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超英
河北環京津區域發展研究
□文/林超英
環京津區位是河北最大的“資源”。在戰略層面上,要把京津作為參照系,利用區位優勢發展河北的經濟、文化,加速京津冀一體化大發展。
科學發展;京津;區位優勢;京津冀一體化
當今世界上最發達地區都是以城市群為核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存在的,如以波士頓和華盛頓為核心的美國東北部城市群,以東京為核心的從東京、橫濱到大阪的日本城市群,以倫敦為核心的從倫敦到曼徹斯特的英國城市群等。從國內區域經濟發展來看,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是拉動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其中,京津冀區域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其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和強大的經濟影響力更是矚目的焦點。
環京津區域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保定、廊坊、滄州7個地級市。在這7個地級市中,唐山、秦皇島、廊坊3市經濟發展相對較快,與北京、天津社會經濟差距相對較小。而承德、張家口、保定、滄州4市集中了26個國家級貧困縣,是貧困人口的集中地,在社會經濟各方面與京津存在巨大差距。整體來講,京津與環京津區域發展不協調。環京津區域中存在大量貧困區域,在社會經濟方面與京津存在巨大差距,這些區域雖然距離京津很近,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但沒有享受到京津的輻射帶動效應。究其原因,有如下四點:
1、行政區劃造成河北省與京津差距加大。從地域格局來看,京津冀堪稱中國北部的黃金地帶,歷史上也一直是中國的心腹之地。近幾十年形成的行政區劃,將京津冀切割成了三塊,這種分割影響了發展,造成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京津冀三地分屬三個不同的行政區域,導致難以進行統一的經濟發展規劃,難以建立一個良好的、有效的協調發展機制。由于缺乏跨行政區的統一的產業規劃,核心城市和各衛星城找不準自己的產業定位,形不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格局,制約了京津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整體發展規劃的空缺使都市圈內部的協調受到影響。河北省要發展就必須“整合”,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必然選擇,必須依托環京津的區位優勢,縮小差距,發展壯大。
2、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調機制尚未建立。首先,高層次的合作磋商協調機制還沒有建立。盡管京津冀高層領導也進行了雙邊互訪和多邊協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正式的高層協調機制,未能在尋求有關各方利益結合點及合作切入點上取得重大突破;其次,缺乏整體合作的理念和合力。樹立環渤海區域形象等區域性的重大問題專注度不夠,共榮共贏、統籌規劃的整體合作理念尚未形成,因而合作的合力不足、合作步伐緩慢;最后,市場機制為主,輔以政府宏觀調控的合作機制有待加強。目前,京津冀區域國有資本占絕對優勢,多數民營企業規模還比較小。這種客觀現實一方面決定了企業包袱重,調整難度大,活力不足,有跨地區擴張欲望和輻射能力的企業比較少;另一方面也決定了政府對企業控制能力強、行政干預多,企業進行跨地區生產要素流動受到制約,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作用并不充分。
3、經濟梯度過大。一方面是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資源抽取導致周邊城市經濟發展緩慢;另一方面是中心城市的發展又受到周邊地區的制約。區域內部沒有形成有序的梯度,區域內城市等級結構不合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發展不足,缺少發揮“二傳”作用的中間層次城市,尚未形成完善的網絡體系。2006年除北京、天津、唐山、石家莊GDP超過2,000億元外,其他大多數城市GDP總量多為幾百億元,北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河北省的3倍多。除此之外,京津城區與郊縣之間差距也很大,在北京郊區縣經濟總量僅占北京市總體規模的2%~3%。在京津周圍的河北省轄區內,分布著32個貧困縣、3,798個貧困村,貧困人口達到272.6萬。這一貧困帶已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差別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京津冀過于懸殊的社會經濟二元結構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是區域中落后和邊緣的地區沒有能力引進、吸收、消化周邊發達地區或中心城市各種必要的生產要素和先進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使發達地區所出現的產業聚集、形成的產業規模和產業鏈因為找不到適宜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沒有能力向周邊落后地區推廣和擴散。因此,影響著合理經濟梯度的形成。
