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梅 (西華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中國體育產業現狀與對策
○周紅梅 (西華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本文結合我國體育產業的體制結構、政策法規、專業人才、專項資金、體育產業行業協會、地域間體育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差距、職業體育發展等現狀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提出了體育產業發展與進步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體育產業 體制 職業體育 對策建議
體育產業是新興且極具發展前途的產業,它主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的分工,經濟的發展,使得體育產業逐漸成為獨立行業,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特定的功能,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活力和效益最好的混合產業之一。當今,中國蘊藏著巨大活力和商機的體育產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和良好的發展態勢。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極大地拉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我國體育產業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體育產業的發展為國爭光,為民增利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由于體育產業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效益好,從體育文化事業產生之初就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具有高滲透性、交叉性和拉動性的朝陽產業。
中國的體育產業尚處于發展階段,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體育產業規模小,發展形式單一,行業門類分散,市場化程度較低,市場不完善、不規范,存在著嚴重的無序競爭狀態,缺乏合理的市場化體制結構和健全的政策法規;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仍然很缺乏,政府用于選派專業人才、學者出國學習國外如何發展體育產業的專項資金的投入上仍相對不足,這也是致使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速度仍然比較緩慢的原因之一;缺乏體育產業行業協會這樣的機構;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各地區的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造成地域間產業發展不平衡,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迅速,而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職業體育的發展沒有充分發揮當代體育的經濟功能和市場價值。
第一,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合理的市場化體制結構,為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體制基礎。開放程度較高的現代市場體系、公開的法制環境、公平健全的政策法規和規范的市場環境,有利于人們形成較為成熟的經濟意識。只有實現體育市場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才能形成國家、社會、個人共同辦體育的良好局面。實踐表明,體育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國家體育產業的發達程度與該國體育消費水平和體育賽事資源密切相關,而我國的體育產業卻與我們龐大的體育消費市場以及豐富的體育競賽資源嚴重不符。這是因為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從發展速度和趨勢看,我國還沒有形成促進和保障體育產業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一些基本制度問題甚至成為了嚴重的制約因素。政府應制定有利于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并把民間資本投資體育產業的待遇應與國有經濟同等,還應每年設體育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拓寬融資渠道,支持體育產業企業上市、發行債券、銀行貸款等方式融資,并給予稅收、土地供應和工商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把握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運用國際比較價值規律,進行體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造,促成優勢體育產業創新,帶動相關產業,促進高效率的體育產業與地區經濟綜合體的良性互動,使我國的體育產業市場朝著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第二,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相對落后,體育產業的發展與進步需要通過法律發揮作用。而我國體育產業完善的法律法規環境并沒有形成,一些法律法規還成為制約體育產業發展的障礙。體育產業要想進步與發展,就必須解決法律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的癥結,完善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所需法律環境的重要步驟。法律層面的《體育法》應將體育產業相關內容列為專門章節予以法律的明確性規定,滿足市場經濟以權利為本位的法治經濟的基本要求。體育產業是涉及體育的經濟行為,反映的是有獨立法律地位的體育產業主體間的社會關系,而法律是維持他們共同的發展秩序和環境的最重要手段。體育行業規范與我國法律不能相抵觸和對抗,對涉及主體重大事務或權利的條款必須約定由國家法律予以調整,用法律評估自治性規范文件,并經過完善的制定機制,對各類主體的利益訴求充分考慮,建立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的產權和完善的糾紛裁決機制。
