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浩
(南開大學哲學系,天津300071)
盧卡奇“總體性”范疇提出原因之評析
趙志浩
(南開大學哲學系,天津300071)
匈牙利思想家兼革命家盧卡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表達了自己對“什么是真正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在其中,他提出了“總體辯證法”的思想,這一思想有著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盧卡奇受黑格爾影響較大,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中表述了“真理是總體”的思想,辯證法是力圖把握世界總體而提出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表述了資本主義商品世界的生產過程,資本主義社會成了以物的依賴關系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盧卡奇從《資本論》中讀出了馬克思的“異化”思想。既然無產階級處于自身被異化的處境,無產階級的任務就是在實踐上打破現存的物化結構,即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為不依賴于物的關系。那么無產階級就要確認自己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確立自己的總體目標,以達到階級意識的覺醒。為此,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就要掌握具有“總體性”實質的辯證法精神,辯證法不僅是一種認識方法,更是一種實踐方法,不是抽象的描述事物運動狀態的"解釋世界"。在此基礎上,盧卡奇表達了自己對辯證法的理解,認為辯證法即是主客體之間的互動,自然界也應歸入社會歷史范疇,從而不應忽視人在改造世界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但是盧卡奇只是從“總體性”一個角度理解馬克思的辯證法,并不是十分準確的,在實踐中也容易造成變革現實的消極被動性,并且“總體性”并不能代表馬克思原本意義上的“辯證法”。
辯證法;總體性;主客體;異化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任何事物都可以變作商品,連人也不例外,商品的生產和流通滲透于整個資本主義體系。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的商品是指向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一旦脫離了最終的目標,看不到個別事物、事件在總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看不到局部與總體的關系,具體的工作就沒有了意義和動力,就失去了方向。無產階級構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確切地說,是資本主義商品世界的一部分,商品世界的無產階級如何面對自身,如何看待自身與整個資本主義的關系,無產階級怎樣才能夠擔當起改造社會的大任?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的任務就是在實踐上打破現存的物化結構,即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為不依賴于物的關系。無產階級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打破自身被物化的處境,盧卡奇認為:首先,無產階級要認識到自己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到歷史的總進程,即是說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不能離開認識而單獨存在,并且認識越深刻對無產階級自身越有好處。無產階級要有自己的階級意識和總體性認識。其次,防止用靜止的觀點看待自身和歷史,要用辯證的方法,即無產階級要以總體性為目標,從具體的總體性出發來考察歷史和社會。為此,無產階級要樹立實踐的態度,反對僵化和教條,積極地行動,而不是消極地等待客觀經濟的發展來促使無產階級去行動。
盧卡奇認為,馬克思主義僅是一種方法,即總體性方法。黑格爾雖然致力于主體與客體的同一性問題,但仍把二者統一的基礎徘徊于精神或自我意識范圍內,沒有跳出精神領域。馬克思則堅持了認識世界與改變世界的一致、主體與客體的同一,把主體與客體同一的基礎確定為實踐。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確立了革命的實踐觀,認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86。
辯證法不僅僅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它又是一種實踐的方法。作為總體性的辯證法不只是寓于主觀范圍的認識論,辯證法的實質在于改變世界,改變世界離不開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僅僅表述主體,便不能說就是總體,總體應包括主體和客體以及二者的相互關系。辯證法表達了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系,是主體作用客體并改變客體的辯證運動的概括。從而,也就可以說明,既沒有純粹主體的辯證法,也沒有純粹客體的辯證法,只有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辯證法。
當主體用概念、范疇等去表達客體、敘述客體內部的辯證運動時,表明主體正與客體發生著相互關系,這時的客體是概念范圍內的客體,是理論化了的客體,是主體強加、描繪和拼湊的客體。為此,盧卡奇認為,自然界也理應是社會范疇,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理解、涉足、掌控范圍內的自然。自然界既是人類實踐的對象,又是人類實踐的結果,是人化的、帶有人的印記的自然,是受人類社會影響和制約的自然。“自然”從屬于社會和歷史的范疇,只有從人類社會歷史的的角度才能理解自然,自然是人化的自然,這就用人類活動取代了絕對精神的作用,這樣人類活動的歷史就成了囊括自然和社會的“總體”。至于沒有被人類涉足、被人類理解的自然是否有自己的辯證法呢?根據盧卡奇的推理,很明顯,自然界雖有的自己的規律,但不包含主體與客體的辯證法,所以自然界中沒有辯證法,沒有人對所謂自然的認識,就不會產生出人之外的辯證法來,人類所謂的自然也屬于社會范疇,辯證法只存在于社會歷史領域。據此,盧卡奇認為恩格斯把辯證法推廣到自然界是錯誤的,是違反馬克思的原意的。只是到了后來盧卡奇才對自己的理論作了反思和修正,說明了自己對馬克思的誤解。
深入盧卡奇的主客體辯證法,可以清楚地看到,盧卡其主要是強調了主體的能動作用,強調了理論對實踐的能動作用,這一切與近代科學技術,科技理性見物不見人,以及共產國際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無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現狀有關。盧卡奇是用辯證法表達了自己的現實處境和憤怒,他試圖用自己的理論揭穿一切的不合理和陰謀,揭穿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不利因素和霸道行徑。理論總是要為現實服務的,這一點在任何人都不可能例外。