4、區域內缺乏一套跨區域的協調管理機制。區域的一體化進程中,會涉及到區域發展中需要跨區管理的一系列問題,如區域內空氣污染問題、水源利用與污染防治問題、跨區域的犯罪問題等。在現有的區域行政管理體制條件下,京津冀地方政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個區域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來進行決策并采取行動,區域內沒有統一協調的公共管理組織。因此,在沒有一個代表整個區域利益的組織之前,區域的公共資源管理難以開展,而良性的、高效的、區域的公共資源管理機制也無從談起,區域內單一城市的利益最大化也很難與整個區域利益統一,必然會造成整個區域內公共管理的失調。
1、建立高效的區域協調機構。京津與環京津區域需要建立一個高效的區域協調機構區協調京津冀三方的利益。三個地方政府應在高度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制定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章程,其中對協調機構組建規則、職能界定、編制確定、經費來源等作出規定,據此建立跨行政區域的協調機構。其職能定位應該是:負責統籌整個區域社會、經濟、生態活動的重大事宜,根據區域經濟各地區分工特點、生態區位關系,制定中長期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扶貧開發的具體設想與前景規劃,協調合作中出現的主要矛盾。
2、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首先,合理的城鎮體系是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載體。京津與環京津區域應從區域整體城市體系布局的角度出發,合理構建以北京、天津為中心,以唐山和石家莊為次級中心城市的多級城市等級體系,通過京津唐小三角和京津石家莊大三角的發展,帶動軸線上保定、衡水和滄州的發展,并伴隨著這兩個三角地區城市勢力的增強,“點”和“軸線”將向秦皇島、邯鄲和邢臺等次級中心城市延伸發展,最終形成城市規模等級有序的城市體系;其次,合理的城鎮體系是一個分工合理的城市體系。將北京定位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國際交往、國際金融中心和電子產業中心城市,天津定位為重化工、外貿口岸和商業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和電子產業中心,將環京津地區的承德、張家口定位為生態經濟區、京津核心區的綠色生態屏障,發展綠色環保產業,以促進城市間的合作,避免城市間的產業結構趨同而造成的不必要競爭。
3、建立區域一體化的交通網絡。首先,京津與環京津區域應統一制定區域交通網絡規劃。通過構建現代化的區域交通網絡體系來提高整個京津冀區域的快速通行能力。將區域內各城市的交通建設納入整個區域交通網絡內。區域內的航空、鐵路、港口應三方合作從整個區域發展角度來規劃建設;其次,京津與環京津區域要快速啟動相互之間的高速公路、城際鐵路等交通線路建設,共同建設與共享。
4、建立區域統一的市場體系。首先,要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通過建立規范的市場運作規則,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為此,要以立法的形式統一市場準入規則和市場退出機制。規范的市場準入規則可以消除市場壁壘,形成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公平競爭的格局。在規范的市場退出機制中,政企關系是合理的,企業間可以形成有效的競爭和淘汰機制;其次,要建立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和金融市場。通過加快和發展京津與環京津區域生產要素市場,促進生產要素的區域流動;通過要素的流動促進產業的轉移。北京、天津可以利用自身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高平臺,加快向周邊地區的要素輻射,推動產業向周邊轉移。環京津地區應利用地緣優勢,大力引進本區域稀缺的各種生產要素,以提高自身的產業結構層次。同時,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需要建立統一的金融市場。統一金融市場的建立使京津與環京津地區可以有形式多樣的籌資、融資渠道,有效吸收國內外閑置資金或引進外資,從而緩解區域開發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
(作者單位:華北煤炭醫學院圖書館)
[1]京津冀一體化急需建立高層次的政府和民間協調機構[EB/OL].http://124.42.19.180700 1/ciqaweb/tianjin/hydt/xhdt/22721.htm.
[2]周智等.關于京津與環京津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考[D].特區經濟,2010.6.
[3]劉曉春.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5.
F127
A