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楊 晴
(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社會養老保險計劃對人力資本投資影響的綜述*
李 軍 ,楊 晴
(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隨著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被不斷強化,社會養老保險計劃對其產生的影響也受到更多的關注。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計劃、基金積累制養老保險計劃以及“統帳結合”模式養老保險計劃都對人力資本投資存在著不同形式的不同影響。因此,以此為出發點,結合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對這一影響進行綜述便具有了重要研究意義。
社會養老保險;人力資本投資;現收現付制;基金積累制;統帳結合模式
自 Lucas(1988)和 Rome(1990)等的新增長理論形成以來,經濟增長更加強調技術和人力資本等要素的重要作用,于是人力資本積累與物資資本積累一樣也被看作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社會保障計劃通過代際收入再分配、代內收入再分配以及轉移支付等功能,對人力資本投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應用分析并不關注養老保險制度的唯一合理性問題,而是圍繞著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這些主題,對不同經濟體中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與受教育年限、退休年限、社會福利及生育率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社會保障計劃自從 19世紀由德國首相俾斯麥率先提出之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0世紀 50年代以來,經濟學家們對社會保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社會保障中影響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都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養老保險,而養老保險由于制度設計的不同,其對社會以及經濟的影響都存在差異。
美國經濟學家馬丁·費爾德斯坦 (Martin Feldstein)和杰弗里·李伯曼 (JeffreyB.Liebman)在他們的論文《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2001)中根據待遇給付方式和養老保險基金的融資方式這兩個標準對養老保險進行了分類[1]。按照養老保險計劃籌資方式的不同,養老保險制度可分為:現收現付制 (Pay-As-You-Go,PAYG),即以同一個時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繳費來支付已經退休的一代人的養老金的制度安排;基金積累制 (Full-Funded),勞動者在工作期間以固定的繳費率在養老金賬戶上積累資金,由基金管理機構對私人帳戶進行統一投資管理,勞動者退休后按個人帳戶積累的基金數量從個人帳戶上領取養老金[2]。按照待遇給付方式的不同,養老保險制度可以分為確定繳費型 (Defined Contribution,DC)和確定給付型 (Defined Benefit,DB)。確定繳費型(DC)是指通過保險精算得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繳費標準以籌集養老保險基金,并存入勞動者的個人帳戶,在退休后,根據其個人帳戶上的積累金額作為養老金;確定給付型(DB)是指事先為勞動者確定一個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標準,根據該標準計算出替代率 (即養老金占退休前平均收入的百分比),再根據這一替代率而不是繳費率的多少來確定支付養老金的標準 (袁志剛,2005)。本文采用以籌資方式作為標準的分類方式,同時結合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從現收現付制、完全基金積累制和統帳結合模式的角度來分析養老保險制度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
由于人力資本未來收益不確定且無法通過資本市場交易來分散風險,養老保險提供一種保險機制,通過養老金回收全部的人力資本投資報酬,從而刺激人力資本投資 (Merton,1983)[3]。
同時,由于家庭成員之間教育投資的外部性問題,受教育的子女可能拒絕為父母養老繳費,使父母無法得到全部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這種道德風險將導致父母減少教育投資(Sinn,1998)[4]。而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實際上是人力資本積累存在外部性時政府矯正市場失靈的政策手段,它可以促成人力資本積累達到最優水平 (Kemnitz&W igger,2000)[5]。在純粹的利他主義狀態下,父母從贈與行為中而不是子女的福利中得到效用。在此驅動下,父母會增加儲蓄,使經濟中的儲蓄大于物質資本,而超出部分就是人力資本。因此,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制度通過稅收減少物質資本,促進增加人力資本;與此相反的一個效應是,社會保障稅會減少家庭稅后收入和人力資本投資;但當人力資本在產出中占重要地位時,第一個效應占優勢。因此在現代社會愈來愈重視人力資本的情況下,基于工薪稅的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制度有利于推動人力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 (Losada,2000)[6]。
在現收現付養老保險的代際轉移再分配作用下,當年輕個體不能夠從資本市場上進行借貸以支付他們的教育費用時,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盡管會降低物質資本的積累,卻有利于公共資源偏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Buiter&Kletzer,1995)。
Kaganovich和 Zilcha(1999)的研究也表明,在市場均衡的條件下,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會使政府將大量的預算開支用于教育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社會保障的轉移支付[7]。Bellettini和 Ceroni(1999)將公共支出和人力資本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并入理論分析,認為只有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才會增強公眾贊成提高生產效率政策的意愿,從而對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產生積極作用[8]。
綜上所述,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計劃通過代際再分配、工薪稅及其自身的制度特點,促進了家庭以及政府的人力資本投資,有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優化。
當人力資本積累存在外部性時,完全基金積累制社會養老保險計劃不能成為政府矯正的政策手段,個人并不能獲取人力資本積累所產生的全部收益,也不可能為了提高下一代人力資本水平而增加學習時間,因此在完全基金積累的養老保險制度下與沒有社會保障的自由放任經濟一樣會造成人力資本積累的不足 (Kemnitz&W igger,2000)。
