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霞
(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沈陽 110032)
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遼寧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所在。近年來,遼寧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自主創新體系逐漸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增強,高技術創新支撐體系初具規模。目前全省擁有18家國家級技術中心,50余個省級技術中心,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全省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行業群,其中機器人已占國產機器人市場的80%以上,數控機床的產值已占全國的一半。
但與此同時,遼寧自主創新能力還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遼寧目前只有約7%-8%左右的產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總體上大約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10年。主要產品在國內市場適銷對路和比較適銷對路的只占50%,可供出口的產品不多,只有遠洋船舶是大宗,其他門類出口產品所占比重都很低。除一些大型企業建立了較強的技術中心外,多數中小企業缺乏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主要產品技術多數從國外引進,尚未走出“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目前遼寧部分重大技術裝備及基礎零部件仍嚴重依靠進口,且依存度仍在提高,成為提升市場競爭力,建設世界級企業的主要瓶頸。重大技術裝備如機床控制系統、汽車發動機等,基礎零部件如輸變電設備制造中需要進口的部分開關、套管等零部件,國外供應企業對于這些產品在供給、價格、供貨期、規格等多方面對遼寧企業采取限制,使行業發展受制于人,約30%-70%的行業利潤被進口部件吃掉。
遼寧自主創新能力偏低的原因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企業創新意識和能力較弱。目前遼寧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尚未全面展開,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與華為、海爾等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相比差之甚遠,企業還未能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據省統計局2007年全省2355家企業調查,54.5%的企業沒有技術創新活動;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率為5.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科技投入不足。遼寧在技術研發及技術引進的投入上,相對于東部沿海發達省市還有一定差距,全省R&D支出占GDP比重2008年為1.5%,遠不及北京(5.4%)、天津(2.27%)等地的支出。企業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投入也明顯不足,全省工業企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經費僅為引進技術支出總額的2%,遠低于8.3%的全國平均水平。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形成,企業研發缺少必要的資金支持。三是科教優勢未能充分轉變為產業優勢。遼寧是傳統科教大省,科研基礎雄厚,各類人才豐富。但由于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優勢未能充分顯現。除了一些大中型骨干企業與重點院校、科研院所通過項目合作、共建研發基地等形式開展合作研發外,大量的中小企業在產學研一體化方面還處于空白。同時,人才結構和分布不盡合理,人才環境不理想,各類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流失嚴重,難以發揮有效的人才智力支撐。
在上述多重因素制約下,自主創新水平已經成為遼寧經濟振興的嚴重掣肘,必須采取切實措施有效加以扭轉。當前,應立足于“創新型遼寧”的功能定位,大力實施創新戰略,通過集聚創新資源,完善創新體制,培養創新人才,把遼寧建成創新驅動的創新型社會,成為東北三省創新網絡的中心節點和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1.重點支持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搶占未來戰略制高點。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是未來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戰略突破口。當前,要瞄準國內外產業技術發展方向,結合省情實際,重點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信息產業、節能環保、海洋、生物育種、高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政府要將有限資源重點用于支持關鍵產業、關鍵技術和關鍵產品的研發上,加強新興產業科技基礎平臺建設,建立完善的產學研一體化技術聯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科技中介機構,積極探索有效的運作模式,切實推進新興產業的大發展、快發展,搶占產業競爭的高地。
2.提升關鍵技術領域研發層次和關鍵部件研發能力建設。支持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促進創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名牌產品。對于戰略性產業發展急需,又難以通過一個省的力量進行研發的重大技術,要積極推進這類技術研發進入國家戰略,如數控機床的控制系統,不僅僅是將其納入863計劃,而且要象造載人火箭、大飛機那樣集中優勢資源推進研發。在認真抓好重大項目的技術跟蹤、研發和產業化工作的同時,重點支持零部件研發能力建設。根據進口零部件對遼寧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發展的影響程度,有重點,有步驟地安排部分零部件研發的招標工作,對研發單位給予提供資金、減息貸款等優惠政策。支持主機企業與配套件企業組建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鼓勵主機企業集團向基礎零部件企業投入資金和技術支持,增強配套企業生產能力。通過政策引導、扶持,通過資產重組或并購組建大型基礎零部件企業集團,增強零部件生產企業的市場開拓及研發能力。
3.積極建立重大裝備國產化激勵機制。對裝備制造業已具備了實現國產化的能力,但難以落實國產化依托工程的項目,政府應在資金安排、貸款利息、還款時間等方面給予優惠。鑒于重大裝備具有研制和生產周期長,流動資金占用大的特點,建議政府在企業貸款的還款方式上提供一些優惠政策,增加承擔重大裝備研發和生產任務企業的“封閉貸款”或其它優惠貸款。對由政府投資的工程項目而省內、國內制造業尚無競爭優勢的產品,實行同等條件優先采購政策,可通過財政貼息等政策引導。對于國產化的首套產品,由政府組織風險擔保,以消除用戶的擔憂。對購買首臺國產化產品的用戶給予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對進口國內已能制造的設備建議國家提高關稅。對裝備制造業為國產化需進口部分材料或配套件,應減免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4.建立健全穩定的融資渠道。融資困難問題是當前創新型企業發展的關鍵瓶頸之一,遼寧今后應切實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融資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切實加大財政直接投入,有效增加對自主創新研究的科技經費支出,提高R&D經費支出占比,同時,利用貼息、擔保等資金和政策手段,發揮融資的政策導向作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向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促進科技項目的融資與產業化。另一方面,支持融資模式創新,推進企業境內外上市融資,幫助企業做好在創業板、主板和境外上市融資的工作;加強與金融部門合作,開展政策性、商業性多元化融資。同時,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開展融資,通過完善融資平臺吸引國外風險投資進入,從而形成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企業投資為主體、金融信貸為支撐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5.為打造“創新型遼寧”提供良好的人才和技術支撐。在日益平坦化的現代社會,人才成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最關鍵的要素。政府要幫助企業建立良好的育人、引人、用人機制,積極提供政策、資金和待遇上的支持,創造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和環境。通過采取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靈活的政策,吸引國內外專業人才,促進遼寧高技術產業向產業鏈高端和高附加值部分拓展。繼續大力推進“雙百工程”,吸引海外研發團隊,購并國外科技型企業。在此過程中,要切實以增強遼寧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目標,提高“雙百工程”的實效。同時,在歐美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的情況下,積極加強東北亞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要特別重視俄羅斯對遼寧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建議將其作為遼寧技術合作的首選國家,加強軍民兩用技術和高技術領域的合作。加強與日本在生態環保和節能降耗領域的技術合作,增強遼寧低碳技術的引進消化和自主創新能力,加快低碳經濟發展,推進“創新型遼寧”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