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嬌,呂 萍
(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海南 昌江 572700)
氣管切開術后的呼吸道管理探討
吳英嬌,呂 萍
(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海南 昌江 572700)
目的探討氣管切開術后呼吸道的有效管理措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方法 總結我科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76例氣管切開術患者的護理過程,包括病房環境管理、器械管理、呼吸道充分濕化和有效的吸痰措施。結果 76例氣管切開患者經積極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及引起死亡。結論 在有效的治療手段下,對氣管切開術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呼吸道管理,不僅能縮短住院時間,而且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治愈率。
氣管切開術后;呼吸道管理;體會
氣管切開能迅速、有效改善患者肺通氣,進行有創輔助通氣措施,搶救生命的急救手術。常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減退、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的患者,通過緊急有效人工氣道的建立,改善肺通氣,延長患者生命,為治療原發疾病爭取更多的時間。需氣管切開的患者,病情危重,氣管套管留置時間較長,如護理不當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尤其是感染的發生。因此,做好氣管切開術后氣道的管理是預防并發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愈率根本保證。現將我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間收治的76例氣管切開術患者氣道的管理體會總結如下:
76例氣管切開術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20例;年齡11-75歲,平均45歲。重型顱腦損傷22例,高血壓腦出血36例,心肺復蘇術后患者應用呼吸機輔助通氣15例,食管癌壓迫氣管3例。氣管切開后,應用呼吸機治療的平均時間為12 d。康復出院65例,康復率為85.53%;死亡11例,占14.47%。
2.1 心理護理 氣管切開對患者及家屬來說是一種比較痛苦的事情,氣管導管的長期插入使患者不能用口語與醫護人員及家屬進行交流,同時飲食也受到影響,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患者往往產生煩躁、恐懼、抵觸等心理反應,因此適時做好心理護理,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取得他們的主動配合極為重要。
2.2 病室管理 氣管切開的患者安置在監護室或單人房間,室內應保持整潔、舒適及安靜;定時開窗通風,使用換氣扇、空調,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度20℃-22℃,濕度50%-60%;予專人床旁護理,備齊搶救器械、物品、藥品,以及同號氣管套管;限制探視及家屬陪伴,為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治療及護理提供良好的環境,以減少院內感染。
2.3 病情觀察 對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給予多功能心電監護儀監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每1 h記錄一次,特別是對體溫變化的監測,能有效反映切口感染及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注意呼吸變化,呼吸困難的緩解程度;監測呼吸機是否正常工作,定時檢查有無漏氣、冷凝水是否清除;隨時觀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的變化以及胸腹部起伏情況,并做詳細記錄,及時反饋給醫師。
2.4 患者體位 患者體位應取平臥或半臥位,頭稍往后仰,如無顱內壓增高,頭位可稍低,以利于呼吸道分必物排出。保持頸部正中位,以利氣管套管口的暴露。對病情嚴重及昏迷患者,應每日定時給予翻身,一般每2 h翻身叩背一次,并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預防肺部并發癥及壓瘡的發生。在翻身叩背時,應防止套管對皮膚的摩擦,小兒和昏迷患者應約束手臂,防止自行拔管。
2.5 切口處皮膚及套管的管理 (1)用雙層無菌紗布覆蓋于套管口處,根據切口局部滲液、滲血情況隨時換藥,在無明顯滲液、滲血時,可每天換藥1-2次,保持創口周圍皮膚清潔,防止切口感染。(2)套管插入后,用帶子將其牢縛于頸部,系帶要打死結,松緊度以容納一個手指為宜,隨時檢查,以防脫管。翻身時防止套管脫出,注意防止呼吸機氣管滑脫、扭曲,以免堵塞氣管引起窒息。(3)氣囊內常打氣5-8m l,感受套管下方的小氣球有捏鼻尖感,且剛好不漏氣為宜,6-8 h放氣10-15m in,以減輕氣囊對氣道黏膜的壓迫,防止缺血壞死。