盧卡奇出生在科技革命占主導地位的年代,他瞅見了近代科學技術的弊端。近代科學為了更加深入地認識事物,對作為整體的自然對象進行了分割、劃分和解析,形成對古代社會整體觀的反叛和超越。科學研究對整體世界的肢解和劃分,由標準化生產所形成的分工,使人局限于某一領域或環節,而對總的生產過程毫無知覺。從而,人變作合理化生產過程中的一件機器,人生命的全部就成了機器的勞作和運轉,創造性沒有了,如同一個物體、一個工具。當把科學的認識方法和精神運用到人本身和人類社會,其弊端就日益顯示出來了。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在證明著科技理性的局限性,人的抽象化、符號化、孤立化是人們對科學本身提出了異議。20世紀新興的生物學、心理學、物理學和社會科學對17至19世紀的分解、分析研究方法進行了質疑和反叛,系統論成為一門科學,人類又一次走向了對事物的整體和過程的認識,對事物精確性的認識由模糊性所取代。這一切直接影響到這個時期哲學思想。
第二國際后期的理論家們借用傳統科學范疇的思想方法,力求把社會學變成精確的、實證的、機械的科學,為此,必須像研究自然科學一樣,把社會加以割裂、抽象、概括出一般的規律,這樣勢必歪曲真實的歷史。其實這也是違背馬克思原意的,馬克思并未把自己的學說運用到一切社會領域,他得出的一些結論都是有特定范圍的,所以馬克思曾說,“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2]691每當聽到這句話時,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馬克思對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何等的痛惜,從而也可以進一步的知道這些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歪曲到何種程度。這也是盧卡奇重新理解馬克思及其辯證法的原因所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社會的下層階級進行了一場失敗的革命,盧卡奇認為,革命失敗的原因與對真正馬克思主義的誤解有關,“經濟決定論”、“斯大林主義”等等這些標榜的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進行了斷章取義的肢解和套用。革命的勝利不是經濟主義式的勝利,也不是政治主義式的權勢的勝利,而是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勝利,無產階級要進行一場“總體革命”,尤其是在階級意識方面,無產階級應以自己的階級意識去占領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以總體性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處理自己所面臨的問題,一切教條和片面性的理解馬克思主義都是危險的。
幾乎任何思想家都談到過自己對政治和社會的看法,當社會矛盾出現激化時,更是如此,因為那是他們逃遁不了的現實。歐洲學者對政治、社會問題的關心是比較強烈的,民眾(包括民間政治團體)對政治的參與程度相比于中國也是較為強烈的。當共產國際的教條主義違背了廣大民眾的意愿時,便有學者出來對抗這種扼殺自由思想的企圖。革命的失敗加劇了盧卡奇對馬克思主義現狀的深思,使他力求尋找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因為他本人是革命的參與者。
盧卡奇從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得出了“總體性辯證法”的概念,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若把辯證法局限于對總體性的認識,會產生三個致命的弱點:
第一,對辯證法豐富性內容的曲解。從辯證法發展變化的歷史來看,辯證法的概念并沒有固定的所指。只需審視一下柏拉圖、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阿多諾等人所論述的辯證法,就可略知一二,如果拋開狹隘的眼光,深入到每個思想家的歷史,就可發現,每個人談論的辯證法正是他們所面臨的事實和問題。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的現實對前人進行批判。
思想家為什么要進行批判?是因為他們的眼光聚焦在與他人不同的點上,所以他們就用自己的方式解釋現實。我們可以用社會解釋個人,可以用歷史、傳統解釋個人,可以用生產方式解釋個人,可以用心理分析解釋個人,用任何一種公式都可以說明一個人,但那就是真正的個人嗎?離開活生生的個人情感、個人生活、個人歷史,用套用的方式可以真正了解一個人嗎?了解盧卡奇的辯證法必須深入到盧卡奇的個人生活中去,他的話語必定是他個人生活的再現、個人情感的爆發。忽略了個人,談所謂的時代與生產方式,只會進入一般的論述和套用。離開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生產結構、上層建筑就無法談論個人,這是不同時代人的區別。但在相同的時代,為什么又有不同的人,那就離不開個人的生活及其心理背景了。不應局限于用一般的時空特征代替個別,代替千姿百態的現實個體。看到盧卡奇的行為、興趣、性格、情感傾向等,便可知道盧卡奇提出總體性辯證法的具體意義和實質。因此,了解和把握盧卡奇的總體性辯證法要和對盧卡奇本人的充分認識聯系起來,盡可能地看到辯證的豐富性內容。
第二,變革現實的消極被動性。根據盧卡奇的看法,好像只需夜觀天象,就可運籌帷幄,即是說無產階級只要發現了總體性,認準了自己在整個階級中的地位、作用、使命等,表明無產階級就能夠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是認識了無產階級在社會總體中的地位、作用,僅是革命的第一步。真正的革命是在認識全面性的前提下走向實踐上的極端性,事業的成功不僅僅在于思維領域上的“全面勝利”。我們可以用社會生產方式的內部運動來解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客觀效果,可以用無產階級的革命自覺來解釋革命的結果,可以用外部力量來解釋革命的成敗得失,但理論不可能真正的代替行動,它只是行動的一部分。所以,馬克思認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第三,“總體性”并不能概括馬克思的“辯證法”。馬克思運用人們日常生活中商品的生產、交換等活動,最大限度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過程,這個過程正是矛盾的不斷產生和不斷解決的過程。貨幣作為一個特殊的商品取得了一般等價物的地位,一般等價物作為價值形式解決了兩個使用價值不能交換的矛盾而處于兩個等價物之上,這是對兩個等價物的肯定,也是對它們的否定,前進著的事物總是經過這樣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運動過程的。同理,貨幣變為資本的過程是解決資本主義追求剩余價值過程中的矛盾而形成的。馬克思看重的是資本的實際運動過程,而不是抽象地考查“辯證法”本身,其“辯證法”精神更不是“總體性”范疇所能概括的。
