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輝
(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特點分析
葉紅輝
(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校的層次、生源的狀況、硬件設施的好壞和人文環境的優劣等都會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差異,呈現不同的特點;近年來,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越來越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研究高職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特點,賦予高職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以鮮明的時代特征,對探索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途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高職院校;理想信念;特點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2.23
針對高校擴招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勢和新情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需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生活實際,卓有成效地開展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但是,各高校和各類大學生的情況總體上不盡一致,高校的層次、生源的狀況、硬件設施的好壞和人文環境的優劣等都會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差異,呈現不同的特點。隨著社會對技術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年來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越來越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研究高職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特點,賦予高職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以鮮明的時代特征,對探索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途徑,切實有效地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實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哲學中,現實性是指包含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觀事物和現象種種聯系的綜合;在事物發展中只有表現為必然性的東西才具有現實性,一個事物在未出現時還不是現實的,但只要它合乎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就或早或晚地一定會變成為現實。反之,事物現時存在著,但只要它喪失繼續存在的必然性,就會或早或遲一定會變成不現實;現實性總是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的。基于哲學中現實性的認識與理解,針對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狀況,其特點首先表現為學生自己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其理想信念的確定具有現實性。高職院校大學生在高考錄取后,基本能夠較好地認識自己所在學校的層次以及自身的能力水平,其理想的確定不是虛無縹緲的,大部分學生能夠較好地把握住社會發展的趨勢,認清社會的時代變化,能夠切實結合自身的特點設定理想,規劃未來,實現理想;但其理想大多停留著自身的興趣上、社會的熱門點上,理想信念的認同大多停留在個人現實生活的切身體會上,個人利益的實現程度上,而很少涉及對社會大眾福祉的關注和人類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其理想的實現主要表現在生活理想上,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相對比較模糊。
高職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具有現實性的同時,也還存在著很大的波動性。這種波動性體現在兩方面的:一方面是適時恰當的調整,高強度的高中學習使很多大學生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有著喘口氣、玩一玩、歇一歇的想法,在基本適應了大學生活之后,一些自主意識較強的學生能夠較為明確地結合所學專業以及所掌握的社會信息制定既定目標,并逐步通過考試、考級、考證等方式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礎,可以根據學習過程中發現的自身興趣愛好及其老師同學的建議,不斷調整自己的理想,為走入社會實現自身的價值不斷努力;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并未真正涉及社會,部分學生對于很多社會現實無法適應,不知道大學生活何去何從,當遇到困難時,特別是面臨著就業、感情等實際生活中的壓力的時候就會退縮,思想情緒有所波動,對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產生懷疑,放棄自己的理想。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80后”、“90后”出生的,他們沒有經歷過國家苦難的歷史,隨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時代呈現了開放性,多元化,各種意識形態、各種理想信仰涌進國門,市場體制、民主政治賦予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擇業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他們在多元化的生活環境中,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淡化、懷疑,更多地注重自身精神家園的建設、選擇自己的發展目標、確定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獨立。同時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個性比較張揚,自我意識較強,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在選擇環境資源、學習理論知識形成價值目標時,對于當前的社會狀況、社會問題、周圍的人和事,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拒絕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對許多問題的認識片面、不客觀,影響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但同時其理想的確立又不完全由自己的認真分析、科學判斷決定的,而很多認識、想法的形成還是受周圍的環境的影響,以一種叛逆、仇視的心態盲目相信同學中、社會中錯誤的各種思想觀點,追逐所謂的社會時尚,表現為從眾的心理。