在完全基金積累制養老保險計劃下,個體的養老金數量或者說未來的福利是由他本人過去的儲蓄和基金運作表現決定的,與下一代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而帶來的教育收益率的提高沒有關系,他們希望政府能將更多的預算投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這將減少政府對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公共支出,從而不利于政府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
完全基金積累制社會養老保險計劃下的強制性儲蓄或社會保障稅使父母在年老時獲得的養老保險與子女未來承擔的賦稅無關,也無法產生遺產效應,這可能造成生育率上升和人均人力資本水平下降 (Stuart,1998)[9]。
1997年 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以下簡稱 1997年《決定》),標志著我國養老社會保險制度完成了由企業負擔向社會負擔、由企業繳費向個人與社會共同繳費、由單純的現收現付制向部分基金積累制的轉變,建立了一個由社會統籌 (現收現付)與個人帳戶 (基金積累)相結合的制度。在總結東北三省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05年,國務院再次公布了《關于完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進一步擴大了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適時調整了個人賬戶規模并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并就改革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加強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和監管等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近年來,國內部分學者研究了統帳結合模式養老保險計劃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
有學者針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過程中養老保險和人力資本公共支出的增長效應進行了分析,并通過人力資本這一指標來體現它們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從公共支出角度來看,政府對養老保險的轉移支付與人力資本和長期經濟增長率之間呈現出一種負相關關系;公共教育投入對于長期人力資本及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很明顯,而對短期經濟增長的正效應卻不明顯 (于凌云,2008)[10]。
田永坡 (2008)以我國養老保險的“統帳結合”模式為例,探討了社會保障制度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他通過分析社會保障計劃中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份額的變化,根據人力資本理論的觀點,結合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分割的現狀,認為增加“統帳結合”模式中個人賬戶的比例將促進人力資本投資。同時提出,由于社會保障覆蓋率不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差異較大,“統帳結合”模式中個人賬戶資金比例的提高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受到了限制,社會保障覆蓋率越低,這種作用就越小[11]。
綜上所述,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計劃通過代際再分配、工薪稅及其自身的制度安排的特點,具有彌補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和人力資本投資外部性影響的效應,有助于減少政府對社會保障方面的轉移支付,使公共資源分配傾向人力資本,有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優化。基金積累制養老保險計劃由于其養老金支付完全依靠個人賬戶資金及其投資狀況,對人力資本投資具有擠出效應;父母在年老時獲得的養老保險與子女未來承擔的賦稅無關,不利于人力資本投資的增長。“統帳結合”模式養老保險計劃下,個人賬戶與統籌賬戶增減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仍存在一些爭論。
[1]Martin Feldstein,JeffreyB.Liebman“Social Security”[EB/OL].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官方網,http://www.nber.org/papers/w8451,2001.
[2]袁志剛.養老保險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Morten ILau,Panu Poutvaara1.Social Security Incentives and Human Cap ital Investment[D].Fiance:Center for Economic Studies&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s,2001.
[4]HansWerner Sinn.The Pay-as-you-go Pension System as a Fertility Insurance and Enforcement Device[EB/OL].NBER Working paper.Jun.1998.http://www.nber.org/papers/w6610.
[5]Alexander Kemnitz,Berthold UW igger.Growth and social security:the Role ofHuman Capital[J].European 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S0176-2680),2000,(4).
[6]Fernando SanchezLosada.Growth Effects of an Unfund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hen there isAltruis m and Human Capital[J].EconomicsLetters,2002,(1).
[7]KaganovichMichael,Tzhak,Zilcha.Education.Social Security and Growth[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9,(2).
[8]Bellettini Giorgio,Carlotta,Ceroni.Is social sevcurity really bad for growth[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999,(2).
[9]Stuart T E.Network Positions and Propensities to Collavorate: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in 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8,(43).
[10]廖楚暉,于凌云.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研究新進展[J].經濟學家,2008,(3).
[11]田永坡,鄭磊,曹永峰.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本投資[J].財經問題研究,2008,(2).
(責任編校:譚緯緯)
F203.9
A
1008-4681(2010)01-0038-02
2009-12-13
李軍(1965-),男,湖南澧縣人,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本投資。楊晴 (1984-),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人力資本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