結構不合理。僅靠引進人才來實現,是有一定困難的和不能持續發展的。因此,粵港澳三地應該加強區域教育合作,一是從區域一體化的角度出發,整合教育資源,共享區域教育資源。二是培養符合粵港澳區域科技發展需要的人才。
劃定一定的范圍,共同建設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由粵港澳聯席會議委任相關人員對開發區進行管理,在區內集中協調處理人才、科技成果等資源流動和對接。在運行模式上可以定位為引進與開發模式。在這方面可借鑒美國舊金山灣區的模式,形成香港—珠江三角洲高科技灣區。也可在廣東已開辦的開發區內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效地篩選外資,尤其要吸引國際上生產同類產品的國際跨國公司加盟,吸收具有技術密集型產業進入園區,對一般加工業逐步轉到區外其他地區。還可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發展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工區、籌劃中的“一河兩岸高科技園區”結合起來,建設面向全球開放環珠江口IT產業園區。相應還要建立統一的以中介機構為核心的提供技術開發服務的交易網絡及信息網絡、資產評估、合同仲裁等綜合配套的高新技術市場體系,以便于聯手開發創新。
(作者:深圳市委黨校南山分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