[1]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 恩格斯.恩格斯致施米特[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bstract:The Hungarian thinker and revolutionary,Lukacs,i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Western Marxism,in his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heexpressed their own idea of the real Marxist,in which he proposed a“general dialectical”thinking,this idea has deep background and reasons.In Hegel’s dialectic that“Truth is the whole”which is trying to grasp the world as a whole.“Das Kapital”put forward by Marx expresse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capitalist commodity in the world,and found the capitalist society has become dependent on relationships with objects as the main content of society.Lukacs find Marx“alienation”idea from“Das Kapital”.Since the proletariat is alienated in their own situation,the proletariat’s task is in practice to break the existing objectified structure,t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nto a relationship that does not depend on the material.Then the proletariat is necessary to confirm their position in the whole society and role of the overall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ir ow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wakening of class consciousness.To this end,Lukacs said that the proletaria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totality”real spirit of the dialectic that the dialectics is not only a method of cognition,but also a practical method,not an abstract description of the state of the movement of things“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ld”.On this basis,Lukacs expressed his understanding of dialectics that the dialectic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and nature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which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world’s principal status and initiative.However,Lukacs look Marx’s dialectics only from a point of the“whole”and his understanding is not very accurate,which in practice are likely to cause negative passive in our life,in fact,and“totality”are not the original sense of Marx’s“dialectic”.
Key Words:dialectics;the whole;host-guest;alienation
Analysis Reasons of the“Total”Issues That Lukacs Raised
Zhao Zhihao
(School ofPhilosophy,N 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B515
A
1671-2544(2010)01-0093-04
2009-09-16
趙志浩(1981— ),男,河南沈丘人,南開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胡先硯)
當人們提到盧卡奇的辯證法思想時,無一例外的要提到黑格爾對他的影響。盧卡奇博學多識,自然不會放過對黑格爾著作的研讀。無論黑格爾采用什么樣的概念和形式,他的主要意圖是想窮盡對整個世界的把握,妄圖建立一個包羅萬象的思想體系,當他試圖構建這種體系時,看到了自然、社會、歷史的“整體性”。他說,“真理是整體”,當他表達世界的整體面貌時,不得不借助辯證的思維方式,他把任何一個環節都放在總體中去把握,而作為整個運動過程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是需要被揚棄的存在。
辯證法是什么?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用一般的描述或范疇來定義辯證法,但在哲學中,特別是近代哲學,辯證法表達了盡可能把握人類思維和實踐領域的最一般規律的企圖。人類思維總是盡可能地去把握最高的原則、法則,以及最一般的規律,最普遍的認識等等,思維的觸角一直保持著向外擴張的趨勢,人類思維的這種傾向性時刻在運轉著。人類的實踐閃現著智慧的光芒。人類用哲學的方式表達著自身智慧運動的過程、成果和結果,哲學思維打開了一個無限開闊的圖景。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孤立的商品,而是整個體系,整個世界;另一個角度也說明,馬克思從一個個的商品中透視了整個資本主義體系。換句話說,馬克思從總體看到局部,從局部看到整體;從抽象看到具體,從具體引出抽象。商品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土地、資本與勞動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范疇,即是說它們并非作為一個個孤立的問題存在著,而是包含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總體的一部分。把其中的任何一項抽出來單獨理解,都將失去它原本的鮮活含義。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商品進行了最為卓越、最為深刻、最為全面的透析,他用辯證的思維邏輯和方法窺視了整個資本主義制度。《資本論》輕便和隱蔽地表達了辯證法的深刻內涵,辯證法運動于馬克思的思維和表述過程中,辯證法是馬克思運用得較為嫻熟的思維方法和表達方式。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資本論》的讀者,盧卡奇看到了一個結構完美的總體性,在他看來,總體性范疇較為正確地表達了辯證法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