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明風
時下中國,收入分配問題是一個困擾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無論從基尼系數、勞動報酬比重,還是從城鄉、區域、行業,各個視角都反映出收入差距鴻溝已經觸及社會所能容忍的底線。溫家寶總理指出,收入分配問題已經到了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時候。為了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國家相關部門頻繁調研,研究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聯系到今年的兩會精神和“十二五”規劃取向,全社會對此期待甚高,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已成大勢所趨。
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美國收入差距也經歷了由大到小的變化過程,學術界稱之為“大壓縮”時代。這種壓縮表現為富人與勞工階層差距的急劇縮小,以及工人工資差別的縮小。這場收入差距的縮小成為美國史上的決定性事件,使美國的社會與政治發生質變。經濟不但沒有因為這場劇烈的再分配而遭到破壞,“大壓縮”還奠定了一場澤被后世幾代人的經濟大繁榮的基礎。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將美國貧富差距的縮小歸因于“大蕭條”的洗禮和羅斯福及其繼任者強有力的措施。實現“大壓縮”的主要政策包括對富人大幅度增稅、支持工會勢力大舉擴張、實施工資管制等。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在羅斯福任期內達到79%,這使得公司可保留的利潤變少,加上財產稅的征收,美國財富集中度明顯降低。在羅斯福新政之下,工會成員大增,從1935年-1945年,參與工會的美國勞工比例從12%上升到35%;工會力量也持續上升,工會提高了會員的平均工資,縮小了工人內部的收入差距。同時,以戰爭期間政府對工資實行管制為契機,政府開始仲裁勞資糾紛,而且也開始為私人部門指定工資率。羅斯福創造的收入分配相對平等的狀態持續了30多年,使美國從一個兩極分化、貧富差距巨大的國家,轉變為一個具有強大中產階級的、相對平等的國家。
美國“大壓縮”后貧富差距的變化給我國收入分配改革帶來了很好的啟示。首先,重點對富人征稅,不僅提高了征稅的總體比例,把大量財富集中于再分配環節,而且“以一定的方式成功地促使收入與財富急速被再分配到社會下層”。其次,美國貧富差距縮小過程中,工會發揮了巨大作用。這種有組織的力量與政府新政結合在一起,為民眾利益的保障和貧富差距的縮小奠定了基礎。第三,政府加強了對工資的指導和調整,在勞資糾紛中往往傾向于勞方。而且尤為重要的是,美國社會整體上形成了良好的制衡機制,從而具備了長久持續的動力和穩定的社會基礎,來切實改變收入分配差距。
因此,我國的收入分配改革,一方面要運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手段,完善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財政體制,用再分配的力量和工具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另一方面要科學履行政府的行政職能,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同時發揮職工代表大會、工會等社會規范組織對基層民眾的支持作用,建立民意表達機制、民眾參與機制、工資協商機制,加大民眾的參與度和談判能力。從長遠來看,收入分配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形成政府、企業、居民三者之間互動、制約的關系,建立社會政治經濟的平衡生態體系,營造寬松的政治環境和輿論環境,發揮人大的監督作用和民眾的制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堅實的力量來從根本上推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