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圖們江區域開發規劃綱要。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部分區域和延邊州(簡稱長吉圖)是中國圖們江區域的核心地區,要將其發展成為我國沿邊開發開放的重要區域、我國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和東北亞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平臺,培育形成東北地區新的重要增長極。
2.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特色產業基地、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規劃》明確了黃河三角洲發展的近期和遠期目標:到2015年,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
3.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甘肅省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要按照規劃提出的方向和原則,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思路、新舉措,建立循環經濟統計、監管、考核體系。
新年伊始,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出了土地、財稅、金融、投融資等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
金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調整和優化網點布局,完善服務設施。推動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改善結算環境。完善外匯支付環境,開展居民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推動建設農村商業銀行等地方性金融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旅游企業上市融資。鼓勵保險機構創新旅游保險產品。探索開展離岸金融業務試點。
投融資政策:在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扶貧開發和社會事業等方面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其他有關中央專項投資時,賦予海南省西部大開發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旅游企業發行企業債券。設立旅游產業投資基金。按照國際旅游島的總體要求,研究將海南省增列為《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執行省份。
在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之際,港珠澳大橋建設正式開工。港珠澳大橋是連接粵港澳三地的超大型交通基礎設施,是舉世矚目的重大基建工程,也是國家高速網規劃中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的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關鍵性工程,由粵、港、澳三地政府合作共建。港珠澳大橋全長35.6公里,主體工程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壽命為120年。大橋建成后,將形成連接珠江東西兩岸新的公路運輸通道。整個工程預計投資720多億元。
第十一屆高交會期間,深圳、香港聯合發起成立了“亞洲排放權交易所”。該交易所是在深圳特區設立的面向華南的市場化、專業化的排放權交易場所。專家表示,這將為促進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降低溫室氣體和其他污染物排放,促進低碳經濟發展進而實現向低碳經濟模式轉軌,提供新的引擎。
在時下日益火爆的物聯網產業,深圳已在其基礎核心技術RFID領域,集聚起330家企業。全國一半從事RFID的企業扎根深圳,初步形成了包括RFID芯片設計與開發、電子標簽制造、標簽封裝設備制造、讀寫器具研發與制造、RFID應用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及咨詢在內的RFID產業生態鏈。由此形成的物聯網產業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到2013年其市場規模可達4000億美元。
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科學技術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深圳市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深圳)國際創新大會與高交會同期舉行。這次國際創新大會以“立足新時代發展前沿,引領自主創新強勁浪潮,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為宗旨,力求搭建世界創新與合作高端交流的橋梁,打造出以中國自主創新為主體的思想碰撞、理論交流和實踐成果的展示平臺,大膽探索并推進創新進程。
國內首個LED國際采購交易中心落戶深圳華強北,50多家知名LED企業競相進駐,全面展示LED完整產業鏈。據悉,作為深圳市政府唯一扶持的LED專業交易平臺項目,該中心將在今后成為高交會、中博會等重大展會的分會場,承擔起為深圳乃至全國LED企業打造品牌、展示產品、拓展國內外業務和挖掘市場商機的重任。據統計,去年深圳LED產業規模已達200億元。
截至2009年9月底,深圳市歷年累計批準外商直接投資項目4.1萬多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48.28億美元。其中排名世界500強的企業已有181家在深圳落戶,投資興辦實業461項。2009年前三季度,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104個,實際使用外資33.67億美元,同比增長5.77%。
在深圳舉行的第八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國際論壇上透露,全國管理規模最大的前10家基金公司中,深圳就有4家。截至2009年10月末,深圳16家基金公司共管理170只基金,約占全國的32%。深圳基金規模達7910.14億份,資產凈值為8015.21億元,均占到全國基金總規模、總凈值的1/3。
在世人矚目的全球知識盛會——第二屆世界知識城市峰會上,深圳榮獲“杰出的發展中的知識城市”稱號,表明深圳的城市發展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肯定與嘉許。世界知識城市峰會是一個旨在探討將知識置于城市規劃和經濟發展中心地位的國際性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
上海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年前掛牌成立,這標志著在上海沿海100多公里的黃金岸線上,洋山港、外高橋港、浦東機場空港以及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三港三區”聯動工作的實質性啟動。
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作為上海市政府派出機構,統一管理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含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及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的行政事務。管委會成立后,“三區”將實現政策、資源、產業和功能的聯動互補,發揮更大的集聚效應,凸顯“三區”作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整體優勢,使其成為上海推進“兩個中心”建設的重要平臺和抓手。
中國商飛公司總裝制造中心項目正式落戶浦東新區。由浦東新區政府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簽訂的《合作協議框架》表明,2016年浦東將形成C919大型客機年產20架及ARJ21系列飛機年產50架批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