第三,重視專業人才培養,促進體育產業健康發展。職業體育的組織經營者,大多是由球員出生或從事其他體育運動出生的人員組成,缺乏相關的專業素養和經營技巧,各環節上也缺乏懂經營、善管理的相關專業人才,而賽事效益難以支撐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體育產業畢竟是一項系統工程,有著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它需要依托一大批為其產業鏈的形成和延伸提供支撐的相關專業人才。國外一些成功的足球聯賽中,其產業的收入主要來自于賽事的轉播、廣告、贊助、球星轉會、門票出售等,其中,僅賽事轉播權的收入,就占到了總收入的40%~60%。而我國的職業足球聯賽中,賽事轉播權的收入僅占其總收入的0%~5%。這種現象必然會制約我國足球產業的健康發展,這跟我國懂得賽事轉播經營的人才缺乏有關。為保證新興的體育聯賽長期穩健地做大做強,制定新政策培養大量有專業素養的體育產業規劃者、體育經紀人、賽事經營管理者、俱樂部經營管理者、贊助商培育與聯系者、賽事觀眾研究與培育者、賽事品牌打造者等也很關鍵。體育產業的發展和產業崗位與相關專業崗位的相互交流密不可分,由于政府在體育產業的各個分支產業中缺乏投資設置服務型導向的職業崗位,使許多高校學生對這種就業崗位意識淡薄、模糊。我國本科院校涉及體育產業的相關專業很有限,不單是縮小和制約了我國體育類大學生的就業空間,更嚴重的是高校培養出的人才難以支撐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很難促進體育產業鏈的形成。目前我國缺乏完整、系統的體育產業體系,培養合格的體育產業人才的實踐經驗不足,因而選派專人到國外學習深造,將國外體育產業的成功經驗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學習和借鑒美英等國的成功經驗尤為重要和迫切。因此,應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到體育產業發達的國家去學習或研修,為培養自己的高水平體育產業師資創造條件。
第四,針對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成立各地的體育產業協會。目前體育產業的行業管理體制沒有形成,使全國對整個產業的發展缺乏統一的管理協調機構,更沒有準確權威的統計數字,嚴重阻礙著我國體育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因此,成立全國體育產業協會很有必要,這對政府及時掌握全國體育產業的有關數據和發展動向非常有利,為產業內進行交流,建立了資源共享的信息平臺。同時也提高了抵御外來不平等競爭風險的能力,壯大了實力,為全局發展戰略提供決策依據。此外,為促進產業發展,以業內人士為主的行業協會還要有政府相關部門的參與,行業協會的主要職能是服務協調,提供行業標準、從業人員資格認定、運動員賽事安排、獎懲制度及各種保障服務,這些都有益于實現體育行業實體化。
第五,其他地區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因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差異較大。奧運會以后,北京還在積極的申辦各種世界大賽;中網每年投入要1個億,對世界自行車比賽投入也較大等;光申辦田徑世錦賽的申辦費都達到2800萬美金。北京市投入到傳統賽事的費用將近是10個億,體育經費是11個億,北京市每年都還要拿出5個億的體育產業引導金。廣州2004體育產業的總收入達到85億元,消費總額達58億元,年人均900元,2004年后在以每年增加15%的速度發展;2005年體育產業產值就已占GDP的1%,體育產業規模效應明顯,創造的產值已經超過GDP的1%。以天河體育中心為核心,各區體育中心為重點的11個大型體育場館,大學城的8個場館,20個新的場館形成了一個現代化體育網絡,領跑著全國的體育產業。我國于1995年發布的《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綱要》才正式提出了體育產業的概念,而廣州較早就把體育產業作為體育的三大核心工作之一。體育產業發展落后地區應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利用豐富的地區體育旅游資源,提升體育產業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的總值,把體育產業作為體育的三大核心工作之一來抓,對體育產業作出具體的規劃,并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使體育產業逐漸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領頭軍。
第六,應把職業體育俱樂部提到體育產業中一個很重要的高度。職業體育的發展對充分發揮當代體育的經濟功能和市場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促進我國體育產業以及文化娛樂業的快速發展,進而對于拉動內需、促進增長、帶動就業,都有著重要的實際作用。國外成功的足球俱樂部都做成了上市公司,英超聯賽每年的產值已超過了400億英鎊,約合626億美元,以英超為代表的英國體育產業的年產值也超過汽車業、煙草業成為英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以足球工業為主體的意大利體育產業也在上世紀80年代末躋身為其國民經濟的十大支柱產業。至于美國僅僅一個NBA聯賽每年的產值就接近千億美元,而我國目前產值上百億人民幣的體育賽事卻十分罕見。職業體育在我國的發展沒有充分發揮當代體育的經濟功能和市場價值,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人們在創建職業聯賽時有沒有認識到是在創立企業、聯賽的造血功能、俱樂部運用資本的方法,在建立體育場館之前有沒有確立經營模式、體育傳媒產業與體育競賽產業之間割不斷理還亂的現狀及未來的走向,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利于職業體育的發展、壯大。體育產業的潛力很大,雖然國家有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的決心,但目前國內很多企業表示要通過職業體育賺錢很難,很多企業還無法考慮產出問題。目前來說,大多企業是把搞企業的那些成功經驗移植到職業體育領域,無論是排球,還是足球都是按照企業的思路在運行。其實職業體育中球類賽事是最有潛力的,大眾對于球類賽事較為了解,觀眾多,消費能力較強,球類賽事的娛樂性,也給人們釋放情緒找到場所,參與度較高。因此,政府應以資金進行職業體育投資引導,如直接投資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的城市是北京,市體育局2009年在足球和籃球上一共注資3500萬,國安一家俱樂部就2000萬,當年北京國安就奪得中超冠軍。此外,我國應該把體育產業看做一種“創意產業”,建立專門的研究團隊也很有必要,每年做出具體的體育產業發展報告,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更詳實的資料,以保證體育產業可持續性的蓬勃發展。
[1]盧元鎮:體育社會學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馬向文等: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制約癥結及其法律環境建設[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7).
[3]秋實:新時期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9(4).
[4]盧剛:試析中國體育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
(責任編輯:胡冬梅)
book=56,ebook=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