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劉忠駟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思考
劉 芳,劉忠駟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輔導員的職業化是發揮輔導員隊伍作用的內在要求,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只有堅持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培養和職業化發展,才能真正增強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吸引力,這是輔導員隊伍規范發展的迫切需要,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各高校要在思想重視,采取相應措施,以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職業化的輔導員隊伍。
輔導員隊伍建設;職業化;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是加強和改善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必要趨勢,是在新形勢下切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央 16號文件、教育部 24號部長令對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出的明確要求。如何實現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是當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熱點課題。目前,各高校均結合各自的工作實際,積極地開展輔導員職業化的研究和實踐,并取得了很大進展。許多學者針對輔導員的隊伍職業化建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們提出設立“輔導員”專業、嚴格輔導員選聘、加強輔導員培訓等辦法,對如何加強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進行了熱烈的探討,涉及到了輔導員隊伍的培養、聘用、充電、出路等各個方面,得到了部分高校的認同。但這些研究均以考慮輔導員的出路作為研究思路,將輔導員工作作為一個有進有出的流程,對實際上是對輔導員隊伍職業化的認識產生了誤差。因此,對輔導員職業化進行重新思考,對于探討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認識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內涵,必須首先了解職業和職業化兩個名詞。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職業是“隨著社會分工而出現,并隨著社會分工的穩定發展而構成人們賴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而在英文中,職業對應了兩個單詞:Occupation和Career,前者指人們常說的職業,即百科全書所明曉的涵義;后者指職業生涯,包含著勞動者有意識地選擇職業、規劃職業的意思。由之,職業作為工作方式應該滿足四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專業性,由于社會分工,職業具有相應的操守規范和知識技能;二是穩定性,勞動者相對穩定地從事某一項職業;三是物質性,職業必須能給勞動者提供合理報酬;四是價值性,勞動者在從事的職業中能夠體現其人生價值,并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
職業化指將一項工作成為一門職業。職業化也應從職業和職業生涯兩個角度去了解:一是從職業角度,指職業的壁壘和標準,即從事某一行業要有一定標準和要求;二是職業生涯角度,指從事這個行業、這份工作,把它作為終生事業來對待。
輔導員職業化是指高校專職輔導員經過嚴格的專業學習和培訓達到輔導員職業資格要求,通過嚴格的考核、晉級、淘汰等完善機制,長期保持輔導員這一職業的相對穩定性。它作為職業化的一種,具備一般概念的兩大因素。從職業角度,意味著職業的輔導員應具備輔導員職業所要求的職業道德和知識技能,保障和促進輔導員職業的發展,形成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水平的制度化;從職業生涯角度,意味著輔導員職業能夠滿足職業化輔導員物質待遇和價值體現的需要,使之樂于本行,安心發展,將輔導員作為相對穩定值得托付的事業。
輔導員的職業化,其直接目的在于提高輔導員的整體素質,從而增強高校德育工作的時效性。
從事一項職業,必須首先了解該職業的根本任務所在,即從事該項職業,必須承擔什么樣的本職工作。輔導員是“高等教育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這也意味著,輔導員的基本職責是按照黨委的部署,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思想、學業、情感和生活等方面指導學生的成長,其核心工作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規劃指導和就業服務等。
在實踐過程中,受人員編制或觀念認識的影響,許多高校有意或無意地將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和班主任工作等同起來,讓一名輔導員承擔若干個班級的班主任工作,從而使輔導員將班級事務管理作為主要工作并深陷其中,不能將精力集中于核心工作,從而削弱了輔導員職業的針對性。更有甚者,一些院校讓輔導員參與到其他和學生工作完全無聯系的行政事務中,大大淡化了輔導員的職能。這種狀況,使得輔導員的職業化步入歧途。要促進輔導員的職業化發展,必須純化輔導員的職業目標。
從事一項職業在確立之后,就有其一套相應的職業規范,包括“知”和“行”兩個方面,分別為職業道德原則和職業行為規范。前者是指職業原則對職業人的職業道德要求,后者是基于職業道德而形成的語言和行為要求。比如,軍人不僅要遵守以“服從命令”為核心的職業道德,還要遵守站姿、坐姿等一系列言行要求。目前我國很多職業都確立了相應的職業道德規范,職業知行規范的確立應該作為職業發展成熟的標志。輔導員作為一門職業,也應當有相應的職業道德原則和職業行為規范。
從實踐層面看,如今只有學校各自制定的輔導員工作要求,尚未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成文的有約束力的輔導員職業知行規范。這一狀況使得輔導員職業沒有固定的工作標準,輔導員工作長期存在盲目性和松散性,使得輔導員的職業化步履緩慢。