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形成的大學生理想信念獨立性和從眾性特點,主要表現為他們看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成果,更喜歡抨擊社會的各種丑惡現象;他們看不到自身價值的實現有待于個體的不斷努力,更喜歡追逐明星式的生活方式;他們看不到個人的發展與國家強盛的緊密聯系,更喜歡沉浸在自己設定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中;他們在價值選擇中不敢勇于承擔壓力,不敢競爭,有些學生甚至受到宗教文化和迷信活動的影響,以期可以得到神靈的庇佑,不相信科學。高校德育與科學的精神結合起來,根據時代特點和大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認識理想信念形成的價值與自我使命,引導學生遵循正確方向進行環境與知識資源的選擇,促進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教育與客觀環境影響的張力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當今社會,市場經濟容易誘使個人主義的惡性膨脹,導致價值觀的自我化,追求生活中的拜金享樂。部分大學生認為理想信念太遠、太大、太空,個人生活才是實實在在的,喜歡把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注重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個人理想;強調自我,追求絕對的自由,反對紀律的約束,社會責任感下降;相當多的大學生,講究實惠、講求實用,其理想帶有很濃厚的功利色彩。在入黨動機上,是為謀取好職業或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在擇業觀上,從原來的服從國家需要到今天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不太愿意到邊疆去,到基層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想到國外,到外資企業去;在人際關系上,從原來的以人情友誼關系為重,到今天的以經濟利益關系為重的功利化傾向。
一些大學生崇尚“及時行樂”,不顧家庭條件,任意揮霍父母辛勤勞動掙來的錢,相互攀比,講排場、比闊氣,片面追求高消費;一些學生在衣著打扮上比時髦、趕潮流,在日常生活上講究吃喝玩樂。當家庭提供的生活費用不能滿足其高消費時,促使一些學生打工經商,從事產品推銷、傳銷等。這種狀況造成學生急功近利,淡化人格精神需要,對人生未來的發展沒有真正的目標,吃吃喝喝、虛度光陰、荒廢學業,追求物質享受、拋棄理想信念。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轉變教育觀念,從近期的、身邊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深入理解改革開放的成果,正確判斷改革開放過程中的負面效應,重視學生個人理想教育,逐步引導向社會理想升華。
開放與社會信息化環境,以及社會競爭機制,加快了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大部分學生視野開闊,見多識廣,形成了在比較中認識自己、判斷得失、形成觀念、選擇行為的特點。大學生在接受教育、學習理論、適應環境的過程中,能夠自主比較、自主選擇的確立自己的理想目標,學校應尊重學生理想信念形成的這一特點;但是他們總體上處于理想信念尚未完全形成、不穩定的時期,容易受到各種環境的影響,喜歡與周圍同學的理想信念進行比較;在比較與選擇的過程中,或否定原定的理想信念,出現不知所向、不知所選的困難,處于徘徊、茫然的狀態,需要學校教育的積極引導;同時,在選擇的過程中,也會以不正確的價值取向進行不合理、不科學、不規范的選擇,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偏差。比如,在一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大學生中,講虛榮、擺闊氣、穿名牌、互相攀比成風,他們把高消費看作是一種派頭、一種個人價值的體現,家庭貧困的學生在這種價值觀的比較與選擇中,容易使他們消極悲觀,自卑、自尊心過強、過于敏感,甚至自暴自棄、怨天尤人,不能坦然的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大學生總體上還不成熟,在選擇和比較中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是正確的,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針對學生中的問題和偏差,通過綜合性教育、比較性教育,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比較、在比較中學會選擇,明確自己個人理想,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的專業在不同時期的就業前景是有差別的,數控、機床、機電、汽車、營銷、財會等社會需求量較大的專業,那些畢業后繼續深造機會多、就業前景好的專業,一般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目的比較明確,態度端正,學習熱情較高,往往能將個人的理想融入到社會的共同理想和遠大理想中,不僅希望能夠今后在社會上有自己的用武之地,還希望能夠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像醫學等傳統專業,那些就業比較困難的專業,在自己并不能深入學習專業知識,了解社會狀況時,容易受社會和他人不利信息的影響,對個人前途悲觀,對所學專業厭棄,生活中無所適從,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得過且過的思想,垂頭喪氣、逃避現實,沉溺于武俠小說、網絡游戲等虛幻世界中,一蹶不振,懷疑一切、喪失理想。近年來根據國家鼓勵高職院校發展的政策,高職院校規模不斷擴大,使其在原有專業的基礎上,增添了很多新的專業,但有些新設專業師資力量和就業前景不甚如人意,學生對就業前景、發展前途模糊、迷茫,這都會使學生在理想信念的樹立過程中呈現了專業差異性。學校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要幫助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把專業學習與國家的建設緊密結合,切實從實際出發,解決大學生深層次的思想問題,幫助學生透徹分析社會現象,激發學生關注人類命運、了解世界未來發展動向,從而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并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結合起來。
鄧小平同志曾告誡全黨,“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階級構成都日益多樣化,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意識、思想文化也呈多元化發展;在當前社會轉型、思想激蕩、矛盾相對集中的時期,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肩負起歷史的使命。
[1]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彭楚琴.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
[3]劉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G641
A
1671-4733(2010)02-0075-03
2010-05-17
葉紅輝(1981-),男,安徽懷遠人,碩士研究生,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電話:13955318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