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巖
論工學結合在視覺傳達專業中的實踐
——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引入
李洪巖
視覺傳達專業教育資源的整合依托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知識結構出發,著力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和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本文從宏觀的教學體系和微觀的實訓項目兩方面展開研究和探索,通過當前教學機制的改革和合作模式的創新,為視覺傳達專業教學資源的整合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和手段。本文豐富了工學結合的教學手段,同時為高專高職院校教學提供科學可靠的教學依據。
工學結合視覺傳達工作室模式教學資源整合
我國大專院校視覺傳達專業發展起步晚,辦學經驗比較少缺少,視覺傳達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沿襲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強調基礎繪畫能力的提高。注重教育教學,忽略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師資隊伍建設上,傳統的教育模式常常局限于以校內教師為主導,受到各種條件因素的制約,教師也缺乏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學生實訓學習上,由于指導教師本職工作較忙,難以顧及實習生工作能力的提升。學生大多屬于被動的接受者,實踐動手能力弱,很難適應視覺傳達設計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本著以上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工學結合這個教學手段應運而生,我們在充分理解工學結合的本質內涵的同時,大力開展工作室教學模式,來配合實訓教學。
(1)宏觀方面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宏觀教學體系下的專業教學資源整合著重于以培養藝術設計知識復合型的高技能人才為目標,打造體現藝術設計學科特色的通用教學平臺,從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實踐課程管理等諸多方面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宏觀教學體系下的專業教學資源整合突出計劃和管理機制的創新,具有實施條件的先決性和整合的時效長久性。
(2)微觀方面對教學資源的整合。體現在具體方法的實施,值得關注的現在比較流行的工作室模式。工作室模式就是有專門的老師帶領學生學習,以學生為主教室為輔辦學模式的代表。在這里講求師徒制,也就是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進行教學。同時,學生在工作室里還有一定的壓力,與正常在外工作沒有什么差別,有專人為工作室接來實踐項目,由教師負責分配任務,按勞取酬。工作完成不好的沒有酬勞,下次分配任務時會被分得極少的任務,或者沒有。這樣促進學生之間的競爭,有競爭就有壓力,有壓力就有動力,給學生學習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氣氛。這種教學模式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促進高職高專院校教學與就業的自然銜接,使學生“能力更強、專業更專”。薛野指出,工作室制創業教育模式,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與發展的教育教學環境。在當前社會發展與競爭的形勢下,能夠培養出適應現實生活的人才、有效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與社會適應能力,無疑應該是設計藝術教學改革的一種新型、有效的模式。學生在實踐中學,教師在實踐中進行教。它實行現場教學與創業教學等形式,能夠使學生增加學習興趣與創業、就業意識,能夠有效激勵與刺激學生學習欲望,營造出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增強教師責任感。
目前一些比較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高職高專院校已經逐步開展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建設,而且已經初見成效,并出現逐步壯大的趨勢。在石家莊東方美術學校視覺傳達系,已經建立工作室作為一個教學實驗的重點。鼓勵一部分有實力有干勁的教師,建立工作室。工作室的開展實現雙選制度,這樣教師和學生有共同的壓力,來做好自己。不單純的趕鴨子上架,搞形式主義。而是實實在在的搞教學,辦實訓。在現今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形勢下,逐步形成了幾條比較成熟的辦學經驗,這一特色也成為民辦高校辦學的亮點。工作室制建設的內容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構建了新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注重以“任務驅動,項目引導”進行課程體系建設。通過組織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分析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所對應崗位的工作職責和所需。針對不同相關行業建立課程,讓學生有針對的選擇,這樣可以讓學生做到學有所長。
(2)校企構建“雙師型”師資團隊。通過引進和培養專業帶頭人、引進專業骨干教師、專業骨干教師培訓等途徑,培育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專兼職結合、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工作室設專任主持人,融入行業專家到工作室中,對合作企業主持人人選進行嚴格把關與篩選,并確定教學組織方法、評價體系并付于實施。
(3)全面開展職業鑒定,加強學生就業的競爭力。國家職業資格鑒定和設計軟件的廠商的認證具有一套完整、科學的鑒定辦法,有一定的權威性。來促使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提高。同時通過考核鑒定來檢驗學生的職業技能操作掌握情況,使教學與社會行業充分接軌。
(4)加強組織建設,制訂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為了使“工作室”制能順利實施和開展,學院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是關鍵。同時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對項目建設的管理、績效評估、獎懲等方面進行細化,對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教學管理、完全學分制、學生管理等制度進行完善與修訂,為專業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高職高專藝術設計類院校為配合工學結合這個模式地提出做出的積極的嘗試,它不僅改善了學生的實習條件,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學生就業率,還可以使學校的目標與企業的崗位需求更趨一致,學生畢業后能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免除先培訓后上崗的麻煩,了企業在培訓方面的人力、物力開銷,給企業帶來的效益;學校提供了免費的工作場所、設備資源和物力,通過優勢互補和資源整合,提高藝術設計企務項目的實施效果,為企業節省不少的營運成本。工作室這種工學結合形式的應用,對于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下,這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無疑是培養適應市場需解決學生就業與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途徑。
[1]倪建林.中西設計藝術比較.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2]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筆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3]葉國豐,徐同林,周保平.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包裝世界,2008(9):82
[4]徐麗.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及其促進措施.職業技術教育,2007(17):65-67
book=1994,ebook=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