從事一項職業必須有相應的職業資質和能力要求,輔導要職業也不例外,“輔導員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其工作開展的成效,影響到其工作的成敗。”輔導員的職業素質應當有職業資質和職業能力,職業資質是判斷職業人是否具有專業化素質的資格認證,職業能力是職業人是否具有勝任工作的相應技能的實際考察。每一名職業的輔導員,必須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在實踐中,高校“重入行、輕培養”的現象多見,很多高校都存在了“一勞永逸”的心理。一方面,各高校嚴把職業輔導員的引進關,精挑細選合適的人才擔任輔導員工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輔導員業務能力已經足夠,從而不注重輔導員業務能力的不斷提升,受其影響,輔導員很少受到心理指導、就業指導等專業培訓,更缺乏溝通協調、時間管理、心理減壓、處理突發事件等必要的通用管理能力的培訓。如此一來,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原地踏步,嚴重影響了輔導員的職業化進程。
輔導員作為一門職業,對于從事這門職業的職業人應當有穩定的考評標準。目前,多數高校輔導員編制在院系,考勤和人事由院系管理,日常工作由學生處和校團委布置,任用、流動和選拔由校黨委組織部和人事處安排:多重的管理使得輔導員無組織歸屬感,處處受制于人,任務處處分攤,從而喪失了輔導員的職業獨立性。只有將該職業的考評統歸于一個部門,才能增強輔導員的職業歸屬感,保持輔導員的職業獨立性。甚至可以由教育系統設立相應的考評機構,專門負責對各所高校輔導員的考評,或者在各所高校開展輔導員工作水平評估,從而改變各所高校對輔導員崗位的不同定位、不同要求和不同工作內容,達到全國統一的輔導員職業標準。
輔導員職業是就工作崗位而言;職業的輔導員,是從勞動者而言。作為勞動者,其價值能否得以實現,它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只有確立勞動者的地位,實現社會的公正、公平,才能實現勞動者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完成輔導員的職業化,同樣要求充分調動職業輔導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其主體地位,使之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
輔導員從事的工作是思想工作,他們對工作對象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工作成績是隱形難見的,往往需要年長日久才能體現出來,因此輔導員的事業成就感難以得到滿足。久而久之,會使輔導員產生職業的怠倦心理。實現職業輔導員的事業成就感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輔導員職業觀念教育,培養輔導員的奉獻意識。把每一次奉獻都當做快樂,那么輔導員在工作中的成就感會相應提高;二是加強對輔導員的激勵措施。輔導員的工作成績是隱性的,但并不能因此忽視和否定輔導員的工作付出和工作成績,加強對輔導員的獎勵和表彰,使得輔導員的工作成績被承認,使其社會價值得以彰顯。
一種職業的社會地位,取決于這種職業的經濟基礎和職業威望。經濟基礎既是一類職業社會地位的反映,又是事業成就感的得以實現一種方式,因為勞動者“喜歡感到自己重要并使自己的工作被人認為重要。固然他們對自己的工資袋的大小感到興趣,但這并不是他們主要關心之點。有的時候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使他們的工資能精確地反映他們所作的不同工作的相對重要性。”因而,各所高校應加大對輔導員隊伍的投入,提供更為合理的工作待遇。設立相應的專項基金做好輔導員的在職培訓,而不是讓學院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執行。同時,高校應通過政策傾斜和輿論宣傳等手段重視輔導員事業,提供良好的大環境以促進輔導員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輔導員的專業化是職業化的前提條件,而輔導員的專業化建設需要專家型人才的出現。各高校要提供相應的專業化培訓,通過培養和提高,讓輔導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輔導、突發事件處理、職業規劃指導、社會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全才或專家。通過打造職業輔導員隊伍中的資深專家,為廣大輔導員樹立了榜樣和目標,從而不斷提升和完善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形成受學生擁戴、受社會認可的專家型輔導員隊伍。
輔導員的職業化,是發揮輔導員隊伍作用的內在要求,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職業化的輔導員隊伍,對于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大意義。只有堅持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培養和職業化發展,才能真正增強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吸引力,這是輔導員隊伍規范發展的迫切需要,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1]本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2007-03-08)[2010-09-17].http://www.moe.edu.cn/.
[3]周濟.切實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在全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上的報告[EB/OL].(2007-03-08)[2010-09-17].http://www.moe.edu.cn/.
[4]F·J·勒特利斯貝格爾.職工生產率中的人群因素[M]//丹尼爾·A·雷恩.管理理想的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367
G645
A
1671-4733(2010)03-0100-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0.03.31
2010-09-17
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7SJD710055)
劉芳(1956-),女,江蘇淮安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電話:1580523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