2.6 氣道濕化 由于氣管切開術后,氣體從切口的套管或連接的呼吸機直接進入氣管,沒有了上呼吸道對吸入氣體的過濾和生理溫化、濕化作用,非特異性防御功能被削弱。而且,因呼吸機的應用,水分蒸發增加,分泌物黏稠,氣管黏膜纖毛運動減弱或消失,痰液不易被咳出或吸出,嚴重時可能會形成痰栓或痂堵塞氣道,導致呼吸困難,病情加重。因此,加強氣道濕化是氣管切開術后氣道管理的重要環節。
2.6.1 濕化液的選擇 生理鹽水500m l+慶大霉素8-16萬U+糜蛋白酶4 000-8 000 U,用量一般為3-5m l/次,間隔時間由痰液的黏稠度決定,根據痰液黏膜稠度分級,在氣道濕化時,Ⅱ度一般1次/1-2 h,Ⅲ度間隔時間一般為0.5 h,按此標準,可以取得較好療效。
2.6.2 超聲霧化濕化法 超聲霧化稀釋痰液,促進排痰方面,療效較好,每3-4 h霧化15m in效果較為滿意。
2.6.3 氣管內鹽水持續滴注法 我們在上述超聲霧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滴注法濕化氣道,以輸液方式將濕化液通過頭皮針緩慢滴入氣管內,滴速控制在每分鐘4-6滴,每晝夜不少于200m l,濕化液中可根據需要加入抗生素或其他藥物。
2.6.4 機械濕化法 應用呼吸機的患者,在呼吸機的濕化器內必須加入規定量的蒸餾水,注意啟用加濕器,并定時檢查添加,防止蒸餾水干涸。無機械輔助呼吸時,吸痰后用雙層鹽水無菌紗布覆蓋氣管套管口,并經常更換保持吸入的空氣濕潤。
2.7 吸痰 氣管切開后,保持氣道通暢是保證有效治療的重要措施。引流不暢就會引起肺部并發癥,加重缺氧,使病情加重,因此,需要及時吸痰,尤其在氣管切開術后的2-4 d內,氣管分泌物較多,更應注意抽吸干凈。在臨床實踐中,我們按照段玉閣等[1]總結的三步排痰順序進行痰的引流,即一吸、二拍、三吸,一吸即吸入藥物,二拍即翻身拍背,三吸即吸痰。
2.7.1 吸痰管準備 吸痰管外徑不宜超過套管內徑的1/2,以防止過粗,引起窒息,因過度負壓引起肺不張;太細則分泌物不易吸出,不能達到吸痰效果,為減少感染和污染,應口鼻、氣道分開,常規采用一次性吸痰管,一用一更換。
2.7.2 患者準備 對于清醒的患者要交待吸痰的必要性及不適感,并取得合作。在吸痰前要充分濕化,并給予翻身叩背,震動氣管內的痰液,使痰液向中央大氣管聚集利于抽吸。對于應用呼吸機的患者,可在吸痰前后吸入純氧1-2m in。
2.7.3 注意事項 吸痰時動作要輕柔、深度適中,一次吸痰時間不予超過15 s。注意在無負壓的情況下插入吸痰管,避免反復盲目插管損傷氣管黏膜,吸痰不能過于頻繁,否則反而使分泌物增加,使污染的機會增多。因此,應按需吸痰,在吸痰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痰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同時注意患者生命體征的改變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
2.8 口腔管理 對病情嚴重及昏迷患者做好口腔的管理很重要,因不能由口腔進食,口腔內微生物大量繁殖,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尤其引起吸入性肺炎,使病情無法控制。每天應用生理鹽水或蘇打水清潔口腔3次。意識清醒患者,應鼓勵其漱口,昏迷患者應做好口腔護理。
2.9 拔管 當原發疾病治愈,患者可經喉正常呼吸時,即考慮拔管。先堵管24-48 h觀察,如患者呼吸平穩、咳嗽排痰功能佳,即可將套管拔出,并且床旁常規準備氣管切開包[2]以防患者呼吸困難。創口處蓋以無菌紗布,用蝶形膠布包扎,待自然愈合。
氣管切開建立人工氣道進行輔助呼吸的患者,因氧氣直接從人工管道進入肺泡,失去濕化功能,容易使痰液黏稠或結痂,產生氣道阻塞、肺不張和繼發性感染,特別是長期留置氣管切開套管,使肺部感染的幾率大大增加。做好人工氣道管理,在呼吸道護理過程,充分稀釋痰液,吸痰,促進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在操作過程中堅持無菌原則,是預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76例氣管切開的患者實施了有效的氣道管理,治療康復出院65例,康復率為85.53%,死亡11例,占14.47%,其中,死亡病例中均因病情過重、患者年齡過大、體質差,治療無效而死亡,在有效的管理措施下,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引起死亡的患者。總之,在管理過程中應嚴格無菌操作及空氣消毒,進行全面監測,嚴密觀察病情,掌握正確吸痰方法,加強氣道管理,防止呼吸感染,避免并發癥,使患者盡快康復。
[1]段玉閣,熱孜依.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體會[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3,1(4):372.
[2]趙吉榮,周小玲.氣管切開術后一次性堵管的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1996,11(6):37.
R473.6
B
1003—6350(2010)24—155—02
吳英嬌(1972—),女,海南省昌江縣人,主管護理師,本科。
2010-06-26)
讀者·作者·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